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2024-01-23 22:06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金晶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政治

文/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金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各项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这种活动及结果表现为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2]。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重要论述。我们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注重红色文化教育,都有关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相关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3]。

2021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4]提到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时,总书记指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总书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以及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表明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关联,这是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文化领导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其核心是通过知识分子以教育宣传手段,传播无产阶级所构建的意识形态,掌握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6]。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之后又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产生的背景决定了自身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一致。因此,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一视角看,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目标相通。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进行地方革命活动及其结果的留存,指向的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信仰,使大学生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予以认同并积极投身其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这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二)内容契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物质形态类型多为革命遗址、旧址,红色物件、名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是具体实物的呈现;非物质形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多为各类红色精神、制度、政策、红色歌谣、口述历史等。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范畴更为宽泛,但其中关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等教育内容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的教育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转化,契合度高的教育内容使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现实素材。

(三)方式互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契合度,但二者在教育方式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红色文化教育包含了对各类红色文化资源的实地参观、研习,侧重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在情感、思想层面带给学生的触动与感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注重理论学习,强调从理论学习层面去深化对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的认同。两者在教育方式上各有侧重,存在一定的互补优势。从不同的教育方式着手,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体验感和代入感较为强烈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加强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受,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因此,各有侧重且具有互补优势的教育方式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手段。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是关于落实“立德”的任务。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7]。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形成于革命年代,弘扬的是革命人物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品格,具有特定的道德陶冶和激励功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优良道德观念,是通过一桩桩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来呈现、一个个真实的红色物件来传递、一个个鲜活的红色人物来诠释。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地浸润中提升道德修养,养成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品格,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激励功能;二是关于落实“树人”的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知。地方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们曾经奋战的缩影,代表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拓了新的途径。地方红色资源真实、直观且具有亲和力,通过参观、研习等形式,学生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红色历史了解更为深入,对红色文化资源传递出来的政治立场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更自觉地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避免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错误倾向,形成错误的政治立场。因此,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对高校有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强化党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重点工作。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党通过百余年伟大奋斗实践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具有突出的思想引领价值。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新时代党带领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能更为直观的感悟先辈们为了革命理想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避免了理想信念教育空洞抽象的短板,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树人”的任务还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历史思维教育,引导学生用大历史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海量网络信息的监管难度增大,这给一些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行为有了可乘之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红色文化产生片面、错误的认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只有对历史人物、时间、现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其本质及规律有正确地把握,才能从客观辩证的角度认识历史、理解现在、开创未来[8]。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真相,具有突出的历史教育价值。任何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属于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一部分,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证据,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历史思维的重要依据。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五史”教育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形成高校思政育人特色的鲜活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9]“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无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地方发展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诞生的“土生土长”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自身建设发展可以运用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从高校自身文化建设方面来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高校营造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拓展思政育人的渠道。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能够更好地传承地方红色精神,展现出新时代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校园生活等多方面的精神风貌。从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明显。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的近三年时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使其成为高校易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且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利用各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第二课堂,改变原来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以“行走的思政课”,让师生走出课堂的同时让红色文化走进师生心里。另一方面,从高校办学特色来看,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形成一定办学特色有着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灵活、充分地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需要师生双方不断地去研究、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会更加充实。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助于实践教学具有延续性,久而久之,能够形成一张高校专属的“红色名片”,在社会范围内呈现一种正向的社会效应,助推高校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护、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的年代距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年代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本身了解就不够充分,加之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更是缺乏深刻地认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对地方红色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10]。相比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利用方面往往存在更多困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并不会自己走入大学生心里,地方红色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借助一定的平台或渠道,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红色文化育人过程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这样的优势。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通过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传承并弘扬地方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效果提升的双赢。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