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团属阵地“青年之家”建设的创新实践

2024-01-23 22:06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郑旦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共青团育人院校

文/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郑旦

团属阵地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围绕学生团员、青年学生组织进行各种活动的专属场所,其根据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团属类型阵地和其他类型阵地。目前的团属阵地形式主要有青少年宫型、“青年之家”型、少年青年活动室和综合形式的文化站等。高职院校为加速推进基层服务团队组建,使共青团组织建设实现网络化、服务项目常态化和实施方案具体化,应大力推进“青年之家”在各级团的领导机构中的建设,着力构建与青少年直接联系和服务的阵地,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度。

一、高职院校团属学生组织简述

高职院校团属学生组织是由院校党委直接领导,接受团委指导,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组织团体。该组织以学生自治为基础,分担部分育人教育工作,是校园基础文化塑造、教育实训活动、学生服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团属学生组织是联系校方与普通学生的枢纽,其同时具备了团直属组织和学生组织的多重身份,其组织定向和服务内容与团中央所要求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目标一致,在最新的共青团整改中,高职院校团属组织建设被重点关注并得到了强化[1]。

二、高职院校构建“青年之家”的意义

“青年之家”的建立对推动共青团发展和强化团组织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青年之家”是一个沟通新时代青年、拓展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的主要平台组织,其是解决基础“四缺”问题、增强共青团工作活力的有力发动机,更是构建服务型共青团组织、提高共青团工作质量的关键。事实证明,“青年之家”可以作为支撑基层政策的整合平台,是承载各类信息资源的存储空间,也是服务型创新型青年项目的通道,充分发挥了服务平台、作业阵地、团队凝聚、资源纽带和区域管理等功能。推动“青年之家”的创建工作,要在思想上明确共青团的组织地位,让共青团在平台的构建、运作、管理等各项活动中起到积极领导的作用,从而保障共青团的发展走向。在体制方面,要凸显其开放性;在服务对象、资源供应、工作效率等方面,要展现其整合能力和众筹的观念,使平台的生命力持续增强;在发展方面,要加强协作,充分利用“青年之家”这个重要的“云端”,加强各级团的领导机构对团属阵地的支撑,在必要时,可采取全员联动的方式完善团组织和“青年之家”的建设。

三、以学生组织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依托教育对象的必然性。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均加入了多个学生团体组织。调查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多数为刚刚入学的新生,与高年级的同学相比,其面临的专业学习负担和就业压力相对较少,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组织在院校新生中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从整体反馈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对学生组织的欢迎程度总体上较高,证明了开展学生组织对实行育人教育的必要性。大多数同学都想通过参与学生组织的相关工作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普遍认为参加学生组织对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助力。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将学生组织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实施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2]。

(二)依托教育特点的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这一指导理念贯彻落实到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思想教育人才、文化充实育人、实践锻炼育人、网络丰富育人、组织德行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等多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并使教育工作辐射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大、方式更加多样化。

(三)依托育人工作的多重性。高职院校团属学生组织对教书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内容上,原始单一活动的开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育人需求,在进行活动内容设计时,应充分融入高校共青团三大思想价值,即政治觉悟、道德观念和发展理念,促使学生组织在致力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在坚守党的信念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家对育人教育方面的最新指示,完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院校历史文化底蕴和现阶段实时热点,针对性地组织讨论活动,进而提升自身思想觉悟。高职院校团属学生组织积极探索线上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育人教育活动,能完善互联网沟通教育的感情缺失,拓宽学生组织教育工作途径。

四、高职院校构建“青年之家”存在的难点分析

(一)发展程度不均衡。“青年之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发展速度和效率极不均衡。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对“青年之家”构建的重视程度不一。受区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南方城市的“青年之家”构建情形较好,覆盖范围较广,基本符合阵地建设要求,但部分城乡地区“青年之家”的构建尚在初期,在硬件配置、软件辅助、人员培训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从整体上讲,当前高职院校的“青年之家”无论是在数量、覆盖面积、规模程度上,还是在职能发挥和基础设备上,都无法达到为青年提供更多服务的要求。

(二)认知程度不均衡。根据团中央的文件规定,各级共青团都将“青年之家”的构建和实施当作一项重点工作,相继建立起了一批“青年之家”,并不断进行着相关活动。但是,不同高职院校对其认知程度不同、宣传力度不同,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一些学生虽然听说过“青年之家”,但并不清楚其具体作用和职能,这一事实证明高职院校“青年之家”对社会的感召力还比较低[3]。

(三)配套资源和保障严重匮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青年之家”的基础运作花费并未被列入教育计划和地方政府教育投入财政计划中,因此,其资金进项非常不稳定,缺口大,共青团汇聚资源的权限和能力有限,“青年之家”平台的构建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保障均不稳定。许多“青年之家”团属阵地的中后期运营力不从心,无法支持一些前景看好但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这给“青年之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此外,高职院校刚刚起步的“少年之家”,其资金续航能力不足、软硬件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四)缺少专业管理团队。高职院校“青年之家”的服务项目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公益宣传服务、特殊人群困难帮扶等,因此,在其日常运转与维护、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方面,都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员、志愿者等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之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门从事青少年服务的队伍,项目的建设与“青年之家”的运作都缺少了科学的体系[4]。

五、高职院校团属阵地“青年之家”的建设路径

“青年之家”的构建和运作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从发展理念、管理机制、运作方法和服务细节等方面入手,以创建一个青年学生可以随时找到并可以依靠的团组织为目标,全面建成一个功能完善、有特色魅力的“青年之家”。

(一)完善运行体制,实现“枢纽型”职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发挥高职院校“青年之家”的中心作用,形成闭环模式,建立一套“事业化”的岗位开发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团属青年社团组织、青年自发创建组织为策应,以青年专项服务开发项目为切入点,以高职院校高年级青年学生为主力,囊括高职院校所有青年的新型组织体系,成立综合新媒体部、项目嫁接服务部等部门,组建多个高职院校社工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基层青少年服务站,并通过省级和市级高级青年服务中心的辐射和引导,实现与其的有机衔接。同时,促进“青年之家”服务系统的品牌化,制定共青团相关产品服务,实现连续不间断地为高职院校青年提供服务。在开展和运营青年服务项目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青年实际需要,实现党政预期目标与青年需求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各个“青年之家”应以青年社会团体的优势为基础实施组建和运作,并利用社会团体的多重功能,为对应的高职院校青少年群体提供服务。此外,高职院校应构建市场化的资源集成系统,以内部团级青年社团为依托,建立一个涵盖所有青年的综合资源平台,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进商品化的合作,整合现有的社会配套资源,为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高职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先进技术、知名企业、相关文化活动等各种资源。

(二)拓展业务途径,实现“定点式”业务服务。高职院校应以“青年之家”为依托,创建一批有特色的团代表工作坊,为团代表搭建履职平台和联系平台,开展各类代表接待、建议提案、民主协商等活动,充分发挥团代表的职能。“在线团建”促进了团建工作的智能化,创新了工作方式,高职院校应建立青年关怀管理体系、智能管理系统,搭建“青年之声”自媒体直播平台、青年对应组织培养平台、青年团体活动平台等,以强化线上媒体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网络团青的良性互动。

(三)构建品牌效应。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青年之家”的创建,应在党政重视、青少年需要、活动阵地能力三个方面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展契机,逐渐打造出一批新的服务品牌。“青年之家”所筛选的项目要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创造出深受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的品牌。在服务内容方面,应根据青年学生的需要进行就业引导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服务方法上,要与当前的年轻人特征相适应,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出一种既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又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方式。

(四)资源的有效集成。高职院校“青年之家”的建立是其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之家”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资源的配置和支持。高职院校应将党和政府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争取上级团委和党政部门的资源,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力争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技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实现项目共建共享和资源共享。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会相关组织的密切合作,以向社会青年组织购买福利服务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由高职院校团干部与社会社工配套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专门化服务团队;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可利用资源,加大与大中型企业、社会有关组织和福利基金会的合作力度,将所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5]。

(五)线上宣传和线下实践相融合。要在“互联网+”的新环境下推动“青年之家”的构建步伐,必须掌握当前青年网络群聚的特征,顺应青年网络社交的习性,构建线上宣传活动与线下实践之间的全方位互动和功能衔接,使线上的“青年之声”能够反馈青年自身的诉求,利用线下“青年之家”来解决问题。要将“青年之家”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发挥到最大,高职院校应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深度融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线上及时找到团组织,在线下利用好团组织,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六、结语

“青年之家”是联络高校青年、拓宽共青团工作覆盖面、解决“四缺”问题和增强共青团工作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创建服务型团组织,增强共青团工作效率的有力武器。从国内高职院校“青年之家”建设的覆盖范围、服务类型、功能等方面来看,国内的“青年之家”建设布局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原因,“青年之家”的创建和运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改革创新形势下,持续完善和推动“青年之家”一体化服务平台的构建和运作,是高职院校团属阵地青年团组织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共青团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