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伴路远 笃行守初心

2024-01-07 20:05曹占良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支教课题培训

曹占良

1993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吉林省边远山区的一所中学执教,30年来,我一直扎根在这所山区学校,做一名农村体育教师,一路走来,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长和荣耀。在此期间,我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高中体育教学精英,2020年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一、潜心教学研究,提升专业能力

一名教师要想快速成长,首先必须过教学关。参加教学大赛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全方位的考验和历练。我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处于边远山区,属于那种“被遗忘的角落”,几乎与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无缘。然而现实困境并没有冷却我的教育激情,我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努力将每一节常态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我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熟悉学情,通过向书本学、向优秀教师学等各种途径,把学到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尝试、摸索、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我平时非常注意教学基本功的磨炼与提升,利用课余时间勤加练习教材每一章节中的每一项运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示范能力。工作后的第三年,通过层层选拔,我参加了吉林省的教学公开课和全省体育教师技能竞赛,日积月累的努力让我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教学大赛一等奖。此后,我在一次次的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我所上的课先后获得了县、州、省、全国优秀课。2018年我还承担了教育部教材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的审读、试教工作。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我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帮助其他教师成长。至今已指导延边州50余名体育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数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课、省教学新秀等荣誉,我也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二、丰富训练方法,培育莘莘学子

记得刚入职时的学校只有一个200m的土场地,器材紧缺,训练条件很艰苦,室外训练要视天气情况进行,夏季雨后操场积水无法训练,冬季因积雪很厚也很难开展室外训练,而学校又无室内训练场地,严重影响了训练计划和进程,学生的训练往往是被动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当时困难重重的训练条件下,我充分利用和创新使用场地器材资源,丰富训练方法。室外无法训练时,我便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锅炉房去训练,那里有较大的室内空地,“原地高抬腿跑→双臂推→小步跑→俯卧撑→斜支撑快频跑→俯卧挺身→单臂推→连续跳越障碍物→仰卧起坐+仰卧举腿”等各种组合的站点循环式训练成了当时室内训练的主要方法。学校的体育器材紧缺,没有杠铃就相互背人、没有哑铃就灌沙袋当作哑铃、小垫子不足就用废纸壳替代……如今学校已经搬迁到有400m场地的新校舍,场地器材条件好了,为训练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对训练质量和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训练,多年来我认真钻研关于运动训练方面的理论知识,用学到的专业训练理论和训练经验,在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指导学生科学训练。同时,当我了解到一些体育能力突出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太好时,我就自掏腰包为学生购置训练服装和训练鞋,给予学生爱的关怀。“顶烈日,战严寒,一身风尘,两肩星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如今我所带的高三体育生考入重点院校60余名、二本院校130余名,遍布全国各地,这对于一个边远农村学校是不易的。

三、注重教育科研,开启行思之门

《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让我们卓有成效地做好一件事。随着教学阅历的积累,我意识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以教促研,以研提效”成了我进行教育科研的目标与动力。我坚持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以保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被时代落下。在“核心素养、大概念、大单元、一体化、项目式、结构化”等一系列新概念出现的第一时间,我购买了大量相关书籍,收集了相关文献认真研读,更新自己的教育视野,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育。

1.勤于撰写论文、著作

教师应善于总结,将经验转化为理论,服务于教育教学。山东文登吕兵文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文章写得好是因为做得好”,现在回味这句话深有感触,回想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的的确确无不是在做的基础上思考和总结。记得我曾撰写的一篇关于800m跑合理分配体力的论文,当时就是源于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与总结的做法,通过调查发现,在800m跑考试和比赛中,学生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合理地分配体力,这些学生前后400m所用的时间差值较大,而表现优秀的学生800m跑前后400m的差值较小。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训练时采用分段计时的练习方法,在反复磨炼中以最适宜的跑速减小800m跑前400m与后400m之间的时间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最终在考试和比赛中均取得了相对现有成绩更好的成绩。类似上述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也都经历过,将这些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能发表则可以分享给更多的同行参考。

2.致力于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窮,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或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帮助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教师系统深入地探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开始尝试开展课题研究。2012年我申报了省级课题《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研究》,那是我作为主持人承担的第一个课题,课题申请书的填写有幸得到于素梅博士的精心批注与指导,让我的课题研究从此走向规范。课题成功立项后,我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并荣获优秀课题。创新开发的“自动旋转跳杆”“软梯协力板”等多种体育器材在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会、运动训练等方面运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最终,课题成果《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研究》荣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奖”。

3.珍视每次科研培训机会

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必须全力以赴,因为你无法预测这一次机会会给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变化。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为期半年的科研培训时,每天我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做好学习准备,每次我都会坐在第一排,因为那个位置可以近距离地向导师学习。在每天的培训中我都随堂记笔记并录音,晚上回家后再反复回放培训录音,并结合课堂笔记再次记录、整理、重温、巩固培训内容。培训过程中,我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培训内容的深入理解得到了导师的认可。科研培训结束时,我以培训班第一的成绩顺利结业,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体育教师也可以做好科研。

在教育科研的路上,我努力践行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如今已主持和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7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我也从教研“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师。

四、参与群体活动,共筑团队辉煌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

1.在“学体”活动中成长

如果將自己比喻成一颗渴望生长的种子,《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就是让我生根发芽的沃土,它滋润并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栏目已有10年的不解之缘, 其间,我曾9次作为主持团队的一员主持《草根争鸣》话题研讨(组建团队4次,1次组建了东北三省团队,3次组建了延边州体育骨干教师团队),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我和州内很多教师得到了锻炼,学到了很多全国各省市的优秀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区域团队的凝聚力辐射影响到身边的教师,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

我作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通讯员先后参加了2015年5月在武汉、2017年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的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我既肩负着采访报道工作的任务,对上课教师、观课教师、教育专家进行采访;同时又作为一名观课者,聆听专家的现场点评。通过与专家、上课教师、观摩教师零距离交流,使我在教育理念和教育阅历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2.在国培送教中引领

2018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活动开启后,我被聘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国培送教下乡团队专家,作为送教下乡专家团队的一员,在一个学期的送教活动中,奔赴各个乡村学校,通过“集中研修、问题诊断、引领示范、研课磨课、总结提升”五段式送教培训,引领送教下乡培训工作切实有效地推进,使乡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我被评为国培送教下乡优秀培训师。在2021年、2022年吉林省国培计划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中,我多次作讲座,助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2023年新的一轮国培送教下乡已开启,我再次担负起国培送教下乡团队专家的职责,将继续精准帮扶各乡村学校,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五、助力乡村教育,燃起爱心之光

在2018年国培送教下乡时,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乡村学生渴望知识、渴望被关爱的眼神令我难忘,让我深深感受到支教对于改善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萌生了支教的意愿与决心。2021年8月,当看到“吉林省三区教师支持计划”招募支教教师的通知时,我丝毫没有犹豫,申请成为一名支教教师。支教期间,在课堂教学、课间操、大课间、少年宫兴趣小组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护学岗、晨检测温等工作中,我都全力以赴地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帮扶受援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得到了受援学校师生和县教育局的充分肯定,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支教经历也让我通过切身实践,体验到了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做好中小学一体化教学积累了实践经验。

回想自己从教三十年的成长历程,我有幸遇到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每一个阶段适时出现的他们,都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动力,给予我指导、鼓励和帮助。“良骑自知征程远,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坚信,只要热爱并为之努力,在教书育人之路上不忘初心,就一定会在行思中获得提升、在参与中得到升华、在坚持中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支教课题培训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