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编辑素养的自我提升

2024-01-16 10:31冯倩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稿诗经孔子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总结了艺术批评的诸坐标,他认为一件艺术品要涉及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这四个要素。他以“作品”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三角形的艺术批评结构,他表示:“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以这个艺术批评结构来观照编辑出版视域下的作者、作品、读者及世界,那么编辑作为出版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就必须被提出来,其对作品的生成作用也将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基于此,笔者将借用“镜与灯”背后的文艺思想进行阐释。镜,是作品反映的现实,即现实主义;灯,是作家所向往与追求的,即理想主义。由于各编辑岗位工作分工不同,加之个人从业经验有限,本文仅以文稿编辑的身份对作家、作品、编辑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浅谈新时代编辑实现自我提升的路径。

一、中国古代编辑家的精神与修养

早期的文献受人类发展阶段和书写工具的限制,多以片段形式存在,无论是殷商甲骨文、睡虎地秦简,还是马王堆汉帛书,无不如此。这些零散的文献经整理、编辑后得以连贯,为读者复现出更为具体全面的历史。这种文献整理工作即所谓的“编辑”,虽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但其传统古已有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为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余年的作品。整理这一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的“诗三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编辑过程,因此,《诗经》的编订过程在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议论点,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说法。《诗经》几经流传,非成于一人之手,流传的过程伴随着编订的过程,体现出了编者对作品的生成作用。

孔子“删诗”是学界的一大公案。司马迁力主孔子删诗说,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2]唐代的孔颖达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考证了书传中所引之诗,认为孔子将三千余篇诗删至三百篇的说法不可信。孔颖达是注解经传的大家,在注释经典的时候,也对字词、地名、人名、史实等进行了考证、订正。

孔子本人十分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论及《诗经》的言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孔子还教育儿子要学诗,因为《诗经》是立言之本。从正乐的角度看,孔子整理《诗经》使“《雅》《颂》各得其所”,并以自己的视角进行筛选以教诸弟子,使《诗经》“思无邪”的精神内核得以传承。就孔子在后世的影响力而言,他的整理工作为《诗经》的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传播意义上说,删定、编订书籍者,可谓编辑,孔子可谓中国古代伟大的编辑家。

“乐正”就是“镜”,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现实,力求像镜像一样,将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是非曲直高下立见。“思无邪”就是“灯”,即以尽善尽美的追求挖掘思想,力求像灯火一样,照亮人们的精神道路。

二、中国现当代编辑家的追求与精神

叶至善,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在叶至善先生80岁时,从自己在编辑生涯中的经历和经验出发,写成了《我是编辑》一书。扉页上《蝶恋花》一词将编辑工作的苦与乐写得淋漓尽致:“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4]从这首词中可以窥见老一辈编辑家在面对案头稿时的态度,他将“订史删诗”看作圣人之功,虽不敢与圣人比肩,却也不敢松懈,秉持着字斟句酌的精神编辑书稿,以出版完美的作品,求得心安。

中国古代从事编辑工作的大家如群星一般,他们求真求正的精神和积累下的实践经验被一代代学人传承下来,但是“编辑”的身份,“编辑学”这一名词却是近现代才被确立下来。在“实事求是”思想的引导下,编辑界掀起一阵研究出版业、编辑工作、编辑理论的热潮,编辑学理论的结构也越来越清晰。这些研究成果离不开老一辈编辑家筚路蓝缕,一代代学人承前启后的辛勤付出,他们寄情书海中,磨稿几十载,为中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崔道怡,文学编辑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原常务副主编。1988年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1996年获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证书,2020年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致敬·资深文学编辑奖”。崔道怡先生发掘了李国文、蒋子龙等大批作家,编审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李国文的《改选》出版后,在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李国文因崔道怡先生推动其《改选》出版做出的努力而颇为感动,对于编辑与编辑工作,其在《编辑与我》一文中说道:“编辑的劳动,是一种付出代价,但成果却并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劳动。正是由于编辑的劳动,才得以保证使作家的劳动,不至付之东流。而到作品问世,读者见到的名字,只是作家。不会有人去关心、去追问、去打听谁是这篇或这部作品的编辑。……一部文学史,上面刻满了詩人的名字,作家的名字,文学批评家的名字,领导文艺运动的人的名字,独独没有编辑——为我们摆渡过河的人的名字,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李国文从作者的角度将编辑喻为“摆渡人”,以此解读作者、作品与编辑之间的关系,可见编辑对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生成作用。中国近现代的编辑家仍旧是以“镜”与“灯”为参照系,以求发掘更多的“沧海遗珠”。

三、中国新时代编辑的责任与必备条件

(一)编辑的责任

初入行的编辑,对编辑这一职业最浅显的认识就是“年年苦恨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的基本工作是对作者的来稿进行加工。在编辑过程中,以循着作者思路为原则,首先要粗读文稿,对书稿的导向进行把握;其次要疏通文字,消除错字、别字,修改病句;再次,要对引文进行核对,保证引文内容与原文一致,来源真实;最后再从内容到版式进行把握。

随着工作的积累逐渐增多,编辑对编辑工作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文化学者许纪霖提出了有关工匠精神的三个方面的内涵。

1.专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原点。“工匠精神”和“志业”有关,能够满足人的内在利益。

2.信仰是工匠精神的灯塔。工匠逻辑是要把产品做成艺术,达到完美和极致,其最高境界就是游戏,用一种喜悦的方式来欣赏自己的努力。

3.卓越是工匠精神的追求。要想做出优质的产品,便要知道何为卓越,何为平庸。

如若将“工匠精神”代入编辑行业中,那“志业”一词便代表了编辑的初心与追求。编辑工作是案头工作,编辑要不断打磨书稿,使之成为合格的出版物,这就需要编辑具有“把板凳坐穿”的精神。这是一段看似枯燥、艰苦的过程,编辑要耐得住寂寞,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展开工作,同时,编辑还要具备时刻从字林句海中跳脱出来的能力,用审视的眼光寻找问题,既要把内容做细,还要把内容做好。

编辑的角色定位,與自身对工作的认识和追求有关。编辑工作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打磨自己的耐性。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从生产角度而言,图书也是编辑的作品,编辑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读者负责,编辑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在传播文化的领域深耕。在工作过程中,编辑应与时俱进,增强政治意识,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时事动态,不断充实自己,在编辑书稿时,编辑的站位要高,手脑要勤,精益求精地开展编辑工作。

(二)编辑的必备条件

1.编辑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孔子认为《诗经》是“事父”“事君”的原典,读《诗经》既是一种学习要求,又是一种素养要求。学诗还需读原典,对编辑而言,做好编辑工作更需要扎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原点,不断拓宽知识面。编辑在面对书稿时,要有“一览众山小”的站位,从意识导向、文化价值、内容意义、用词用句等方面对书稿进行多角度的审读,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便要求编辑成为一个杂家。

对此,编辑要抱着“开卷有益”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想法不断阅读,既要读又要思。编辑要知道如何在不同领域用不同的检索方法寻找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加以学习并考证,并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要想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可参考国家制订的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以一带多,进而掌握多种标点符号在行文中的用法。

编辑在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例如,《谷梁传》应为《榖梁传》。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在繁简转换时盲目地将繁体字化简。“穀”化简是“谷”,但榖梁传中“榖梁”是姓,可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榖梁”是一个词条,专指姓。这类问题需要编辑加强文学文化修养,在日积月累中有所收获。

编辑要善于发现书稿中隐含的知识性差错,做到“每引必核”“每典必核”。有的书稿在引用“囊萤映雪”的典故时会说:“车胤家贫,没钱买油灯,因此会将萤火虫收集起来,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车胤之事,见《晋书·车胤传》,其文言“家贫不常得油”,说的是车胤因家中贫困,经常没有钱买灯油。可见,书稿中的“没钱买油灯”是穿凿附会之语,应该调整语序,改为“没钱买灯油”。

2.编辑要具有深切的情怀

编辑虽不是“立言”者,但是对作品却起着重要的生成作用。编辑的情怀,一方面是就作者而言的,即编辑要力求让作者的书得以高质量的出版;另一方面是就读者而言的,即将作者的心血——书,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这两方面来讲,编辑工作很容易被忽略,但事实上编辑从事的是中间环节的连接工作,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除图书之外的另一条能让彼此进行沟通的桥。对此,编辑始终要保持出版人的情怀,以细小的工作保证每一本出版物的质量。从宏观上看,编辑要从传播人类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高度来看待自己从事的事业,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作者、读者负责。

四、结语

编辑首先要有情怀,而后在情怀的带动下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新时代的编辑应以一代代优秀编辑家为榜样,在工作中力求沉稳认真,以“镜”与“灯”为目标,守住出版的质量底线,力争打磨出一部部经得起实践和检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叶至善.我是编辑[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冯倩,女,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编辑,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书稿诗经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