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的互动融合研究

2024-01-12 14:29林浩姜波
理论观察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高校

林浩 姜波

摘 要:高校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割裂状态”融合不足制约着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制约着教师能力的发展。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明确主体和架构、加强监督,是实现新型互动融合的关键构建策略。注重实用属性、人文属性、民主属性、制约属性,是实现两者新型互动融合的保持策略。建立一个协同体系,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注重质量导向,探索多元模式,推进多方互动,实现共享共赢,构建一个动态、发展、普遍联系的“评教-评学”互动融合评价体系,才能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高校;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9 — 0157 — 04

教育教学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大学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養。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1]。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2]、“新时代高教40条”实施“六卓越拔尖”计划2.0均强调严格本科教育教学秩序,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家密集出台文件,就是强调要重视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凸显了党和国家推进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信心。

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监测非常重要,“解析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离不开对教育本身意义的追寻,更离不开对教育具体情景的反思”[4]。而作为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学生评教,它是改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评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虽然在高校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5]。如何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的融合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模式高校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互动融合的必要性

古贝和林肯提出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构建——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构建”[6]。因此,同属于评价体系下的“评教-评学”双向互动机制从本质上自然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认识和价值选择,旨在通过多元化、无休止的价值评判进行功能改进和激励。

(一)学生评教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评教可以有效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外在要求。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均是课程评价关键环节,评价结果往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评教结果往往可以作为学校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7],是高校教师能力考核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学生评教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风,是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要求。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环节的频次和力度,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互动,也需要学生与学生间朋辈互动。

再次,学生评教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校风,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目的是让评价结果更具有权威性,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关注并自觉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学生评教可以督促学校做到质量立校,是实现高校人才强校的现实要求。学校通过对教学评价结果理性科学地分析应用,可以促进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改革自身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持续改进的革新机制。

(二)教师评学的必要性

第一,教师评学可以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外在动因。大多课程的评学模式以笔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步形成了功利学习的习惯,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在评学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教师评学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客观要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担负的使命,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改进方法,提升学习效能。

第三,教师评学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教师评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获得反馈信息,随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改善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时改正不足,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教师评学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是提升教师责任意识的内在需要。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过程管理、均衡理论实践,将教师育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需要通过“教师评学”发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引领力。

二、高校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互动融合存在的问题

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有效的互动融合能够实现师生的双赢,激发师生间的价值共创、情感共鸣,并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格局。反之,不利于当前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评教过程往往是大样本评教,学生评教的结果理论上是稳定可靠的,但结果往往是“集体高分”,与现实状况存在一定背离的情况,有悖于学生评教的初衷。一是存在可信度和有效度存在双缺失的现象,评教的数据和学生的感受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在学期结束阶段或者下学期初阶段,有滞后性;三是学生评教本身受学生的自身价值观念、本身的个性气质,以及评教时现实状况的主观影响较大,往往忽略了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的客观属性;四是学生评教的设计往往是单方面规则制定,数字“冰冷”,缺乏“人情味”,忽视了学生现实需求,学生主观参与的欲望较低,学生评教的信度往往难以把握,处于明显的“弱势”状态;五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往往繁琐失当,超出学生的耐心和认知;六是评教结果缺乏反馈,信息不对称影响着学生参与热情,对于评教结果的公开和运用,与学生和教师的诉求完全相悖,形成了割裂与对立,反映的结果与客观事实存在差异。

(二)教师评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学生评教相对应的教师评学,往往由授课教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学生评教相比研究相对较少,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个别教师责任感不足,对评学环节认识不够,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表现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水平不足;二是存在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不足,个别教师仍以自我为中心,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交流缺失,合作协同与互动反馈不足,未能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未能及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四是对学生学习状况掌握不够,没有客观反映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动力不足,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还未有效形成;五是教师评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往往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方面宏观地进行评价,却缺乏“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学习兴趣、知识运用”微观而精准的评价,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忽略课程思政内容融入。

(三)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互动融合缺位

互动融合机制建立的理念基础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资格和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地位。当前,教师评学带有先天的强势,学生评教带有滞后的弱势,“评价-分析-反馈-改进”循环和互动融合不畅。互动融合机制是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价值选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形成需要时间和过程,机制建立表现在激发教学双方实现价值选择的内在发展动力明显不足,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尚未实现。双方对话体系尚未构建成型,因不对称性造成的教学冲突时有发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的原因是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利益诉求存在持续的差异、割裂、阻塞和博弈[8],该原因导致互动融合受阻。

三、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互动融合的策略

“评教-评学”互动融合是整体教学评价环节和机制运行的有效内容,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要多元化、立体化,高校理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分析-反馈-干预-调控”互动融合支持体系,保持良性互动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一)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新型互动融合构建策略

首先,要做好学校顶层设计。双向互动机制的主体角色——教师和学生,实质上是二元有机的组合。区别于以往的单向评价模式,双向互动模式更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上建章立制,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统筹好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和内在机理,加强关联,有效进行功能性整合。学校各相关部门之间要有效沟通和协同合作,提升效率,强化监管。

其次,要明确互动融合主体。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本质上满足和丰富了评价体系,反思反馈、调整改进、教学促进,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制度化基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挖掘学生评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真实客观开展评教活动。

再次,要明晰互动融合架构。首要的是明确体系的主体架构,而系统架构中主体对象和配比比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价效果。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由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参与主体构成,但基于科学性、通用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反馈性等原则的考虑之下,仍需要有中间力量(评价监督者),三大评价主体缺一不可。

最后,要做好互动融合监督。“评教-评学”实际上是博弈关系,积极寻找二元互动中的中间力量去发挥监督作用。中间力量(评价监督者)利用第三方的客观视角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高度融合,顺畅评价主体双方的循环和双向互动,帮助实时优化调整“教”与“学”的相关行为,确保评价体系的后续运行。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教学院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教务、学工、高教中心、督导室、研究生部等具体落实的组织机构,于每学期期末统一组织有序评教与评学活动,精心设计和研究,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评教,积极鼓励教师投身评学机制的研究,职能部门做好监督工作。

(二)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新型互动融合的保持策略

第一,要注重互动融合的实用属性,需要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学生和教师参与的动因和期望。基于学生层面,学生希望评教的过程不走“形式”,校方可以通过结果的“公开化、可视化”,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基于教师层面,学校应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评教结果报告,通过不同年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间的横纵对比,便于教师了解自身评价情况,以便更好地鞭策自己,查摆不足,努力改进。

第二,要加强互动融合的人文属性,需要促进不同群体诉求的有机整合。需要增强评价的人性化,促进不同群体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评价指标中应有效引导进行正面个性化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采用模糊化的等级制,多维度化公开内容,通过一些“关键词”“个性标签”等形式,客观凸显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指标,有效融合并整合不同主体的诉求和看法。

第三,要加强互动融合的民主属性,需要畅通不同群体建议的反馈渠道。建立理想的评教评学体系,需要拆除制约不同主体间的信息有效沟通的障碍,增强评价的民主化。不断畅通诉求反馈渠道,仔细收集并听取不同群体代表对标价指标设计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质量、严控数量。多设置线下评价,增加“面对面”,减少“键对键”,消除矛盾隔阂,促进信息互通和共享,避免因评教评学产生网络舆情。

第四,要加强互动融合的制约属性,需要做好不同群体权力的制约监督。在评价中应严防单方权力无限扩张,避免侵害其他主体利益。更加优化评价时机的把握和选择,让评价工作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更利于监督。对不同主体间的规范和监督,能保障合理使用评价权,在做好监督机制的同时,设定并发挥奖励机制,适当增加参与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大多通过开展第一堂课交流、心理对话、师生座谈会、学生教学意见与建议征集、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课堂、公寓)联系学生等形式和活动,使师生主动参与评教和评学,对教学评价结果予以分析,让师生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更充分地发挥民主性和人文性,发挥好职能部门监督职责,制定形形色色的奖励机制,促进新型互动融合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强化价值理性,建立“评教-评学”协同性政策体系,同时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政策有效性,确保互动融合政策的执行;需要优化“评教-评学”组织架构和管理要素配置,发挥校内各信息化平台的全局整合能力,完善要素结构,优化互动融合管理体制;需要完善学生和教育激励制度,提高参与热情,满足师生需求,完善互动融合激励机制;需要抓住关键环节,探索高校评价新模式,既要关注评测内容和指标体系,又要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注重以质量为导向,探索互动融合多元模式,推进多方协同,优化互动协同,实现共享共赢。

“评教-评学”互动融合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各因素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通过持续优化以适应当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仍需高校教学管理者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 考 文 献〕

[1]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3):34-4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01).

[4]杜瑞军.标准之思——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审视[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01):12-16.

[5]程辉.基于OBE理念的学生评教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

(01):133-135+157.

[6]杨彩菊,周志刚.第四代评价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启迪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70-73+86.

[7]何奎,杨云皓.高校学生评教的现状、问题与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2):54-58.

[8]张雨晨,李勉.高校学生评教的理想和现实: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中国考试,2022(09):29-38.〔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高校
基于云模型的高校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措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