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动“心”,依“剧”明“理”

2024-01-15 15:17沈丹萍 王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

沈丹萍 王瑾

摘要: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和剧场技巧运用于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戏剧的运用策略已非常成熟。通过对心理课堂和教育戏剧的特点分析发现,教育戏剧适用于初中心理课堂。利用教育戏剧策略——“即兴创作”“坐针毡”“定格画面”“论坛剧场”,可以设计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课例。教育戏剧在新课堂中呈现了以“戏”动“心”、依“剧”明“理”的特点与功能。

关键词:教育戏剧;社会能力;即兴表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2-0023-04

一、教育戏剧的基本理念

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最初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先将戏剧游戏应用于教育,源于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两个教育理念。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可将“游戏”“模仿”等戏剧技巧运用于教育教学中。随着杜威“渐进式教学”、赫兹·麦恩斯“创造力教学”等理论的提出,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DIE)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体系。

教育戏剧是教育和戏剧的结合,是將戏剧和剧场技巧运用于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教育戏剧要求指导者营造平等、开放、对话的氛围,有计划地引导参与者运用各种戏剧技巧,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情感,以期达到教学目标。个体从教育戏剧中获得的社会技能远远超过戏剧课程本身的范围,注意力、创造力、合作力得到提升,意志力和自制力也得到发展。在培养共情能力、沟通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教育戏剧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教育戏剧的应用模式

教育戏剧的模式是指它的实施方式,有学者指出,教育戏剧的两种基本模式为文本教育戏剧和非文本教育戏剧。前者是指围绕现存的戏剧文本,完成这些文本的二度创作,以舞台表演为目标的教育戏剧活动,基本以戏剧演出的程序进行教学,包括所有的创作环节,直至最后完成舞台演出。非文本教育戏剧不以戏剧作品的排练演出为重点,而是以即兴表演和戏剧游戏为主要内容。

1.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指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根据当前情境做出直觉的反应而进行的表演、唱歌、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当你扮演另一个人时,发挥你的想象去体验,去感受角色。即兴表演强调把个体意识专注于此时此刻,强化个体对事件的理解,使创作者完全听从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因此,对于即兴表演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的提高。

2.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指指导者依据参与者的年龄、兴趣、需求等特征,以戏剧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合作关系。参与者可在戏剧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因此戏剧游戏的设计关注的不是演出的效果,而是戏剧游戏活动整个过程,演出的效果不作为评价目标。

(二)教育戏剧的运用策略

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戏剧已有很多实用而有效的戏剧运用策略,在此只说明在心理课堂上常用的四种策略。

1.即兴创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者在同伴互动冲击下即兴创作故事情节。当把参与者引导到恰当的气氛及情绪时,学生能自然将故事延伸下去,并挖掘出事件的解决之道。

2.坐针毡

在特定的位置上,教师或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坐针毡者必须深入探索角色的动机、内心的想法,并通过投入该角色来表达想法、阐述观点,以角色的身份回答团体中同伴或者观众的问题。坐针毡是深入了解角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坐针毡者既投入角色的视角,又可以第三方“抽离”视角来双重解读。

3.定格画面

顾名思义,定格画面就是把画面凝固,犹如影片播放时的暂停功能。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将故事中的某一画面展现出来,从而具体地呈现生活事件。画面的素材来源是多样的,可以复制某一张照片,可以根据文本描写创造画面,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创造画面。

4.论坛剧场

论坛剧场是一种可以在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演员可以自己停止表演、请求帮助,观众也被鼓励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中断表演,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需要时可直接插入正在进行中的表演,负责一个现有的角色,或者创造一个新角色。

二、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育戏剧应用于心理课堂的适切性

心理辅导课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在心理辅导课上,学生在团体的助力下审视自我内心,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推动自我的不断发展。心理课堂的整体氛围是安全信任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放心地表达观点,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接纳,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可能被激发出来,此时课堂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是事先设计教案时无法预料的。

心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教育戏剧不谋而合。教育戏剧同样追求平等开放的氛围,在戏剧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生活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共情力等意志品质。将教育戏剧融入心理课堂,可谓志同道合。

(二)教育戏剧在心理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文本教育戏剧形式比较单一,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剧本分析剧本、揣摩角色、分配角色,学生受限于剧本情节。同时,文本教育戏剧更加看重表演的效果,对演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而非文本教育戏剧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体会和学习,无需承担他人评价戏剧效果的压力,并且更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此,本研究采用非文本教育戏剧模式。

1.戏剧游戏 营造轻松氛围

戏剧游戏一般为戏剧课导入环节。由于参与者受到先前课程或行为的影响,在活动开始时容易注意发散,而简单的戏剧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投入课堂。在选择戏剧游戏时,一方面,要能体现戏剧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与课程主题相关,在戏剧游戏后能够引出主题。

以人际关系发展与维持课例“莱莱来了”为例。

暖身活动:节奏步行

所有学生随着老师提供的节拍自由走动,可以走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当听到教师指令时,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看到好吃的、刚刚睡醒时、闻到臭味时、见到新朋友时。

本课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学会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暖身活动选择戏剧游戏“节奏步行”,一方面可以起到放松心情、营造开放轻松的氛围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指令“见到新朋友时”收尾,与主题相关,为主题表演埋下伏笔。在课例的实施中,可以看到在教师发布各种指令时,学生由最开始的肢体僵硬局促,慢慢舒展肢体,表情变得丰富自然,也表现了自己在见到新朋友时或局促或友好或好奇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

2.模拟场景 体悟感受构建

本阶段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也是耗时最长的部分。戏剧主题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须有针对性,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背景,所选内容要能反映学生的心声,并为他们所接纳。该阶段可分为两部分:场景表演和学生分享。场景表演帮助学生分析主题,主动构建解决方案。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在玩乐中受到启发,因此分享尤为重要,这是每次活动的总结和升华部分。本阶段可进行多轮“场景表演—学生分享”的模式。

下面是课例“莱莱来了”的模拟场景表演阶段。

(1)定格画面 创造情境

《东88街的房子》绘本分享: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普利姆一家搬到了东88街的房子,在手忙脚乱收拾完屋子之后,“嘶嘶,嗖嗖,啪啪,哗哗”,响亮的声音传来,普利姆太太顺着声音走到洗手间门前。“会是什么呢?”她一边嘀咕一边打开了门。居然是一条鳄鱼趴在洗手间的浴缸里。

首先,请小组成员尽可能发挥想象,结合肢体和语言还原当时的场景,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然后,学生分享。邀请参与表演的学生和观众在汇报后进行感受的分享,若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分享,可参考以下问题:你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这么表现?欣赏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受?

《东88街的房子》中,普利姆一家发现鳄鱼莱莱后不知所措,又惊又怕,但是莱莱却用精彩的杂技表演消除了普利姆一家的恐惧,又通过努力做家务赢得信任,很快成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本课例的主题即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绘本《东88街的房子》很适合作为本主题的故事背景。

在小组表演时,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角色,站在角色的角度考虑当下的心情和心声。比如鳄鱼莱莱主要的心情为无措、局促,努力表达友好,有一组学生的表现为:假装凶恶,企图吓退普利姆太太,其实内心很害怕。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他们对于角色的分析和考虑,理解了他们选择此种表现的原因。

(2)即兴创作 发展故事

故事继续:正当普利姆夫妇想办法求救的时候,约书亚看到大门口站着一个穿着奇怪衣服的男人。这个男人跟他打了个招呼,然后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关于那条鳄鱼的所有说明。”说完他就走了。普利姆先生读了纸条,发现原来鳄鱼名叫莱莱,是性情很温和的生物,还会很多杂技呢!

即兴创作:你觉得普利姆一家和莱莱会怎么相处?小组合作编写一个片段,包括台词和表情动作,随后汇报表演。

学生分享:故事为何如此续编?观众欣赏表演后,有什么想表达的?

即興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锻炼肢体的表达能力。通过故事的续编,学生开始思考在进入一个新环境、认识新朋友时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快速地建立人际关系。虽然学生思考的是莱莱和普利姆一家的相处方式,真实反映的是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在面对新环境时、遇到新集体时,学生自身会如何表现,会采取哪些措施。在学生分享环节,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学生对于融入新集体的渴望,探索了建立人际关系的策略,无形中指导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技巧。

(3)坐针毡 深入角色

故事继续:正如同学们想的一样,莱莱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普利姆一家的心,加入了这个新家庭,莱莱和家人甚至邻居们都相处得很愉快,而且通过其杂技表演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莱莱感觉新生活多姿多彩,突然有一天,莱莱的前主人瓦伦蒂先生来到家门口,“我是来接莱莱的。”此时莱莱该如何选择呢?

坐针毡:教室前方放一把椅子,一位学生坐在椅子上,其他学生向其提问,学生以“莱莱”的角色回答问题。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维护已建立的人际关系。坐针毡者以莱莱的视角来考虑如何进行选择,探索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及取舍的理由。通过观众与坐针毡者的互动对话,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在步步深入的对话中,找到解决戏剧人物问题的方法,学生可将该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认知重构的过程。

(4)论坛剧场 观点碰撞

本环节为上一环节的深入和延伸,因之前环节的讨论都集中于绘本故事,本环节从故事走向现实。学生跳脱出故事背景、故事角色,开始以自己的身份来看待整件事情,以自己真实的立场提出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激活对人际关系建立的思考,提高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技能。

3.全班分享 感悟升华总结

最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及感悟,教师进一步总结升华。本环节是课堂升华总结部分。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可以获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学生在观念和行为上有无受到启发,在后续的人际处事中是否有动力运用课堂中生成的方法。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心理课堂的成效与反思

(一)教育戏剧以“戏”动“心”

在教育戏剧中,想象力贯穿始终。学生依靠想象力去完成角色的构建,思考所扮演的角色会如何应对问题,在表演过程中交流分享各自的想象创作部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教育戏剧也可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手段,通过戏剧活动的体验,学生缓解了心理压力。在教育戏剧课程中,与他人直接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在戏剧的表演中,学生假装成为另一个人,以特定的身份去感受戏剧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同角色不断互动,各种思想不断碰撞,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在课例中,学生从普利姆一家和莱莱两个对立的角度思考,既察觉了莱莱的局促和试图讨好,也理解了普利姆一家的惶恐和不安。这有助于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共情他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二)教育戏剧依“剧”明“理”

教育戏剧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作“能开花的种子”,而不是知识的“空罐子”。教育戏剧可以使学生产生区分现实与虚幻的心理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能够大大减少自我保护性退缩甚至封闭行为,自由地表达观点,自在地表达肢体语言。在表演和思考中,投射出学生真实的自我,又在模仿中形成新的自我。

在戏剧的表演和体验中,学生需要构建人物角色,而这些角色往往会超越他们现在的认知。学生需要从人物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剖析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和集体创作,他們的思考和认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在教育戏剧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构建。学生可以内隐地获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境时可以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甚至在其他场景、其他领域也可能运用这些知识,这就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除了课程内容能够提供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外,学生在教育戏剧中还会学到社会技能,如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因此教育戏剧既聚焦高级心理活动,激发个体潜能,又营造了现实环境的缩影,个体可在教育戏剧中找到现实问题情境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岑玮. 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8,20.

[2]刘哲君. 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王帆. 教育戏剧对改善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生泉. 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5]明日艺术教育,骑士教育. 戏剧教学法:小学教案与实务[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6]钟志农.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 思想·理论·教育,2001(10):48-51.

[7]Bolton G. Changes in thinking about drama in education[J]. Theory Into Practice,1985,24(3):151-157.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
探究教育戏剧理念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英语课堂
论戏剧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创设戏剧情境 达成轻松互动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