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1-15 05:57杜翠芬张娜灵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徒手体力心肺

杜翠芬 张娜灵 泉州市儿童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抢救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人工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联合采用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实施心肺复苏。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血清指标、心脏损伤因子、血清神经损伤因子。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复苏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10min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前两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10min观察组cTnI、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前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蛋白质(S10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10min观察组NSE、S10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中表现良好,能提升抢救成功率,使患者的血气指标快速改善,并降低心肌功能损伤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心脏骤停是指发生心脏射血功能中止的情况,表现为心跳停止,心音消失,动脉停止搏动等[1]。在心脏骤停发生后会逐步出现缺血、缺氧,全身器官、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并导致患者生命的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若及时采用心肺复苏的抢救可使心脏恢复泵血功能,而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抢救是否及时、心肺复苏操作是否规范[2]。其中抢救是否及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改变,因此心肺复苏操作是否规范成为患者抢救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工徒手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体力耗费较大,大多数人仅能够保持2~3min的规范操作[3]。在3min后则难以保持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导致按压的深度、频率均无法达到心肺复苏的操作规范要求。为解决该问题,最理想的方式是多人轮换进行抢救,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无法保持充足的人手进行多人轮换。便携式心肺复苏仪是模拟徒手心肺复苏原理而设计的一种仪器,能够避免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因体力下降而无法规范操作的情况,可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4]。为了探讨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抢救效果,选取在本院开展心肺复苏操作抢救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2例。按照抢救方式的差异分成两组,各31例。对照组:年龄3~12岁,平均(8.20±2.05)岁;男17例,女14例;心脏骤停至接受心肺复苏时间1~4min,平均(2.50±1.10)min;心脏骤停原因:心脏疾病21例,电解质紊乱10例。观察组:年龄3~12岁,平均(8.14±2.09)岁;男16例,女15例;心脏骤停至接受心肺复苏时间1~5min,平均(2.56±1.16)min;心脏骤停原因:心脏疾病20例,电解质紊乱11例。

纳入标准:①在医院发生心脏骤停,于5min内接受心肺复苏;②均为儿童。

排除标准:①心脏骤停的原因是重大心脏疾病末期;②临床病例资料不全,临床实验室资料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人工徒手开展心肺复苏操作,严格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5]完成,在体力下降后更换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使按压深度达到5cm,按压频率达到100次。心肺复苏时间达到20min以上或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复苏操作期间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除颤,在复苏后气管插管并予以药物支持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便携式心肺复苏仪,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达20min以上或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期间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除颤,在复苏后气管插管并予以药物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时间。复苏成功判定:出现窦性、房性自主性心率,自主循环维持30min以上;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aO2),在复苏前、复苏10min时进行检测;③对比两组心肌功能损伤情况,包括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plasma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复苏前、复苏10min时进行检测;④对比两组血清神经因子损伤情况,包括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血清S100蛋白质(S100 protein,S100),在复苏前、复苏10min时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录入数据至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时间对比

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时间对比

2.2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复苏前两组PaO2、PaCO2、SaO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10min观察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血气指标对比(±s)

表2.两组血气指标对比(±s)

组别n PaO2(P/kPa)PaCO2(P/kPa)SaO2(%)复苏前复苏10min复苏前复苏10min复苏前复苏10min观察组31 4.82±1.25 9.83±1.26 8.65±1.42 6.35±0.85 65.61±7.85 92.86±3.52对照组31 4.88±1.51 8.46±1.31 8.58±1.45 7.25±0.86 65.55±8.15 84.56±4.15 t 0.170 4.197 0.192 4.144 0.030 8.492 P 0.865 0.000 0.848 0.000 0.977 0.000

2.3 两组心肌功能损伤对比

复苏前两组cTnI、NT-proBNP 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完成10min观察组cTnI、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心肌功能损伤对比(±s)

表3.两组心肌功能损伤对比(±s)

组别n cTnI(ng/L)NT-proBNP(μg/L)复苏前复苏10min复苏前复苏10min观察组31 8.86±1.72 6.86±1.42 6.42±0.86 5.21±0.75对照组31 8.76±1.76 7.68±1.50 6.48±0.85 5.95±0.79 t 0.226 2.210 0.276 3.782 P 0.822 0.031 0.783 0.000

2.4 两组神经细胞因子损伤情况对比

复苏前两组NSE、S10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苏10min观察组NSE、S10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神经细胞因子损伤情况对比(±s,ng/L)

表4.两组神经细胞因子损伤情况对比(±s,ng/L)

组别n NSE S100复苏前复苏10min复苏前复苏10min观察组 31 93.58±8.52 75.58±7.16 2.41±0.75 1.68±0.45对照组 31 91.49±8.96 82.50±7.28 2.35±0.77 1.96±0.52 t 0.941 3.773 0.311 2.267 P 0.350 0.000 0.757 0.027

3.讨论

心脏骤停发生后10s即可引起患者的昏厥,并导致患者逐渐出现抽搐、昏迷、全身缺血缺氧,引起患者的死亡[6]。流行病学显示心脏骤停时间>5min的患者大脑出现严重损伤,抢救成功率低,且即使抢救成功也往往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7]。如心脏骤停时间>10min,则抢救成功率极低,临床报道较少。因此,心脏骤停发生5min内是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而超过5min则往往存在难以逆转的功能损伤。除抢救时间影响患者的预后外,心肺复苏操作的规范性也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抢救人员受限于体力水平,在持续进行心肺复苏2min后往往出现体力下降的情况。体力下降会导致按压深度变浅,按压频率变慢,不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抢救效果。为应对该情况,通常需要数名医护人员进行轮换。但即使数名医护轮换,也无法完全规避体力下降导致操作规范性下降的问题。

心肺复苏仪是一种替代人工实施胸外按压的生命支持设备,其运作原理是以高压气体为动力,依据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通气比的需求,实施可持续性的心肺复苏操作[8]。心肺复苏仪以电力作为能源驱动高压气体,因此不会出现因体力下降而发生操作规范性下降的问题,可持续保持按压的深度、频率一致,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肺复苏的效果[9]。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内置电池,因此便携性更理想,有助于在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后快速布置并应用,并且省去多余的功能设置按钮,提升易用性[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心肺复苏时间显著提升,证明在人工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联合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可获得更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复苏时间。其原因在于:①便携式心肺复苏仪能够避免体力下降的问题,持续性保持按压深度、按压频率,确保心肺复苏的效果;②便携式心肺复苏仪不受到体力下降的影响,故复苏时间可适当延长,不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本次研究还对比血气指标,显示观察组在复苏后表现更理想。原因在于增加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可提升成功率,故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更显著。也由于有更高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故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损伤、神经损伤发生更轻微,其cTnI、NT-proBNP、NSE、S100下降更快。联用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取得更满意的抢救效果,原因在于其解决了医护人员体力有限的痛点,持续保持稳定的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因此效果更理想。

综上所述,在人工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联用便携式心肺复苏仪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可提升抢救效果,使心肺复苏成功率提升,并促进患者血清指标的恢复,减少心肌损伤和神经功能损伤,为患者取得更满意预后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徒手体力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