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设计

2024-01-15 05:57王艺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后勤保障部福建厦门361027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系统科室

王艺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后勤保障部 (福建 厦门 361027)

内容提要: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发展对医疗设备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传统维修管理手段无法满足医疗设备可靠、稳定使用要求,亟需在立足精细化管理视角下,构建契合医疗服务需求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继而在促进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为医院医疗服务落实精细化理念提供保障。本文从精细化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组成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阐明其维修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

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设备应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要想进一步提升医疗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需做到对维修管理工作的强化开展。而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亟需通过维修管理模式转变来保障医疗设备的有效应用,并满足医院临床需求。对此需在贯彻精细化理念的基础上,借助先进技术构建以医疗设备为主要对象的维修管理系统,实现在管理期间对预防性维修、实践培训、配件管理以及维修辅助决策等功能的集成,为设备维修管理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1.精细化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纲要

1.1 纲要分析

为保证其维修管理系统建构符合医院医疗需求,需提前对设计纲要进行科学制定,并在系统设计时做到对要求的严格遵循[1]。设计期间突出系统的稳定性、扩展性特点,并在充分考虑设备维修难度、管理操作性的基础上,秉持简便性的原则进行系统设计,避免操作过于复杂影响到维修管理系统功能发挥。

1.2 数据库设计

依据构建要求对医疗设备进行提前登记,以资产金额为基准将医疗设备划分为不同等级,并生成完整设备档案,档案信息囊括安装位置、使用科室、保管人员、购置日期等,以数据库为载体进行信息录入,将其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便于查阅与利用。同时,需以系统模块为基准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并保持信息系统与数据库连接的状态[2]。通过为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独立且关联的数据表设计,不仅可为用户操作系统提供便捷,亦可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发挥出数据信息的最大价值。

1.3 界面设计

要想在医疗设备精细化维修管理中发挥其系统的最大效用,需以系统界面的合理设计为前提。鉴于此,可在充分参考医院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将其人文气息融入到主界面的版式设计中,并注意界面色彩、配图、文字等元素的应用需符合简洁的要求。依据用户使用需求的分析,可将工具栏、菜单栏等添加至主界面中,并为界面增设信息提示功能,继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系统服务[3]。

2.精细化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架构设计

2.1.1 系统功能

①维修管理功能。相关人员利用系统完成费用统计、维修申请登记、工作量统计、预防性维护记录查询等操作;②基本数据功能。以维修管理系统为载体,对医疗设备进行数据资料录入、存储、利用,相关人员可在系统中查询医疗设备相关信息,包括资产调拨、使用状态、维修事件情况、基本资料等;③统计分析功能。可依托于维修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统计分析,具体涉及到对特定时段内设备购置、使用、报废、收入等情况的统计,在综合处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以报表的形式体现效益分析结果;④系统设置与管理功能。系统构建时涉及到对部门设置、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类别设置、数据还原、用户管理、数据共享等功能的增设;⑤监督功能。即通过系统实现角色管理,依据其精细化要求对医疗设备管理合理划分权限,并以分级操作的形式来提升维修管理水平[4];⑥配件管理功能。借助系统对配件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提高维修效率来优化成本控制,并将设备维修周期、质量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为设备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保障;⑦人员培训。以维修管理系统为载体,在整合故障库、设备维修经验、维修理论等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维修培训功能[5];⑧辅助决策功能。依托于对方案模型库、维修决策知识库、维修方法库的集成构建,为相关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高质量知识、决策服务的提供来提升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规范性,可依据其决策依据来优化维修管理工作开展。

2.1.2 拓扑结构设计

在充分考虑医院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依托于局域网络进行系统设计,分别以C/S模式、B/S模式为基准来实现管理访问、信息公布和查询。

①B/S模式。基于B/S构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平台,无需借助额外软件即可实现对Web服务器运行程序的连接,并凸显出维修管理系统的易于维护、灵活性、有效升级、拓展性较强等特点。且运行期间客户端在流量小的条件下不容易干扰,为系统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结合对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的分析,可依托于Java服务器进行系统B/S模式的开发,其页面处理在先编译后执行的影响下实现灵活度显著提升[6]。②C/S模式。基于C/S模式的维护管理系统以VBA为主要开发架构,主要特点表现为实时响应、稳定运行等。结合其需求特点,可将系统划分为管理端、科室端,使用期间科室端能够对科室提供医疗设备自盘、查询以及报修等功能,以帮助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倘若使用阶段设备出现故障异常,维护人员可在平台中以规格、编码、名称为条件进行维修设备相关信息的全面查询,且系统可对设备保修单进行自动化生成。对于故障现象的填写,一方面可在系统列出的常见故障中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则可根据设备情况进行自定义填写,并将生成的报修记录传输至设备管理端。同时,设备管理端会在运行期间对新生成的报修信息自动提醒,处理信息后科室端显示“已处理”。待设备维修完成后,维护人员需按要求进行基本信息、返还科室等内容的填写,临床科室接收信息并确定,其系统会自动对报修信息进行删除[7]。

其拓扑结构的设计主要以科室、设备科强化沟通为目标,通常会以闭环的形式进行系统维修模块的设计。实际使用过程中临床科室具有设备使用以及维修申请提交的职能,所以在系统建构时,需在系统用户范围中纳入临床科室,并要求科室相关人员负责维修发起与确认。在具体设备维修过程中,科室人员首先进行维修申请的发出,设备科在接收申请后第一时间处理,同时科室人员可利用系统对处理信息、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以其明确掌握设备维修进度,避免因信息沟通不到位导致科室与设备科出现矛盾,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维修管理系统拓扑图

2.2 功能结构设计

结合对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使用需求的分析,在系统设计时需考虑对以下功能的设置:

⑴数据公共管理功能。其具体功能设计包括:①以业务数据层为基准,在系统内增设基础数据表、电子表格模板、数据备份还原、档案管理、管理端口等功能,以期借助上述功能来提升医院数据公共管理水平;②以中间处理层为基准,设计临时数据表、第三方数据库连接等功能[8];③以业务逻辑层为基准,设立医疗设备维修字典功能,具体设备包括呼吸机、注射泵、高频电刀、监护仪、输液泵等,并构建设备预防性维护体系,具体涉及到内容、类型、步骤等元素,以此为流程的优化提供支撑。在实际系统设计过程中,需在严格遵循信息流畅原则的基础上,将各医疗设备作为管理对象,做到为不同职能管理人员进行设备资产、培训、预防性维护、合同文档、维修等信息的提供,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动态化掌握。⑵信息档案与在线培训功能。在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中涉及到对人力资源模块的设计,模块下设在线培训、信息档案管理等功能,实现以信息化手段来整合人员培训与资金管理工作。运行期间医疗设备可依托于设备事件、绩效考核开展风险评分,并结合培训、维修、工作量等元素的融入对设备动态评分进行优化,将评分结果应用于BI决策优化中。⑶设备巡检。可借助该系统实现对医疗设备的日常巡检,基于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分析,在系统中科学制定设备巡检方案,具体方案制定包括随机巡检计划、季度巡检方案、中期巡检方案、年中巡检计划等[9]。同时,人员需严格按照其计划要求开展巡检工作,并将设备运行状态、校准记录、保养记录、维修记录、人员记录等纳入到巡检内容中。结合对巡检工作的有效开展,可帮助维护人员全面且动态掌握各医疗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⑷设备清点。可利用系统来实现对医疗设备的精细化清点,为医院做到账实统一提供保障。管理科室可依据管理需求的分析进行清点任务的下发,任务期间系统可做到对任务涉及数据进行自动搜集、下载。同时,相关人员在开展清点作业时,可通过对设备标签、信息扫描来判断是否存在不相符的情况,且系统可对不符合要求的信息自动提醒。另外,可在清点过程中对系统进行相关信息传输,实现将未盘点、信息不一致、已盘点设备数据的直观化体现,进而为相关部门开展批量核销作业提供数据支撑[10]。⑸部门管理。可以维修管理系统为载体,对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系统设计时需对各部门名称、编号、位置、职能等信息明确备注,以便于用户通过系统获取医疗设备使用部门的相关信息。其主要作用是在维修申请提交的基础上,系统会自动将填写表中的用户账号进行记录,且运行期间会依据账号信息对用户部门进行定位,以帮助维修工程师明确掌握科室情况与具体位置,进而为医疗设备检修维护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支撑。⑹维修申请。基于对系统框架结构的分析,以科室人员为主要对象设计维修申请模块,科室人员可借助该功能对以往设备保修记录进行查询,继而掌握相关设备过往的处理情况。在固定模板中填写相关设备的维修信息,之后将维修申请发送至设备科。为保证维修申请的填写能够帮助维修工程师掌握对应信息,需在申请表中明确体现出上报时间、上报人、科室、故障设备编号、设备类型、故障描述、维修单号等信息。提交过程中系统会对上报时间自动获取,上报科室人员处于不可修改的状态,上报人以系统登录用户为基准,维修单号为系统自动生成。对于维修设备名称的填写,不仅可支持用户对名称手动填写,还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