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红楼梦》(六)

2024-01-11 03:49白先勇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凤姐小红牡丹亭

白先勇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上一回是讲宝玉听戏,这一回是黛玉听曲,“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提出《西厢记》跟《牡丹亭》两个文学作品,对《红楼梦》有很重要的关系。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回有意思的小细节。大观园要落成了,当然需要找些维护管理的人。之前要建大观园的时候,也有贾府周围的人纷纷要去包工程,想讨点好处。大概中国社会古今都一样的,现在有所谓的绑标,从前也有个利益中心,在哪里呢?就是贾琏两夫妇了。凤姐掌了大权,那些穷亲戚都要逢迎她,想找一点什么事情来做做,设法得到一点好处。所以《红楼梦》不光是写上层的事情,也降下来写滚滚红尘市井小民的俗事。一个叫贾芹的到凤姐那里去求差事,就让他去管那些移住贾府家庙的小道士小和尚。不要看这些差事,一发出来经手的也是一两百银子。贾府自己是一个中心,旁边多少寄生的在等着他们施舍,后来树倒猢狲散,最后抄家的时候通通散掉了,亲戚也都不见了。现在,曹雪芹就要用很多小事铺陈这些人情世故。

贾琏跟凤姐两个也在抢。有的人走贾琏的门路,给了好处的,贾琏就答应把事给他。贾芸好不容易从贾琏这里拿到一份工作,要去的时候,凤姐呢,一下子把它抢走了!凤姐一把拉住(贾琏),笑道:“你且站住,听我说话。若是别的事我不管,若是为小和尚们的事,好歹依我这么着。”如此这般教了一套话。贾琏笑道:“我不知道,你有本事你说去。”凤姐听了,把头一梗,把筷子一放,腮上似笑不笑的瞅着贾琏道:“你当真的,还是玩话?”看看凤姐那个样子,“粉面含春威不露”,很厉害的!贾琏就讲:“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来求了我两三遭,要个事情管管。我依了,叫他等着。好容易出来这件事,你又夺了去。”凤姐说,你放心,园子中还需要管花草的,来了嘛,就给你了。下面有意思。贾琏吃了瘪了,被凤姐一下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怎么回她一下呢?贾琏说:“果这样也罢了。只是昨儿晚上,我不过是要改个样儿,你就扭手扭脚的。”夫妻间的调情!只有这一下,才把凤姐压住,只有一下拿出丈夫的样子来,才把凤姐压住。所以曹雪芹写贾琏,写凤姐,写平儿,那种妻妾之间的事也写得好!丈夫跟太太调情很难写得有意思,来这么一下,神来之笔,一下子凤姐没话了。嗤的一笑,向贾琏啐了一口,没话讲了,凤姐的嘴巴封住了。《红楼梦》就是在这种非常细节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地方写得活,写得好,写得入情入理。

大观园事情弄好了,元妃觉得她省亲之后,这个园林空着多么可惜,何不让她那些姐妹住进去,园中也生色不少,而且宝玉跟她们玩惯了的,就让宝玉也一起进去。在元妃的谕令之下,姑娘们还有宝玉,通通住到大观园里去了。宝玉选了怡红院,黛玉选了潇湘馆,两个人住得很近。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在大观园里的生活。大观园是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在尘世上的太虚幻境。在某方面说,真是一个儿童乐园,这些年轻孩子在里头,过了他们最快乐的几年,他们吟诗、作赋,过着完全无忧无虑的生活。宝玉跟黛玉游园,看到很多花落到地上,他俩是最敏感最有灵性的人,对于世间美的东西最爱惜,黛玉看到花落尘泥,就把它埋葬起来。宝玉说让它们随着水漂出去吧!黛玉说,漂出去还是可能会玷污的,一抔黄土掩埋了,让这些落花有归宿。这一段其实就暗示了下面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曲《葬花词》出来了。

余英时先生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讲大观园的纯洁对照大观园外的污染。大观园可以说是贾宝玉心中的太虚幻境,在这里头至少暂时保持了他们青春的纯洁,就像花一样,如果流到外面去,就会玷污了。可是外面红尘的各种力量,一直有形无形地在侵蚀这一块乐土乐园,所以最后大观园必然走向崩溃。那篇文章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参考。

宝玉在园子里没事情觉得很闷,就叫茗烟帮他找一些书来看,茗烟就给他弄了一些杂书。所谓杂书就是小说戏曲之类的,中间有很重要的两本,一本是《牡丹亭》,一本是《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这一串起来,可以讲是中国浪漫文学这一道长河中的几个高峰,一个比一个高,最后当然是《红楼梦》集大成。浪漫文学讲“情”字,对于情的解释,集大成之书是《红楼梦》。一开始的时候,革命性的一本著作是《西厢记》。《西厢记》在元末出现,对中国的浪漫文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爱情的追求与解放,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脱离家庭礼法的束缚。崔莺莺,相国千金,为了追求爱情,在后花园委身于张生,那一节对中国的宗法礼教,具有颠覆性的冲击。所以西厢诲淫,在闺阁中是禁书。

宝玉悄悄地拿来了,他不给别人看,给黛玉看,他们两人是心灵上的知己,宝玉说别人我怕,妹妹我是可以给你看的。他晓得黛玉是能够了解的。黛玉也喜欢看,一下子就全看完了。看了之后呢,男孩子嘛,当然就是调皮的,对黛玉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黛玉一听脸红了,不得不装怒两下,心中大概是高兴的。欺负了林妹妹,宝玉又赶快赔小心,说笑话逗她开心,黛玉扣住一句《西厢记》里头的话,讲宝玉“银样镴枪头”(意思是中看不中用)。可见得两个人对《西厢记》都看进去了,都了解那种感情。其实对黛玉来说,崔莺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她自己。在爱情的追求上,《西厢记》是对于当时礼法的一种反抗,那还是社会性的,《牡丹亭》又高一层了。《牡丹亭》出现在明朝,这本书让中国浪漫文学对于爱情的诠释,又拉高了一个层次。

黛玉看过了《西厢记》,回去时途经梨香院,梨香院里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正在练习,唱的是《牡丹亭》。这一段非常重要。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

那个时候的戏曲,在传统文人的心目中,在文学位阶上是低一等的。

黛玉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心动神摇”这四个字用得好。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宝玉听了《醉打山门》之后,大有启发,到最后他说,我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得黛玉惊心动魄。《牡丹亭》是十六世纪汤显祖写的,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时代的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个大反动。在晚明的文学里头,高举“情”的旗帜,情是很重要的主题,尤其是以《牡丹亭》这个作品为代表。《西厢记》,它还在社会性、历史性的层次,是写实的。到了《牡丹亭》,爱情提高了一层,是形而上的情。对汤显祖来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哪里来的?不知所起,横空而来的。对汤显祖来说,情是很重要的原动力,一动了情以后,一往而深。贾宝玉不是说情根吗?情一生了根,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可以穿越生死,不受时间的限制穿越生死。

我想你们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到了那个地步,情简直是一种形而上的、隐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厢又高了一层,变成爱情神话了。《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西厢记》当然对于汤显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更是启动了《红楼梦》。曹雪芹好几个地方都引用《牡丹亭》里的曲及回目,元妃点戏也点了《牡丹亭》。汤显祖对于情的解释与设计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更往前走了一步,对情的解释更广、更宽、更博。看汤显祖作品时不光是看《牡丹亭》,要把他后来的两部作品《南柯梦》《邯郸记》一起看。《牡丹亭》写情到了顶了,走不下去了,他后来的两个作品,一个是道,一个是佛,到了情深、情真、情至,要求解脱的时候,佛跟道就来了。《牡丹亭》《南柯梦》《邯郸记》三部作品合起来看,可能就是对《红楼梦》的影响。

此时黛玉听曲,她是特别有慧根的人,一听,心中有所感。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运的。她是绛珠仙草到这个世界上来还泪的,这一点她冥冥中似乎感觉到了。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诗出来了,那就是《葬花词》。她从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听到这段【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本来一片姹紫嫣红,杜丽娘一进去的时候,只看到断井颓垣。可能在这所有人物里面,林黛玉跟杜丽娘这女孩子最相近了。第一,两个人都很年轻;第二,对爱情的追求非常执着,甚至可以死。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为了这个情,最后把自己烧掉。杜丽娘也是为情而死。不是元妃点了四出戏吗?中间有《离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林黛玉跟杜丽娘最相近的,就是对于时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丽娘年方二八,已经感受到这个威胁,感受到自己芳华虚度,所以才有春末游园的感慨。这也就是我们中国抒情诗的一个大传统,伤春悲秋。从一开始到现在,不用说唐诗宋词,就是到了明朝的传奇,这个大传统一直持续,尤其在《牡丹亭》里面,又往前推了一步。《惊梦》的折子,它有许多曲牌连起来,《寻梦》那一折,更是有十七个曲牌连起来,讲的就是伤春悲秋,一步一步,写得好极了,写得美极了!把宋词又往前推了一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寻梦》那几折,莺声燕语落花纷飞。在《惊梦》的时候,女主角的梦中情人柳梦梅出来了,一开头就唱“则为你如花美眷”,像你那么美的一个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我想黛玉听了这一句非常警觉,无论多么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鲜花也挨不过秋冬。黛玉一听“心动神摇”,刺激到这个地步。最后讲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春天已经没有了,最后的收尾是惜春、伤春,欢乐底下一种暗暗的哀伤。

我想,黛玉听的这个曲子,乾隆时代是这个调调,现在还是这个调调,不要小看这个曲子,我十岁的时候就是听的这个。那时在上海看梅兰芳跟俞振飞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游园》中【皂罗袍】这一段,十岁的孩子听进去了,我大概没有心动神摇,但也深深印在脑子里了。几十年后我就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这个曲子确实动人,非常优美缠绵,黛玉听了以后,就一下子想了很多东西了: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我們看看李后主李煜的《浪淘沙》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这首词,写他自己的亡国之恨,还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因为他的国家亡了,他被俘虏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暗喻失去的南唐盛况。可是黛玉想起了最后两句,就把它变成形而上的意义了。李后主的词分前期后期,前期比较偏宫廷生活的艳词,亡国之后,整个眼界气度反而开阔了,不仅是怀念故国,他对人生的体验也更加深刻,深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甚至说他是释迦跟基督,担荷了人类的罪恶。我想到李后主另外一首词《相见欢》,可能这个时候来形容黛玉的心情更恰当: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一种亘古的惆怅,水流往东了,就不会西回了。春天也是,花也是,时间也是,一去不回的。这首词是李后主对人生的感受更深刻时写的,更写照着黛玉的心情。黛玉本就是绛珠仙草,几乎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在人间,诗是黛玉灵魂的构成,所以在中秋夜的时候,她跟湘云两个人互相联句,突然间迸出一句“冷月葬诗魂”,诗魂两个字就是她自己。一旁听见的尼姑妙玉制止说:你不能再讲了,你最后警句已出。就是说黛玉已讲出自己的命运。

黛玉跟宝玉两个人,最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命运。尤其黛玉,多愁善感,自知活不长久,后来她罹患肺病,吐血而死,当年的肺病没法治的。我小时候生过肺病,努力打针吃药,好几年才医好。宝玉跟黛玉这两个人,听了戏以后,对各自的命运都有所感悟,这一段又为二十七回黛玉写《葬花词》埋下了伏笔。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这一回,情节又宕开了,书写另外一个也蛮有意思的插曲。《红楼梦》写象征、写知性、写神话的架构写得很好,上回讲的黛玉听曲感悟短短的一段,立刻把林黛玉这个人的视野,宕开很大的一片;对照着贾宝玉的体悟,就看到了宝黛之间的情,以及两个人的命运架构。这是比较高的一层。这一回就是写实了,降下来写两个小角色:贾芸和小红这两个人。

贾芸是贾府一个远亲,穷亲戚,辈分比宝玉晚一辈。从前如果没有背景也不是科举出身的话,很难有出路的,只能靠有钱有势的亲戚往上爬,所以对贾芸来说,抓住贾府这点关系非常要紧,他不惜要拜宝玉做干爸爸。贾芸十八岁,比宝玉还大几岁,宝玉看到他开玩笑说:“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贾芸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就要拜干爹,很伶俐、很乖巧的一个人。他想要得到什么呢?因为大观园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也是个工程吧!这里面油水不少,他想要拿到这个肥缺,得下功夫。开头在贾琏那边下了一大顿功夫,没想到贾琏那里有些工作都被凤姐抢走了,想想还不如换个道,去奉承凤姐。怎么奉承她呢?总不能空手去,要备一点礼物去,普通的礼物凤姐看不上眼,就想用心找一些药材香料如麝香、冰片之类的才能入眼,那个时候这些东西是很贵重的。贾芸没钱买,动脑筋动到开药铺的舅舅卜世仁。曹雪芹起的名字都有心机的,“卜世仁”,不是人。你看这一段把他那舅舅、舅妈写的!这个穷外甥没出路嘛,到药铺来想赊一点香料,被数落了一大顿,好受罪。这段也写得好,写那种小人物的刻薄。他舅妈也是很有意思,舅舅随便讲,留外甥吃饭,舅妈说,哪来的米啊?你还不到隔壁赊一点米来,要外甥挨饿吗?你一句,我一句,贾芸受不了,赶紧走了。所以一个穷亲戚往上爬,多么不容易!

再来讲小红。大观园里一层一层,也有权力斗争,从上斗到下,下面到最基层的丫鬟们,也都伶牙俐齿的。小红是怡红院里一个小丫头,管家林之孝的女儿,给了宝玉当丫头,人长得蛮俏丽,也很精、很伶俐。宝玉身边有一群丫头,袭人、晴雯、秋纹、麝月……一大群在旁边虎视眈眈,哪容得这个小丫头爬上去。那天刚好那些大丫头都不在,小红跑去倒一杯茶来给宝玉。宝玉一看,问道:“你也是我这屋里的人么?”“是的。”宝玉道:“我怎么不认得?”“认不得的也多,岂只我一个。”这么说几句,宝玉注意起她了。一忽儿间,秋纹、碧痕几个大丫头跑回来了,一见是小红,屋里又只有宝玉,心中大不自在,就盘问:你干嘛在这里啊?我们不在你就趁这个巧宗儿就来了,往上爬了是不是?意思是这端茶送水也轮不到她。小红一看刚刚有点苗头,一棒就打下去了,挫折感很深。这时候刚好贾芸又来了,之前小红看见过贾芸,长得也不错的,也蛮清秀的,是个爷儿们,是他们的亲戚。那丫头听说,方知是本家的爷们,便不似先前那等回避,小红还下死眼把贾芸盯了两眼。下死眼,这个用得好,狠狠地盯他两下。往上爬的人,伶俐的人,心术不是很正的人,也有资格谈恋爱。这两个人,其实讲起来,心术都不太正的,都是往上爬不择手段的。这两个人在一起正好,蛮配的。而且两个人的感情也是真的,后来,也发展出小小的一段爱情,写得很好。所以,曹雪芹在适当的地方,都赋予每个角色人性,尽管贾芸这个人实在不可爱。

到最后贾府败了,贾芸要报复凤姐,因为凤姐后来对他很不以为然,不假以颜色,他心想报复,就跟着一帮人要把凤姐的女儿巧姐儿随便嫁出去,等于卖出去一样。小红呢,后来也趁了个机会,到凤姐那边去了。她知道宝玉这边没苗头,轧不进去了,她脑筋转得很快,有一次凤姐要她去传个口信,回来以后,讲了一大段很有名的舅奶奶、什么奶奶、这个奶奶、那个奶奶,讲得口角非常简俐,凤姐大为欣赏,说:“先时我们平儿也是这么着,我就问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凤姐把小红要过来,小红也如愿往上爬了。在贾府里要崭露头角很不容易的,曹雪芹他不光是写少爷小姐谈恋爱,也写很现实的东西,贾府里那种你争我夺,也是非常厉害的。

小红她本来叫红玉,因为“玉”字重了宝玉,从前是不可以的,爷们,他们的名字不可以重的,就把她改成小红。庚辰本不是很一贯,一下子小红,一下子红儿,一下子红玉,程乙本就通通改成小红。我说过,《红楼梦》里名字有个玉的那个人,跟宝玉都有特殊关系。讲到后面,会有妙玉、蒋玉菡这些人,对宝玉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那个玉字,不能随便用,所以红玉改成小红是正确的。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姐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庚辰本回目“姐弟”兩个字,这关系不对,凤姐跟宝玉不是姐弟,是叔嫂。程乙本的回目是:“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这一回,也是个插曲,讲王熙凤跟贾宝玉两个人着魔了。怎么会着魔呢?贾府来了一个会作法的马道婆,赵姨娘平常会拿点小钱在马道婆那里上供,一来二往两个人就勾起来了。赵姨娘诉苦,说她经常被打压,因为她的身份本来是个丫鬟,后来变成姨娘,那个时候的姨娘没有地位,在贾府很多人都可以踏她一脚。凤姐按理讲是晚辈,也不买她的账,贾母、王夫人都讨厌她,没有地位的人当然挫折感很深。而且大家这么疼宝玉,她的儿子贾环不受宠,以后出不了头,要继承什么东西通通没份,除非把宝玉弄掉,把权力中心的凤姐弄掉,才有出头天的机会。为了这个不择手段,跟马道婆勾串起来,用巫术拿那个人来钉,中国皇帝的后宫不是常常有这种事吗?钉纸人,或用生辰八字写了以后钉一钉,五鬼就来找了。马道婆会邪术,突然间,王熙凤跟宝玉就着魔了。贾环和赵姨娘都会因嫉妒而害人。之前,王夫人叫宝玉、贾环他们去抄经,贾环也心怀不轨,就为了宝玉得宠,故意设计把滚烫的蜡烛油吹到宝玉脸上去,想害宝玉伤眼破相。

《红楼梦》对大家庭的你争我夺没有回避,也写得很好。贾环跟赵姨娘在感到无力下的反击是勾结马道婆害人。凤姐跟宝玉着了魔,拿着刀乱杀乱砍,这两个人弄刀持杖的,当然惊动了整个贾府。从贾母开始一直下来,都去求神问卦,什么都做了,却都不灵。赵姨娘就跟贾母说,这个哥儿(是讲宝玉)让他早点走吧!不要留着他,让他痛苦……赵姨娘真不会讲话,被贾母臭骂一顿。真的很危急的时候,来了两个神仙,一僧一道。大家还记得吗?一开始的时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他们两个护送这块灵石入了红尘,最后,他们两个会把这块灵石再带走。在这之间这块灵石慢慢在红尘里遭了污染,正在没救的时候,这两个神仙出现了。

宝玉这块石头,象征的意义很多,其中之一象征我们的本性,道家说归真返璞,要清除名利、色欲各种东西的污染,回到原来的纯真。这一僧一道不仅在这回紧急时刻出现,后来宝玉那块玉不见了,他们又来了,这就是《红楼梦》的神话架构对情节的推展。在一段传神的写实,像贾芸跟小红那一段之后,这个时候又升上去脱离现实,让我们不会忘了这也是一则神话,一则顽石历劫的寓言。这部小说如果以佛教的觀点,就说是每个人的命运,都像是一块顽石,在尘世里经过多少劫,然后才能完成自己的生命。当本性被掩蔽、被污染,需要重新拂拭一下,就如同神秀讲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宝玉这历劫顽石,此刻还没有到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最后境界,他还要经过多多少少的情关,看透了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最后才得悟道解脱。所以我们要沿着这条线来看,把许许多多的细节串起来看。这里回到神话,又是一个提醒。

我时常批评庚辰本,庚辰本因为是最原始、最老的本子之一,很多学者都认定它最近曹雪芹原来的本子,但因为传下来的都是抄本,我想也不见得完全是曹雪芹原来的话,有时一下子比较拙劣的手笔出来了,完全不像曹雪芹。举个例子,这一回讲到薛蟠,薛蟠这个呆霸王也是曹雪芹写得非常好的一个角色,大家再往下看到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把呆霸王写得活灵活现。这个人既是一个顽劣无比的纨绔大少,又有他的一种天真,但这一回写他,有几个字我觉得不是很恰当。别人慌张自不必讲,贾府乱成一团嘛!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个不像薛蟠。有几点:第一、讲贾珍。贾珍是很好色的一个人,但还不至于对薛宝钗、香菱身上打主意,这个有点说不过去。而且薛姨妈跟宝钗、香菱在贾府住那么久了,老早混熟了里面的人,何至于贾珍看到这两人会动心?下面更不像话!我想薛蟠看了林黛玉,他不懂欣赏的,他怎么会懂欣赏林姑娘这个病美人?看了她不会酥倒,他酥倒是看了别人。这一段一点都不像薛蟠,写得不恰当,程乙本里没有这段的。

还有,宝玉不是人事不省吗?黛玉当然心里很着急,最后看到宝玉醒来,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钗呢,什么反应?本来凡事都是黛玉戳宝钗的,因为宝钗又有金锁,又有冷香丸,又有金玉良缘这个话,黛玉时时刻刻放在心中,有机会就戳她两下。宝钗涵养很好的,装不知道,这下子逮到机会了,还她一句。

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声笑。众人都不会意,贾惜春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我想,薛宝钗不会直接讲出来林姑娘的姻缘,这会触犯林黛玉的。而且这也不很像薛宝钗,薛宝钗很厉害的,常常讲话只讲一半,就够了。程乙本这里就写得好,它用“又要管人家的婚姻”,“人家”两个字,随便指谁,不专指林姑娘。宝钗不会那么直接、那么赤裸裸地指出来的。

夏济安先生讲过,小说写得好,常常是在对话里面,不自觉地一句话下去,恰恰好。他拿《水浒传》作例子。潘金莲对武松有意了,她提起武松,叔叔、叔叔、叔叔……讲了几个叔叔以后,突然来了一个“他”字,就露出她的心事了。女人讲男人,直指“他”,就一定有了什么关系才能这么讲,不能随随便便指了个“他”字。《红楼梦》里面也有一个地方。晴雯说宝玉生日,她们就向平儿要了一坛酒来,替宝玉过生日。晴雯就说:“今儿他还席,必来请你的,等着罢。”平儿逮到就取笑说:“他是谁?谁是他?”意思就是说,唉哟,讲宝玉用个“他”字啰!所以这种一个字的用法,用得好,在对话里头,就会活起来,背后的意义就高。像这一回这个地方,“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就差了,用“人家”就高明,林黛玉也抓不住她。虽然明明是讲黛玉,却又不指明。曹雪芹写《红楼梦》是非常仔细的,一两字的差异应该都想过、斟酌过。

这一回的回目庚辰本、程乙本不同,回目都是点题的,点出这一回讲的是什么事情,主角是什么人,等等。整本书里边,回目出现“红楼梦”三个字的很少。第五回在太虚幻境里边“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一次提到“红楼梦”三个字。这一回程乙本的回目“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这就是点题了,讲那块通灵玉需要双真——那两个一僧一道来拭掉尘世污染。庚辰本“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此处“红楼梦”何所指不清楚,我觉得程乙本的回目比较切题。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前两回,曹雪芹写到了贾芸跟小红互相有意,我说,心术不端的人,也有资格谈恋爱的。《红楼梦》里有几对,除了贾芸跟小红,贾蔷跟龄官也是一对。贾蔷也不是很可爱的一个男孩子,心机多,想往上爬。可是他跟龄官那一段感情,也写得很好。曹雪芹的视野广,所有的情都能包容,都能写得好。

这一段继续讲小红,她有心事了。她丢了一块手帕,被贾芸捡去了,因为这块手帕,两个人就连起来了,连梦里都梦到贾芸,要二爷(她称贾芸二爷)把手帕还给她。这是小儿女的心事。小丫鬟好不容易有个爷儿们,贾芸虽然是穷亲戚,但是他的身份还是不错的,是贾府里面的爷,有这么一个人对她有意,她当然会动心。但那时候环境很艰难,两个人怎么传情呢?这天她就跟一个小丫头在蜂腰桥那个地方,讲她的手帕这样那样的事。贾芸是一步一步爬上来,常常到怡红院去想攀上贾宝玉,他是好不容易才进了大观园。小红后来到王凤姐那边去,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各得其所,他们两个爱情发展得本来蛮有意思,应该再往下去,可惜《红楼梦》里没再讲他们这一段了。有一个连续剧编出贾芸后来跟小红结了婚,贾芸对贾府不是那么坏,被抄家以后,贾芸还在外面替他们奔走,等等。那是题外话了,现在这版本没有再提,不过写两个人的爱情酝酿过程,让读者很关心,想知道后续,已经算是成功了。

写贾芸跟小红两个小配角的一段爱情,其实也是为了侧写王熙凤。凤姐在《红楼梦》里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所以侧写、直写、背后写,从各方面衬托她。像贾芸跟小红这一段,反映出凤姐是贾府的权力中心,要往上爬一定要经过她,看看贾芸怎么逢迎她,小红怎么在她面前显能,怎么讨好她。凤姐很厉害的,贾芸不是说给她麝香、冰片来讨好她吗?凤姐按下不表,没有出声,拿到了那麝香、冰片以后,也不出声,为什么?她心里想,这下子马上跟他说给他个位置,好像自己见不得东西,等第二天再来,还要装模作样一下: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凤姐心思很深,这种地方显出凤姐的世故手段。再讲她怎么看中小红。小红在贾府这个权力阶梯要往上爬,大不容易,尤其是宝玉身边的丫鬟,伶牙俐齿的一大堆,小红很难表现,凑巧给宝玉倒了杯茶,就被大丫头打下去,非常挫折。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凤姐这边的机会,小红一定要展现她伶俐的一面,让凤姐看中她。这也显示出凤姐能识人,能用人。这些有意思的细节,正是用来侧写、侧面塑造凤姐这个人物。

写小说,人物当然占最重要的部分,拿传统小说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来说,这些小说都是大本大本的,很复杂。三国里面打来打去,这一仗那一仗的我们都搞混了,可是我们都记得曹操横槊赋诗的气派,都记得诸葛孔明羽扇纶巾的风度。故事不一定记得了,人物却鲜明地留在脑子里,那个小说就成功了,变成一种典型。曹操是一种典型,诸葛亮是一种典型,关云长是一种典型,所以小说的成败,要看你能不能塑造出让人家永远不会忘记的人物。外国小说如此,中国小说像三国、水浒更是如此。水浒的故事等于一个合传,一个一个拼起来,最后上梁山泊去。水浒用了非常有效的一招,就是给人物一个外号,“及时雨”宋公明,“花和尚”鲁智深,“花和尚”用得多好,吃大酒大肉的,还有什么一丈青、母夜叉……外号一讲,那个人物就很显眼了,绝不会弄错。水浒完全是个野蛮世界,男性的世界,中间有几个女性在里头,一个是很出名的潘金莲,另外一个是阎惜姣。水浒写那些绿林好汉写得很好,写那几个女性,就几笔,但你永遠不会忘记。水浒有一回写阎惜姣,她是水浒里面几个淫妇之一,本来是一个风尘女子,嫁给宋江,等于宋江包养了她。宋江长得不怎么样,皮肤黑,个子也不高,很不起眼,叫作三郎,黑三。后来阎惜姣不安于室,有了外遇张文远,也叫三郎。有一天,她听到楼下说三郎来找她了,阎惜姣以为情人来了,咚咚咚从楼上跑下来,一看是黑三,一句话不讲,头一转,咚咚咚又跑上楼去。你说宋江要不要杀这个刁妇?读者再也不会忘记阎惜姣,她不必讲话,什么也没说,就这几下子,跑下来,跑上去,够了!怎么样把人物写得鲜活?比如讲西游,谁也忘不了那个猴子孙悟空,忘不了猪八戒,一猴一猪变成广流民间的典型人物,这就是小说家的本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这里又回笔写宝黛二人。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这几个字形容潇湘馆的竹子——有一种凤尾竹,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非常好听。到了门口,听见黛玉在里边长叹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看《西厢记》看邪掉了,也春困起来。《牡丹亭》中杜丽娘春困,林黛玉也春困,都是崔莺莺惹的,由崔莺莺那个春困传下来的。宝玉一听也心痒了,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不好意思了。两个小儿女很天真,开头是两个小孩,两个少年,互相你试一下,我试一下,慢慢地动了真情。往下看两个人吐露真心的时候,真是蛮动人的一回。他就不晓得我的心!要跟他把心事讲出来!从前,有心事不可以随便讲的,不像现在很方便,发个简讯就告诉你了。那个时候都不讲,慢慢地你试过来,我试过去,等有一天,心碰在一起了,终于讲出来了。到后来宝玉挨打的那一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的时候,黛玉动了真情。

贾宝玉这个人物,有些女孩子喜欢他,有些女孩子不喜欢他。喜欢他的女孩子觉得他体贴入微,很会伏低做小,一下子就赔罪了,有一种温柔。现代女孩子还喜不喜欢这一套?可能还是喜欢的吧!我偶尔看连续剧,什么《我可能不会爱你》,李大仁,就是这么做小伏低,一直做,最后那女孩子,还是给他磨成功了。我想贾宝玉就有磨的功夫,不管黛玉对他怎么使小性子,他都耐她哄她。黛玉真的非常在乎宝玉对她怎么样,明明晓得宝玉的心,因为中间梗着宝钗在那里,两个人常常有误会。有一天晚上黛玉到怡红院去,听到里面宝钗跟宝玉在谈笑,她叩门要进去,刚好碰到脾气很坏的丫头晴雯,晴雯正抱怨宝姑娘说:有事没事跑来坐,害我们不能睡觉。她就跟外面说:二爷讲的,什么人都不准进来。林黛玉说:是我呀!晴雯没有听出是林姑娘,管你是谁,不开就不开。这一下子,林姑娘被关在门外,而且里边笑语的又是宝钗,孤单、失落、凄然一下子涌了上来。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马洪滔

猜你喜欢
凤姐小红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凤姐的妙计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相亲
年龄的猜想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读《牡丹亭》
小红低唱我吹箫
“凤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