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2024-01-06 05:15张琪于家军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胜利国民党革命

张琪 于家军

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些共同目标,因为某些共同利益组成的政治联盟。历史表明,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成为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建立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必取之策。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否认无产阶级领导权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纲领中指出,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团结在一起。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案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革命性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达成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成功召开,标志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壮大了革命力量,两次东征胜利,为北伐战争建立了良好的基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初步出师北伐,由于敌我实力悬殊,国民革命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北伐军势如破竹,到11月,江西战场的北伐军占领九江、南昌、福建方面,国民革命军控制南部各省,国民联军控制西北地区。至此,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在北伐战争中,两党在总体上能够集中力量一致抗敌。

在“二七”运动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发表了《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认为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体,革命胜利后首先应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再由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论”[1]。在领导力量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对于自身斗争的觉悟很低,并没有斗争的力量,自然不会让工人阶级领导革命。在动力问题上,陈独秀认为,虽然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文化程度低,缺乏革命性,并不能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实力迅速膨胀,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国民党右派进行拉拢,许多地方军阀也接受国民党右派的改编。此时,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但会议错误地决定消极压制群众运动,并在会后采取右倾机会主义的方针。1927年4月初蒋介石等在秘密会议中决定实行“ 清党”。中共五大决定对汪精卫派采取右倾退让政策,在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做出了错误决定。同年7月,国民党正式宣告同共产党决裂,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左倾思想蔓延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为了继续进行解放人民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回忆中深刻反思,纠正错误,寻找正确的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关于统一战线中的机会主义路线问题,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大会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外形势,将工作重心由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向组织和发动群众转移。关于农民和土地问题,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业,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工农联盟的建立,为无产阶级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军事工作和武装斗争问题,会议确定实行武装起义。在八七会议之后的秋收起义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打出了自己的军旗,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笼罩中壮大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气势,也为后来红军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成功进行了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并通过艰苦的游击战争,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会剿”和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此时,党内“左”倾主义进一步发展和蔓延,损失了大批领导干部和革命战士,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革命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次的教训是惨痛的。

三、抗日民族时期的统一战线: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在收到张学良的致电后,紧急派遣周恩来前往西安了解情况。经过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我国由内战走向抗日的转折点。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周恩来等向蒋介石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同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对于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

日本帝国主义快速灭亡中国的企图被打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国民党顽固派的对日妥协和反共倾向日益明显。1941年,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行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在军事上全面部署,在政治上有力反击的方针,使第三次反共在武装进攻前就被制止。

在击退第一次反共进攻的经验总结中,毛泽东阐述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即发展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这三部分人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革命性最强,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最坚固的部分,是三个环节中的中心一环。争取中间势力,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这部分势力具有两面性,但仍有参加革命的可能。要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应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参加。孤立顽固势力,即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待顽固势力,共产党要从思想上、军事上、政治上对他们的迫害和反共给予坚决斗争。

1945年9月2日,日本方面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充分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在革命战争中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转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一矛盾。国民党统治集团却想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基于这样的国内形势,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讨国事。共产党清楚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意图,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因势利导,接受谈判。

“双十”协定刚签订,国民党百万大军就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针对国民党的进攻,中共中央在军事上进行坚决反击。同时,国内和平人士对国民党的内战行为表示强烈反对,社会各界爆发大规模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内外各界势力的争取下,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

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国民党暴徒在会议期间便使用暴力破坏政协相关的报告会。政协闭幕后,国民党特务在较场口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之后,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向共产党发动军事进攻。1946年11月,国民政府伪国大召开,国民党举兵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国共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重视、关心国统区人民的生活状况。运用并发展统一战线政策,在国统区展开工作,引导他们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土地改革的进行及爱国运动的发展,国内革命势头一片大好。中共中央于4月30日发布了《纪念“ 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号召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次政策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五、结语

在统一战线中,革命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一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关系中国发展的前途和道路问题,统一战线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2]。中国共产党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也积累了经验与教训,找到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共产党也必将统一战线发挥出新时代的新作用,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猜你喜欢
胜利国民党革命
坚持就是胜利
快过关了
坚持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十九大胜利召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胜利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