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2024-01-10 06:36王见中陈健
乡村论丛 2023年6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

王见中 陈健

摘要:面对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形势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的新要求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我国农业科研体系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试图沿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既定方向和目标,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农业科研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研体系 事业单位 改革

一、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发展近况

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实行“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恢复与发展、商业化和拨款方式改革、科研单位转制和企业投资萌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五个阶段,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效率大幅提高,农业科研推广系统尤其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结合职能定位,聚焦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工作,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自身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

(一)农业科研体系规模巨大

据《2019年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与支撑产业发展报告》等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农业科研机构1035个。其中:部属71个、占比6.86%,省属437个、占比42.22%,市属527个、占比50.92%。种植业类668个、占比64.54%,畜牧业类132个、占比12.75%,渔业类98个、占比9.47%,农垦农业科研機构45个、占比4.35%,农机化农业科研机构92个、占比8.89%。

(二)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2010—2017年,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由9.53万人减至8.54万人,从事技术成果开发转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人员逐渐减少,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素质和比例明显提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6.24万人、占比超过90%,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91万人、占比增至69.25%。

(三)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一是科研条件显著改善。2010年以来,国家对农业科研机构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4.22%,截至2017年,基本建设投资额、科研基建、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分别达到32.51亿元、30.89亿元、397.74亿元。二是经常费收入逐年攀升。2010-2017年,全国农业科技机构经常费收入由193.65亿元增至332.4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0%。三是课题经费投入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课题经费投入约120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

(四)科技产出稳步提高

一是科技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2010—2017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增加4%、科技著作出版数量增幅约18.5%。二是专利申请受理授权数量持续上升。2017年专利申请总数近9000件,专利授权总数达5833件。三是成果奖励区域差异较为明显。2002—2017年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的数量保持在10~29项之间,华北、华东和中南区相对突出。四是农业科技论文的67.2%、科技著作的63.4%、专利授权的59.3%均集中在种植业领域,其中育种亲本材料创新居首位。

(五)对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通过比较农业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支出与滞后两年的产业产值趋势发现,科技投入变化与产业产值变化趋势一致,相关系数在0.48~0.90之间。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实现负增长,有力推动了农作物单产水平和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二、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问题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在体系与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政府和企业投入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农业科研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

农业科研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力量比较分散。以辽宁省为例,2018年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全省共有农业科研机构45个,其中:省属16个、市属29个;种植业24个、畜牧业5个、渔业11个、农机化5个。不同行业的科研院所之间任务分工不明确,学科结构、科研目标交叉、重叠、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隶属关系的科研院所公益性农业科研资源配置、职责任务低水平重复、上下游脱节,直接导致相同行业不同层级的科研机构力求“大而全”“小而全”,都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等活动。

(二)基础研究处于“吃不饱”状态

据2013年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仅为0.77%,同期全国科研投资强度为1.7%,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国际平均水平为1.0%,高收入国家公共农业研发强度均值更是达到3.13%。2017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课题经费支出金额达到92.45亿元、44.40亿元、27.06亿元,占比为43.49%、19.62%、12.44%;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类课题人员投入占比为42.31%、17.08%、12.89%。基础研究支出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变动趋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61、0.75。基础研究的投入产出比最佳,对种植业产值相关系数也最高。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虽然基础研究课题经费支出增速最快,但经费和人员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三)公益性和商业性科研存在混淆

虽然农业科研机构已向创新活动聚焦、企业日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受惯性和市场利益驱使,一些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农业科研领域仍存在竞争。2017—2019年辽宁科学技术奖农业类项目中,由科研机构完成、企业完成的占比为38.1%~56.5%、0%~13.0%。与此同时,也影响到科研机构内部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学科的发展,表现为科研人员中从事应用研究多于基础研究、从事遗传育种研究多于栽培生理研究、从事杂交育种研究多于常规育种研究。

(四)农业科研与经济效益存在“两张皮”

农业科研机构绝大多数位于省市级大中城市,但其服务的生产经营主体和主战场在县域、乡村,后者缺少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辽宁省44个农业县种植业农业科研所为4个;缺少大型、科技型农事企业集群,2018年辽宁某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个,科技型企业占比为14.6%;缺少科技项目、地方财政资金支持,201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平均为2.13%,辽宁县级中最高的法库县为1.35%。农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以资源、原材料的“原”“初”字号产品为主;农业科研机构论文导向严重,注重理论成果有余、注重实用成果不足,二者对接成功率不高。2017-2019年辽宁科学技术奖农业类项目中,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完成的占比分别为13.0%、30.0%、33.3%,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试验田走向企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有待进一步打通。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瞄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加强农业科研体系化建设,着力处理好“四个关系”,提高农业农村科技供给质量。

(一)处理好商业性研究与公益性研究的关系

农业科研本身既有商业性也有公益性,现阶段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学科课题应统分结合、综合施策。一是对于农业科研机构,继续剥离其经营性职能,突出公益性属性;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基础研究课题建设,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根据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不同岗位类别、不同阶段人才的特点,分类制定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二是对于科研人员,通过搭建多级農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扩至全行业、全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尤其要落实好中央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政策,建议科技成果来源除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外,也可包括实施主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项目;将存量、新增专利成果的专利权人变更为科研人员与试点单位共有,或科研人员单独所有;允许将成果的长期使用权赋予由科研人员持股和旨在转化该项成果的项目公司,二者可根据成果转化的需要对外实施许可、报实施主体备案。

(二)处理好农业科研体系内部的关系

当前农业农村呈现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立体循环等态势。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等横向、纵向整合,农业科研体系也应适时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国家层面。一方面,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等实施力度,整合相关科研教育资源,合作承担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共建试验基地,共享科技成果,实现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分级科研制度”,由国家级院所牵头、省市县级科研机构参与,共同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科研网络,国家、省级侧重科研立项、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前沿引领和交叉融合技术研究等,市、县级侧重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等,形成全国一体化、差异化管理格局。二是区域层面。一方面,可探索推广江苏“省级农科院与地市党委政府双重领导管理”经验,地市院所党政领导干部由所在地市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并商省级农业科学院,事业费纳入省级农业科学院预算统一下达,业务以省级农业科学院为主,统一负责规划编制、科研管理、人员编制、人才引进、人员培训、职称评聘;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推广辽宁“事业单位跨部门优化整合”经验,省级将原属科技厅、农村经济委员会、农垦局、海洋渔业厅、林业厅的13个涉农科研院所全部并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整合技术力量、资金设备和各种资源,重新组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为涵盖种植业、渔业、农机、粮食、加工、林业等领域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37个处级单位和5个共建分院,分布在省内10个市及海南、新疆2个省区。

(三)处理好农业科技与产业的关系

应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由抓技术、抓成果转向抓转化、抓产业,由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兼顾服务企业增效、财政增税,挖掘新功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构建覆盖“全产业”“全链条”的创新模式。一是打造科技和产业互动平台,搭建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园区平台”,引进具备一定规模、科技水平高、纳税能力强的农事企业;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深化拓展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机制,推动其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搭建农技中心、职教中心等“本土化平台”,引进再创新实用型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培养当地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职业化队伍,支持返乡创业、跨行创业、离岗创业。二是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持续深度合作,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活动,建议实施“农业科研院校进园区进企业”工程,由组织部门牵头、科技和农业农村部门配合,将落地转化科技成果、新建研发服务平台、新增科技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争创现代农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等纳入基层党委政府年度考核任务指标体系,以签订技术合同、转账正式发票、推荐批文等作为考核依据,使“媒人撮合”产学研用结合常态化、制度化。

(四)处理好农业科研与农村科研的关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时代农业科研机构及其科研工作者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建议将“农业科研机构”重新定位为“农业农村科研机构”,支持引导其更加注重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技术供给,迎合对接“一县一园、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企一标”发展需求;更加注重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革新,加快布局和突破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以及合成生物、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关键技术;更加注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改善,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技术体系,支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西元,汪学军,孙洪武,杨雄年,李仕宝等.《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与支撑产业发展报告》[R](2019-11-20).

[2]何绍平,万云龙.创新完善党建考评机制,提升专业所党建能力与水平——以江苏省农科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3+21.

(作者单位:1.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2.辽宁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改革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改革之路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