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与审美文化内涵

2024-01-16 10:31张家钒于海英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冀南威县犁铧

张家钒 于海英

冀南梨花大鼓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冀南梨花大鼓起源于河北邢台威县,主要流传于冀南地区,以邢台威县梨花大鼓和邯郸鸡泽梨花大鼓最为著名。京韵大鼓、山东快书、木板大鼓等姊妹说唱艺术产生之初,都充分借鉴了冀南梨花大鼓的优秀养分。本文以冀南梨花大鼓的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重点阐述冀南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与审美文化内涵,意在表现冀南梨花大鼓艺术的通俗性和幽默性。

一、冀南梨花大鼓的形成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梨花大鼓早期形式是“犁铧调”,是一种敲击犁铧歌唱农歌的艺术形式,其曲调和唱词均不固定。犁铧调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的伴奏乐器增加为犁铧片、鼓和三弦,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与“梨花”同音,且古代各朝诗人都对梨花赞叹有加,赋予其美好的寓意,因此,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改为“梨花大鼓”,且沿用至今。梨花大鼓属于传统说唱音乐,有说有唱的艺术表现方式轻松且平易近人,是北方农村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梨花大鼓最早起源于河北南部,以冀南邢台威县梨花大鼓最为出名,后流传于邯郸鸡泽,形成鸡泽梨花大鼓,清末流传于山东,形成著名的山东大鼓。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梨花大鼓的“五大山”是当时邢台地区最著名的五位梨花大鼓艺人,他们在演出之余传授梨花大鼓技艺,为保存和传承梨花大鼓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梨花大鼓发展日趋成熟,分为以孙金枝、孙金兰为代表的“南口”和以魏莲香、郭玉琴为代表的“北口”两大流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梨花大鼓演员根据实时内容进行改编,顺应时代并发展传承了梨花大鼓艺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老一批梨花大鼓艺人的相继离世,梨花大鼓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二、冀南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

(一)一人站唱,多人伴奏

梨花大鼓最早是人们击打犁铧片伴奏而歌的活动,后来改用月牙板取代犁铧片伴奏。梨花大鼓的早期伴奏乐器在犁铧片之外又增加了鼓和三弦,后又逐渐增加了四胡、二胡和扬琴等乐器。在演出形式上,以一人站唱为主,极少出现二人对唱的形式,一般是一人饰演多角,男穿长袍,女穿旗袍,表现出传统曲艺的艺术特色。对于伴奏乐器的摆放和布置,清朝末年的小说家刘鹗曾在书中这样写道:“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1]作者用简洁的手法描绘了早期梨花大鼓伴奏乐器的种类和形式,又如,“偌大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表现了早期梨花大鼓乐器简单淳朴的艺术风格。[2]在伴奏乐器中,矮脚鼓一般放置于三脚架上,有时也会放置于桌子上,演唱者左手拿月牙板(梨花片),右手敲击书鼓,其他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兼用二胡、四胡、扬琴等乐器(兼用乐器可根据演出条件或选用其一或三者全配)。[3]这种朴素简单的乐器伴奏方式,通过一代代梨花大鼓艺人的艺术改良与加工,吸取了其他曲种的乐器伴奏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流动演出,定位农村

梨花大鼓艺术起源于农村,扎根于农村,且活跃于农村。梨花大鼓艺术的观众定位就是广大农村百姓,冀南、齐鲁和晋地区农村人口众多,民风淳朴,人们乐于参加热闹的活动和欣赏曲艺。由于梨花大鼓艺术扎根于民间,其演出乐器和道具便于携带,再加上不同历史时期赋予梨花大鼓的艺术使命,使得梨花大鼓艺术随乡村各种民俗活动迅速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其演出活动主要有“串乡”“撂明地”“赶庙会”和婚丧嫁娶活动等。

“串乡”是指秋收时节过后,繁忙的农耕活动已经结束,进入了农闲时节,沿村串乡进行演出,演出时间在十天半月到一个多月不等,在演出中会出现很多经典书目,都会根据演出地点和时间进行时长的调整和剧情的删减,如经典书目《白毛女》《空城计》《智取威虎山》等,这些书目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和“礼”等经典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史实与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在演出活动中带有说教色彩,内容幽默有趣,通俗易懂,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撂明地”就是在固定场合进行演出,在四周摆上几排长凳,演员在中间演出,观众坐在凳子上,或者站在后排的凳子上观看演出。“赶庙会”是北方农村常有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会有很多邻村的居民赶过来参加庙会,活动充实热闹,经常会有各种农产品、手工艺品的贩卖,也有美食小吃等。以威县梨花大鼓为例,在赶庙会期间,听书的观众自带马扎凳子听书,人多时站在凳子上。适逢婚丧嫁娶,家属便会请艺人“说书”,以达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三)字少腔多,唱腔丰富

梨花大鼓唱腔在鲁西北秧歌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结合当地方言演唱,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4]其唱腔以板式梨花腔为主(如二性板、三板、大甩板),独具特色的声腔艺术,对后来产生的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艺术形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威县梨花大鼓唱腔音乐研究中,学者刘娜把威县梨花大鼓的板式唱腔分为慢板、二板、快板、三板、牌子腔和鼓套六部分。[5]梨花大鼓艺术风格朴实无华,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其艺术特色被后来的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和梅花大鼓等说唱艺术形式广泛吸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6]在梨花大鼓艺术中,以“板”作为节拍,唱腔中,一板就是一小节,以“板”为基础,出现了上述六种常见的唱腔体系。在梨花大鼓艺术的唱腔体系中,还存在曲牌体唱腔,如商调式的慢牌子调和二拍子的快牌子调,都独具特色。在板式唱腔中,以散、慢、快的板式音乐为基础,出现了不同的变体和变化形式,使其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戏剧性情节。

三、冀南梨花大鼓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尊重原著,在继承中求创新

1.突出艺人个体个性

梨花大鼓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流派自有的艺术风格,而每个艺术流派由于其唱腔特点不同,不同流派的版本都会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在艺术创作和演出过程中,表演者可以依據自身的演出经验和主观判断,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编和优化,使作品更加契合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不同流派甚至同流派中的不同演员,在说唱同一首书目时,都存在个性化处理和细微改编。在大鼓书目《薛仁贵东征》《包公案》的演出中,梨花大鼓艺人魏忠欣和孙金枝就存在很多不同,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人物出场顺序等,都存在艺人自身的理解和调整,甚至有很多梨花大鼓艺人年轻时所演出的书目,在晚年时再次演唱,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梨花大鼓艺术家孙金枝,就集各家技艺之所长,对曾经演出过的大鼓书目进行调整和改编,改编后的大鼓书目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2.结合听众审美,做出调整和创新

梨花大鼓艺术的受众群体是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因此其书目唱词的内容需要通俗易懂,不能出现过于学术的、难懂的内容,既不利于演员理解唱词意思、表达唱词内容,也不利于观众理解其中的含义。梨花大鼓艺术在演出过程中,一般会随演出需要进行调整,也会结合受众喜好,积极调整演出主题,篇幅和内容也会随之变化。受演出地点、时间、受众的影响,演出时长也会进行删减或增长。根据具体受众的欣赏水平的不同,演出的具体形式也会做出相应改变,可根据不同情况表现为“多说少唱”或“多唱少说”的表演形式。如出现大鼓书目篇幅太长或太短的情况,艺人也会及时对演出篇幅和内容进行压缩或扩充。一篇冗长的大鼓书目出现时,长时间的观看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演员演出也会变得辛苦乏味,可能直接导致下一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减少,不利于演出的正常开展。为了避免这一情形,艺人在改编作品时,会将其改编为章回体形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听众更易接受。遇到篇幅过于短小的书目,表演者会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扩充,既丰富了艺人的艺术表达,也让观众获得了更加充实的欣赏体验。

3.把握剧目主题方向

受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审美眼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创作者会创作出水平不一的大鼓书目。在改编文学名著作品时,也往往存在大鼓书目与文学名著内容不同的情况。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多使用“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因此主观性较强,对书目、人物的传达,也带有艺人自身的理解和判断,这便导致相同的大鼓艺术作品,在不同流派、不同人演出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代表性作品如艺术家孙金枝先生的大鼓书目《西厢记》,这部书目以王实甫的文学作品《西厢记》为参照,结合孙金枝先生的演出经验和艺术造诣创作的《西厢记》,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发展,故事环环相扣,内容与人物引人入胜,主要表现男女追求恋爱自由,打破传统思想禁锢的故事,是一部经典的梨花大鼓书目。

(二)梨花大鼓的审美情趣

1.梨花大鼓的通俗性

梨花大鼓艺术的受众群体原本就是广大乡村地区群众,过于文雅考究的唱词并不通俗易懂,也不符合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梨花大鼓艺术主要适应群众的审美需求,其中涉及的爱国英雄形象、邻里之间的逗笑趣事以及男女爱情故事等演出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加之梨花大鼓艺术多是进行小范围演出,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演员的举手投足、表情与眼神的变化,都近距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极易获得共鸣和呼应。这种近距离的互动性,使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更加有参与感。梨花大鼓艺术的唱词通过写实的手法、如同日常对话般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唱词都十分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

2.梨花大鼓的幽默性

梨花大鼓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原因,除了其时代性、通俗性外,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场面,也使观众极易接受并喜爱,在近距离欣赏梨花大鼓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梨花大鼓的幽默性,并不是简单的说笑逗唱,而是爱憎分明、喜怒哀乐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梨花大鼓书目如《小两口拜年》《戏牡丹》《三怕婆》中,便大量使用诙谐逗趣的场面,通过演员动作、表情、眼神的细微处理,文本唱词的幽默性,将这种诙谐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演员在演出时灵活运用俗语方言,也增添梨花大鼓艺术的趣味性。例如,在一些传统书目的说唱过程中,演员通过使用民间常用的歇后语、俏皮话或利用抖包袱、卖关子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了梨花大鼓的表现内容。由此可见,梨花大鼓艺术中的幽默性,使其在受众群体的审美方面,拥有了雅俗共赏的特性。

四、结语

梨花大鼓起源至今,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以威县梨花大鼓和鸡泽梨花大鼓最为著名,山东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姊妹说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都充分借鉴了梨花大鼓的优秀内容。本文以梨花大鼓的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主要探讨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和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鹗.老残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李雁.论梨花大鼓及其艺术特色[D].河北大学,2012.

[3]宋一月.梨花大鼓 中华曲坛上的绚丽奇葩[J].文化月刊,2015(26):52-57.

[4]刘娜.威县梨花大鼓唱腔音乐考释[J].邢台学院学报,2007(04):39-41.

[5]李雁.威縣梨花大鼓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2(02):196.

[6]朱宇聪.冀南梨花大鼓的流变及衰落[D].河北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家钒,男,博士研究生在读,韩国白石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于海英,女,博士研究生在读,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表演教学〈音乐剧〉)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冀南威县犁铧
威县饼卷肉
威县人大常委会 集中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访调研”活动
比我更疼的是土地
犁 铧
犁 铧
浅谈河北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和平幻景的附录
谢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