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2024-01-16 10:31牛媛媛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咬字音准声部

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声部之间旋律要和谐。合唱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的特点,其发声原理与独唱发声大致相同。坚持合唱训练有助于帮助演唱者扎实掌握发声方式,提升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與发音调腔能力,从而做到灵活控制音准、节奏、音量、音色、共鸣,精准诠释音乐作品,并将歌曲的思想主旨、情感内涵准确地传递给听众,继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本文首先分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其次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深入说明合唱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爱好者提供借鉴。

一、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音准和节奏训练

合唱属于集体性声音艺术,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节奏和谐、音准统一,因此必须对参与合唱的人员展开系统性的单旋律音准训练、节奏训练,着重培养他们的识谱意识,为合唱奠定良好基础。

在实施音准训练时,第一步要固定音高,引导合唱队员记住标准音“a1”,然后再逐一记忆小三度音c2的音高,要求合唱队员尝试闭口哼鸣发出“m”的音,并记住发声位置、音准高度。依此类推,b1、f1等其他各音的音高均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记忆。音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后天的听觉训练和调节,当单音可以唱准之后,就要继续训练听觉,提升音阶演唱的精准度,合唱指挥首先要弹奏单音,或者根据合唱队员能力水平弹奏音乐片段,要求合唱队员辨别唱名、听音识谱。[1]其次要循序渐进地增加音阶难度,比如双音、和弦、短曲等,通过这一视唱过程帮助合唱队员建立音准概念,使之准确感觉各个音程之间的音高距离,锻炼合唱队员的音高辨别能力。在节奏训练方面,合唱过程中最容易发生节奏失准问题的部分是起句、收句,需要高度重视培养节奏感,建议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特征鲜明的节奏型,通过形象化的节奏训练引导合唱队员对节奏建立理性认识,将合唱队员参与合唱训练的热情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获得理想化的训练目标。

(二)呼吸训练

为了帮助合唱队员正确掌握唱歌时的呼吸方式,在日常训练时合唱指挥应当密切关注合唱队员的歌唱姿势,一旦发现驼背、挺肚、下巴前伸等不良姿势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呼吸训练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化进行。例如,在日常说话时注意调整呼吸,控制说话的音调和节奏,进而循序渐进地锻炼并提升演唱能力,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将双手放在胯骨上,在吸气时会感受到双手被推开,此时视觉上可以看到两肋明显扩张;接下来微微收紧小腹,将吸气积攒的力量缓缓推移到腹部,同时有意识地放松肩膀和胸部。长期坚持这一训练能够帮助合唱队员逐渐做到呼吸的收放自如。[2]其二,着重感受吸气、呼气时呼吸器官的变化,建议采取吹气球、吹吸管的方式感受两肋的扩张状态,并练习匀速缓慢地呼气。

在合唱时,演唱者通常需要口鼻同时呼吸,如果仅用鼻子呼吸,所吸入的气息量非常有限,甚至还会因为吸气位置过浅带动肩膀上提,导致气息聚集在胸腔上方。正确的练习方式是:在吸气时,尽量张开口腔,提软腭、抬笑肌,当腹部有微微收紧的感觉后,便能实现口鼻自然且同时吸气。

相较于独唱,合唱对演唱者的呼吸控制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有效应用呼吸方式,才能让中高音位置统一,在此基础上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转化为情感融入演唱中,才能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三)共鸣训练

合唱艺术的本质是利用人声来塑造音乐形象、传达音乐情感,要求声音高度统一、协调,因此参与合唱的表演者要找准共鸣腔位置,才能准确掌握音准、音调、音高,进一步优化声音质量与传达效果。在进行共鸣训练时,多数合唱指挥会习惯性地要求队员将共鸣位置调高,如果共鸣位置过低、喉咽腔配合度不高,则势必会影响音准,导致合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最佳的共鸣训练方式是与气息应用相结合,减轻发声器官的负担。表演者应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深呼吸并进行哼鸣练习,运用鼻腔、声带振动发声母“m”,同时根据高音变化通过舌位来进行调整,以对应不同音高的共鸣位置。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共鸣训练时,表演者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声音量,把舌位抵在下牙处,口腔保持微微张开状态,当哼唱“m”声母音时,要尽量找准鼻腔共鸣点。[3]此外,在进行开口音训练时,由于开口音偏重于利用上部腔共鸣,因此在发音时无法得到头腔、鼻腔的支持,建议利用闭口音进行训练,帮助合唱队员寻找最佳共鸣位置,待找准共鸣腔后再继续训练开口音,如此才能确保训练成效。如果合唱队员可以灵活、顺畅地转换闭口音和开口音,后续就能拓展到其他母音的训练,循序渐进地优化合唱效果。

(四)咬字吐字训练

合唱对表演者咬字吐字的清晰度有着严格要求,每一句歌词都要与音乐协调统一,同时还要融入情感,才能确保将音乐作品的主旨、情感内涵准确地传达给听众。汉语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若四声调处理不妥当,则势必使语意表达模糊。因此,在演唱时需要做到字头清晰、字尾归韵、字腹饱满,才能达到语言表达和声音统一的要求。[4]相比于外国音乐作品,中国的音乐作品在语言清晰度、声色统一的难度上要求相对较高,其根源在于汉字韵母口型变化大,在演唱时必须做到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口型大体保持不变,呼吸要尽量均匀,下颚自然放松,这样才能统一音色,使咬字足够清晰,发音也更加圆润饱满。针对抒情性音乐作品,合唱训练时要将侧重点放在韵母发声上,做到咬字吐字清晰柔和;如果音乐作品较雄伟壮阔,则要着重训练声母发声,表演者在咬字吐字时要尽量衔接韵腹、韵尾,让字与字之间更加连贯。在日常训练时,最常用且有效的方式是朗读歌词,采用正确标准的发声方式进行高位置半声演唱、轻声演唱,而后逐渐放大音量,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合唱指挥也应密切关注队员的发音情况,一旦发现发音不一致,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错误发音,才能确保每一位合唱队员均能做到规范、标准的发音。咬字吐字训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进行常态化练习,帮助表演者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与扎实演唱的基本功,才能确保合唱时每一句歌词表达都字正腔圆、字正腔纯。

(五)和声训练

合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进行歌曲演唱的艺术形式,每个声部的合唱队员音色各有特点,合唱声音协调统一、声部均衡和谐,才能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意境完美演绎出来。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和声训练。在初次接触合唱歌曲时,首先带领合唱队员进行听辨音练习、模唱练习,使其充分了解旋律、音程,学会精准听辨音响效果;其次要带领合唱队员练习三度和声音程的演唱,当队员们能够准确演唱后,将其改编为二声部旋律,为二声部合唱曲的演唱奠定基础。[5]此外,不同声部的合作练习也至关重要,由合唱指挥演奏或者演唱第一声部,剩余合唱队员负责第二声部,第一声部合唱队员在开始时轻声哼唱,当确定第一声部演唱足够准确后,合唱指挥要适当放低自己的音量,在恰当时机给予引领,将两个声部结合起来进行深化训练,进而提升合唱演绎的效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合唱指挥也可以辅助第二声部,让第一、第二声部能够默契配合。同时,针对三度、四度、五度、六度音程应适当加强听音训练,将合唱队员分为两组,分别唱冠音和根音,而后过渡到和声音程、两个声部或者多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声部的均衡性、清晰度直接影响合唱声音的统一程度,为了确保合唱队员不会受到其他声部的影响,应当着重引导合唱队员有意识地辨听自身的发音,同时注意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与和声效果,以此为依据对自身的音准、音色、音量灵活加以调整,并最终与集体音响融为一体。

二、合唱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性问题

合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在表演过程中虽然对个体的声音要求并不高,但个体声音作为声部的形式存在时,必须突出其独立性,且有意识地控制自身演唱的音高、音色,做到多声部配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进行合唱训练时,建议采取分声部训练的策略,让每一位合唱队员都能准确地掌握音准、节奏,而后进行唱谱练习,由清唱歌词逐步过渡到背谱演唱。[6]需要注意的是,声部训练效果好并不意味着合唱效果好,很多合唱队员在合唱时总是唱不好自己的声部,其原因在于训练时通常以表演者自己所唱的声部为基准。而要想达到良好的合唱效果,表演者除了要熟悉自己的声部,还需要学会利用其他声部来找准自身的音高、节奏。因此,在训练中后期,当合唱队员娴熟掌握合唱技巧后,要着手进行声部转换训练,对男女声部结构加以调整,如,女高音通常细腻清澈,最佳音域为小字组g到小字二组,非常适合传递情感;男高音清晰刚劲、穿透力十足,最佳音域是小字组c到小字一组,适合渲染氛围;男低音低沉醇厚,最佳音域是大字组f到小字组e。

(二)共性問题

在进行合唱训练时,最基础的目标是训练合唱队员的基本功并指导其应用到合唱中,通过锻炼合唱队员的合唱均衡性、和谐的反应能力、学会倾听邻近声部、合唱音响,确保合唱声音合理并发挥作用。以下几点问题需要着重关注。

其一,找准音准和节奏。在合唱过程中,即使是一个人的节奏、音调错误,都会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合唱作品的音程通常较复杂、跳动偏多,导致节奏难以掌握,合唱队员的音域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作品的演唱效果,特别是和声织体复杂的音乐作品,更加难以找准音乐和节奏;部分合唱队员自身的气息支撑不足,在发声时没有及时准备好换声点,也极易导致换气安排不妥当,音准和节奏失准;合唱队员咬字吐字不清晰、精神过于紧绷、身体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音准、影响节奏。[7]

其二,应用正确声部。在合唱表演时,合唱队员个人的声音不能过于突出,否则极易影响合唱的呈现效果。对于合唱各声部要求如下:主旋律声部不论音量还是音色都非常具有穿透力,在合唱中起主导作用,既可以由高声部承担,也可以由其他声部共同承担;辅旋律声部主要起辅助主声部的作用,通常而言,辅旋律应当以音量偏弱、音色略暗的旋律作为首选,特别是在主旋律声部由其他声部担任的情况下,更要突出旋律的差别;当辅旋律处于主旋律下方时,在保证主旋律的清晰度、穿透力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应用同样的音量、音色;和声声部在合唱中具有烘托作用,该声部的旋律较简单,对和声要求却相对严格,需要尽全力包裹主旋律,所采用的音色、音量也要贴合主旋律。伴奏声部主要是进行节奏性伴唱,在合唱中起到点缀、填充主旋律的作用,和声要突出旋律性。

其三,采取正确的演唱方式。合唱中各个声部并非独立存在,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合唱队员需要处理好音量、速度、音色三项要素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使演唱情绪与音乐风格高度统一,突出合唱的整体效果。

三、结语

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合唱队员的发声技巧将直接影响整体合唱效果,因此在日常训练时,需要从音准与节奏、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和声等多层面入手,加大合唱训练力度,全面提升合唱队员的发声能力。在演唱时,需要根据音乐作品的主题与情感内涵,针对性地选择音色,主动与其他合唱队员进行默契配合,做到与其他声部的声音保持协调同步,力求带给听众最佳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陆娟.浅谈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的措施和效果提升[J].百花,2022(07):103-106.

[2]益卓拉姆.合唱指挥具备的素质与基本训练方法[J].文化产业,2021(30):157-159.

[3]邹晓.合唱声音训练中“传统”与“非传统”差异性研究[J]. 艺术大观,2021(22):29-30.

[4]夏郡薇.合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及训练方法分析[J].戏剧之家,2020(34):56-57.

[5]曹艳.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男声合唱训练中的应用——以《民族之歌》为例[J].艺术评鉴,2023(12):129-133.

[6]陈贞旭.群众合唱发展进程及高效声乐训练措施[J].艺术大观,2022(18):38-40.

[7]潘进.合唱指挥的基本要求和合唱团训练技巧分析[J].参花(上),2022(06):107-109.

(作者简介:牛媛媛,女,本科,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咬字音准声部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