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研究

2024-01-16 10:31王蕾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献资料大运河文旅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今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以其丰富的藏书资源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成为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图书馆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当代人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

一、文旅融合的概念和作用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和旅游效益的双赢。在文旅融合的理念下,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演和文物展览,而是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历史、民俗、乡土文化等。旅游也不再仅仅是观光游览,而是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入的旅游体验。文旅融合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体验,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同时,通过旅游的推动,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二,文旅融合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同时,通过旅游的推动,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三,文旅融合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吸引力。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活动中,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和形象,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二、大运河文化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展,逐步成为北方和南方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多个省份,连接了京杭大运河和山东运河,成为中国古代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纽带。

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上,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和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运河码头、古桥、古城墙等,这些都是大运河文化的珍贵遗产。同时,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象征,沿线的商业和手工业繁盛,各地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商贸文化和民俗风情。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还表现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上。大运河的修建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促进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聚集,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和职业分工。同时,大运河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各地的文化艺术等在运河沿线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和交流。

三、图书馆在大运河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

(一)保存和传承历史文献资料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则承载着保存和传承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责任。通过收集、整理和保护与大运河相关的书籍、文献、地图、图片等资料,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机会。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了大运河的建设历程和影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对于研究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提供学习和研究平台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能够为人们提供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图书馆还可为学者、研究人员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专业环境,以供人们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促进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挖掘。

(三)提供文化傳承载体

图书馆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公众提供了感受和体验大运河文化的机会。例如,举办与大运河主题相关的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和文艺家分享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加深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艺术展览、摄影展等,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以上文化活动和展览不仅能够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也能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措施

(一)收集和保存相关文献资料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责任。为了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责,图书馆可以采取收集和保存相关文献资料的措施。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应当积极收集和保存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理资料、艺术作品、民间传说,等等。图书馆可以与相关机构、学术机构等合作,积极收集大运河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研究机构、地方文化馆、民间组织等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图书馆可以获取更多的珍贵文献资料,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撑。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大运河文化馆藏,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查阅。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档案,将大运河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为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便捷的资源服务。

(二)多媒体展示与数字化传承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数字化技术,将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生动地呈现给人们,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的壮丽景观和历史变迁。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建筑风貌、人文景观等,观众可通过观看影片、听取音频解说等方式,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图书馆还可以将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档,建立便捷的数字资源库,观众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访问这些数字化资源,了解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和历史背景,这种数字化传承方式,不仅便于人们的学习和研究,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主题展览与文化活动

图书馆可以通过策划与大运河相关的主题展览,向人们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内容,这样的主题展览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大运河文化的魅力。通过主题展览,将大运河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期,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展示大运河的发展变迁,展览可以通过文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大运河的修建过程、运输方式、重要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人们通过观看展品、阅读展板,了解大运河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主题展览要突出大运河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大运河沿线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艺术作品等,展现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富文化遗产。人们在观赏展品、参与互动活动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教育与培训

一方面,举办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传承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讲座要涵盖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帮助人们了解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组织工作坊和研讨会,提供实践和交流机会,在工作坊中,人们可亲身参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活动,学习相关的技艺和技能,如传统船艺、绘画、书法等,利用实践方式,更加深入地体验大运河文化的魅力,而研讨会则可为专业人士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交流和合作平台,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交流。通过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大运河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这些培训活动也可以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参与度,让更多人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工作中。

(五)建立合作网络,促进跨地区交流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应积极与其他地区的图书馆和文化机构建立合作网络,以促进跨地区交流与合作。图书馆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与其他地区的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数字化资源、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等。通过共享资源,各地图书馆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丰富自身馆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资源。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互相借阅的合作项目,建立借阅合作机制,不同地区的读者可以借阅到其他地区图书馆馆藏中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从而拓宽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了解和研究范围,这种合作借阅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读者需求,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图书馆要通过定期举办跨地区的学术研讨会和培训活动,促进各地图书馆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培训,各地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

(六)引入创新科技手段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应当积极借助创新科技手段,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建大运河的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运河的繁荣时期,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亲身体验大运河的历史景观、船舶往来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而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此外,还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参观体验和解说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导览系统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推荐相关的展品、历史故事和文化解读,观众通过智能设备,可随时获取所需信息,深入了解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增强参观的互动性和教育性。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数字文化创意活动,激发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利用数字化平台,展示大运河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文学作品等,鼓励公众创作与大运河相关的艺术品或文學作品,同时,举办数字文化创意比赛或展览,为公众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承的阵地,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举办主题展览、开展文化讲座和培训,以及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图书馆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能够丰富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手段,也可拓展大运河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图书馆应继续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注重创新传承方式和手段,结合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打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威佑.大运河文化传承背景下苏州枫桥公园景观设计[D].湖南工业大学,2023.

[2]金费婷.大运河扬州段文化基因分析及保护传承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23.

[3]李凤.传承大运河文化基因 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N].中国旅游报,2022-03-14(002).

[4]李亚齐.面向大运河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园园林景观改造提升——以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22,51(01):60-64.

[5]郭晓月,安琪,于园园.河北省推进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承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02):229-233.

[6]倪漫.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生产性传承探索研究[J].大众文艺,2022(01):161-163.

[7]陈隆文,刘嘉琪.中国大运河研究的开拓与传承——纪念筱苏师诞辰110周年与《中国的运河》出版80周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05):38-44.

[8]杜开立.基于《大运河文化的影像建构与国际化传播》探究文旅融合与大运河文化传播的结合[J].人民黄河,2023,45(10):166-167.

(作者简介:王蕾,女,硕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大运河文旅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文旅照明的兴起
放歌大运河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