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影响研究

2024-01-12 14:29孔紫正霍程阳段丽珍季奕伶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熵权TOPSIS法

孔紫正 霍程阳 段丽珍 季奕伶

摘要:文章在阐明城市经济演化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适应与调节力、创新与转型力、持续与再组织力3个维度,分14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此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水平。此外,本文还根据城市是否包含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将其分成两类,通过对二者进行差异分析,探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水平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相对更高;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演化韧性实现长期增长;创新型产业集群驱动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等级提升。

关键词: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熵权-TOPSIS法;创新型产业集群;长三角城市群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矛盾、世界贸易摩擦等因素不断增加,全球经济正遭受着冲击与挑战。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局面,着力提升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是防范未知风险的关键所在。2020年11月3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而城市经济演化韧性作为韧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是城市面临外来冲击时经济自适应能力与再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创新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与城市经济演化韧性联系密切。而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创新组织的核心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引擎,能够充当提升经济韧性的关键发力点。为确保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作良好开展,科技部于2013年、2014年及2017年分三批设立了61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范围涵盖19个省、市。经过数年实践,试点政策是否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产生了实际影响尚未可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对其城市经济演化韧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测度?试点政策在该地区是否切实提升了城市经济演化韧性?解决以上问题,对长三角地区实现平稳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韧性”最初的概念是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对于形变的抵抗能力,也称作“工程韧性”。之后,经过“生态韧性”“演化韧性”两个阶段的发展,学者们在新地理经济学的背景下对韧性的概念再次进行延伸和拓展,提出了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用于测量城市经济系统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并重点强调城市经济系统不断有效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以实现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出现了多种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多维指标体系和单维指标两类。就前者而言,学者认为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考虑,例如陈奕玮和丁关良通过产业集聚、贫富差距、经济增长水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度及城市经济敏感度这五项准则层来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朱金鹤和孙红雪则从冲击抵抗能力、组织调节能力、自我创新能力三个维度衡量城市经济韧性。多维指标体系使得城市经济韧性的衡量更加全面,但同时也存在权重计算方法差异等问题,会导致研究结论不准确。就后者而言,学者们仅依靠对某个经济指标进行换算以实现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如赵春燕和王世平通过测算各城市各年实际GDP增速与该城市基年实际GDP增速之间的最小差值和最大差值来构建衡量经济韧性的单项指标,Martin et al.则通过城市真实经济产出变化与预期产出变化的比较来计算城市经济韌性。

当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创新是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创新可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降低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可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城市经济系统再创造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的城市会导致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产生异质性,相比中小城市而言,创新能够给大城市的经济韧性带来更加显著的提升效果。

从整体来看,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能推动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力,进而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而就不同地域而言,陈升等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发现东部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相比中西部地区拥有更高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王贤梅和胡汉辉基于链式结构视角,得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但关于该试点政策与城市经济演化韧性之间的关系尚未展开研究。鉴于此,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其城市经济演化韧性进行评价,描述并分析其变化过程;同时,根据该城市是否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城市展开异质性探究。

三、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指标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遵循韧性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借鉴演化经济地理的研究理论,结合基础数据的可获得性,参考朱金鹤和孙红雪的方法,从适应与调节力、创新与转型力和持续与再组织力三个维度构建了由14个指标构成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在二级指标中,适应与调节力表现为城市对冲击的抵抗能力与经济自主能力,城市自身的初始资源越多,其韧性表现越强;创新与转型力表现为外界冲击后经济系统改变革新的能力,既反映出城市在冲击过后是否具备转型的能力禀赋,又包含应对冲击时重塑发展的演化特性;持续与再组织力表现为经济系统面对冲击的长期消化能力。

在三级指标中,外贸依存度代表贸易的开放程度,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城市GDP的比值表示;外资依存度则通过实际利用外资和城市GDP的比值表示。此外,本文利用产业高级性作为衡量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参考施凡基和徐勇的研究,利用权重赋值来衡量产业高级性,具体计算方法为:

AIS=■+2■+3■(1)

式(1)中,AIS表示产业高级性,■表示第i个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研究对象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此外,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主要实施区域之一,共有9个城市包含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体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确定的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数据可得性,将研究时间定为2009-2019年。所使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进行填补。

(三)测度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经济演化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熵权-TOPSIS法兼备熵权法和TOPSIS法二者的优点,使得测度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标准化处理。通过极差法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消除指标在量纲和单位上的差异。

正向指标标准化:

Yij=■(2)

负向指标标准化:

Yij=■(3)

其中,Xij表示城市i的第j个指标的值,Xij和Yij分别代表原始指标值和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和X■分别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计算第j个测度指标的信息熵Ej:

Ej=ln■■[(Yij/■Yij)ln(Yij/■Yij)](4)

3. 计算第j个测度指标的权重Wj:

Wj=■(5)

4. 构建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测度指标的加权矩阵R:

R=(rij)m*n(6)

rij=Wj*Yij(7)

5. 根据加权矩阵R确定最优方案Z■■和最劣质方案Z■■:

Z■■=(maxri1,maxri2,…,maxrim)(8)

Z■■=(maxri1,maxri2,…,maxrim)(9)

6. 计算研究对象与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的欧式距离d■■、d■■:

d■■=■(10)

d■■=■(11)

7. 计算研究对象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

Ci=■(12)

其中,相对接近度Ci的值处于0~1之间,Ci值越大表明城市i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水平越高;Ci值越小表明城市i的城市经济演化水平越差。

四、测度结果与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对2009-2019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水平得分的均分进行排序,其结果在表2中呈现。

观察表2不难发现,上海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第一,随后为杭州、苏州和南京,其评分也均达到0.4以上。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韧性得分高,强度大的城市往往为东部沿海城市,进出口贸易频繁,科研投入较多,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

(二)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差异分析

为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影响,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两类。其中,试点城市为科技部设立的第一、二、三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在的城市,具体包括无锡、南京、苏州、杭州、合肥、芜湖、常州、扬州、泰州这9个,而剩余的17个研究对象则归为非试点城市。

根据图1可知,2009-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普遍高于非试点城市,且二者均于2013年到达最高点,随后略有回落。同时,通过比较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的历年平均得分,发现试点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于2015年后开始逐渐回升,且恢复情况良好,而非试点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却仍持续低迷,并未出现上升趋势。二者在2015年后的差异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实施有关,因为第一、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设立时间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并且政策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故在2015年之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政策效果才开始显现,该政策成功地驱动了其所在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长期进步。

(三)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水平划分及分析

根据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综合评分情况,将韧性水平划分为高韧性、中韧性、低韧性三个等级,其中高韧性表示0.7~1分的城市,中韧性表示0.4~0.7分的城市,低韧性表示0.1~0.3分的城市。为进一步明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影响,本文以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实施时间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年份划分为2009-2013年与2014-2019年两个时间段,比较这两个时间段各城市韧性等级的变化。

由表3可知,从总体来看,在2014-2019年,试点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均分提升,而非试点城市下降;从三个韧性等级分别来看,高韧性等级的城市仍只有上海,但均分提高;中韧性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1个,且增加的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城市南京,同时,处于该等级试点城市的均分上升;低韧性等级既包含试点城市也包含非试点城市,其中,试点城市数减少而非试点城市数不变,但二者均分都有所降低。

五、结语

本文以长三角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的城市經济演化韧性指标为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其得分情况,并结合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分类探讨,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水平的差异较为显著,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演化韧性相对更高。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上海作为GDP总量最大、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资源禀赋优势显著,是唯一一个均分大于0.7的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经济演化韧性普遍偏高,如苏州、杭州等;靠近内陆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得分较低,如池州、宣城等。

第二,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推动城市经济演化韧性长期增长。本文将长三角26个城市划分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并计算两类城市的历年均分,发现试点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相较非试点城市而言普遍更高;此外,当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演化韧性于2013年开始下降时,包含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城市很快便在2015年后逐渐回升且恢复良好,而非试点城市的经济韧性却持续低迷未有改善。

第三,创新型产业集群驱动城市经济演化韧性等级提升。在将城市经济演化韧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基础上,本文以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的实施时间2013年为节点,对比了2009-2013年及2014-2019年两个时间段内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韧性等级,发现试点城市的整体均分提升而非试点城市的整体均分下降,且试点城市中的南京由低韧性升级为中韧性。

参考文献:

[1]唐永伟,刘合林,聂晶鑫.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识别、组织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2):88-98.

[2]PIMM S L.The complexity and stability of ecosystem[J].Nature,1984,307:321-326.

[3]Holling C S.Engineering Resilience versus Ecological Resilience[J].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cal Constraints,1996.

[4]Walker B,Hollin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 Society,2004,9(02).

[5]Rose A,Krausmann E. An econom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ilience index for business recov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13.

[6]刘成杰,高兴波.城市经济韧性能否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东岳论丛,2023,44(04):116-125+192.

[7]陈奕玮,丁关良.中国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0,36(21):102-106.

[8]朱金鹤,孙红雪.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1(10):1-13.

[9]Kitsos A,Carrascal-Incera A,R Ortega-Argilés.The Role of Embeddedness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Evidence from the UK[J].Sustainability,2019, 11.

[10]赵春燕,王世平.经济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01):102-114.

[11]Martin R,Sunley P,Tyler P.Local growth evolutions:recession, resilience and recovery[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 Society,2015,8(02):141-148.

[12]Bristow G,Healy A.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an exploratory analysis[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7, 60(05):1-20.

[13]张跃胜,张寅雪,邓帅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来自全国278个地级市的经验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22,234(12):150-168.

[14]徐圆,邓胡艳.多样化、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J].经济学动态,2020(08):88-104.

[15]程广斌,靳瑶.创新能力提升是否能够增强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2(02):1-11+32.

[16]王欢.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促进了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吗[J].现代经济探讨,2022(04):94-104.

[17]刘晨阳,景国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政策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现代经济探讨,2023,494(02):56-63.

[18]田颖,田增瑞,韩阳,吴晓隽.國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是否促进区域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9,37(05):817-825+844.

[19]陈升,王京雷,谭亮.基于三阶段DEA的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09):148-157.

[20]王贤梅,胡汉辉.创新型产业集群效率评价与分解——链式结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61-68.

[21]陈梦远.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0.

[22]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01):4-14.

[23]施凡基,徐勇.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2):2811-2821.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项目“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否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项目编号:202210293058Z)。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猜你喜欢
熵权TOPSIS法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
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多尺度高效用水评价
湖南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资源型城市E—E—S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