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4-01-23 22:06长春中医药大学张迪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文/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迪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全球化速度逐渐加快,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逐渐激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当下,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宝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华,其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涵盖了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中华传统美德涵盖了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涵盖了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等精神。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灿如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总体而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个自豪的民族是以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坚韧干劲等。大学生缺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就缺少了中国人身上特有的精神品质,容易产生他国文化更好的错觉,导致自身民族认同感的弱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这些道德理念和精神都体现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向革命先烈学习,继承他们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继续奋斗,高校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文化引导,要在教育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品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1.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曾支撑着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支撑着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全面脱贫。弱国无外交,不仅仅与经济发展相关,更与民族文化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思考字里行间厚重的传统学问。因此,整个思政教育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过程[2]。2.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民族发展来说,文化是核心,是血脉;对社会进步而言,文化是灵魂,是精髓。社会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发展,文化强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坚定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滋养广大青年的心灵,从而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3.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中。学生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学习到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精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有其自身独特之处。曾经的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当前,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逐渐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部分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直接阻碍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网络文化以其快捷、便利、开放、多元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使得很多大学生更倾向于接触和了解娱乐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则相对较少[3]。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所谓文化,是指在特定国家、区域长时间生活的人群所形成的习惯和风俗,是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内在彰显。现代社会,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多数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其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都是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不够,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及关注,缺乏合适的课程,便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整体而言,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这一教育流于形式。从内容角度看,许多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紧跟时代,没有从实际出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机制不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应对考试试题,取得较高的分数,而不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真正对学生起到德育作用,也不关注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转变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4]。此外,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对应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对相关课程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情况重视不足,导致高校中很少有相关的精品课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学习兴趣,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也无从实现。对此,高校要进行深刻反思和持续研究,完善相应的机制。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大学生的视角受限,平时接触、学习到的传统文化,大多来自综艺节目、线上社交平台和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被娱乐化、边缘化,有价值的思想由于娱乐化传播而失去了原来的意味,深奥的思想由于碎片化阅读而失去了发展机会。现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分离教育,三方“合力”尚未形成,三方教育的联系有待加强。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将中华优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中华优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并不重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高校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高校可以开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的概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历程,认识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提高自身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自觉践行和内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和精神;第二,可以开设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经典诵读课以及古诗词诵读课程,以此进行国学教育,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第三,可以开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围绕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仁爱孝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将德育课定为大学生的选修课,引入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处境分析和研究英雄的精神和美德,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启迪大学生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意识;第四,可以开设相应的专题课程进行专门学习,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育人。高校应将网络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当前,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通过网络进行宣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挖掘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面变得更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中央主流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新华网、人民网等,这些平台详细描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此外,网络上部分学者对相关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专业解释,进一步阐述了这些优秀文化的精髓。高校要对教育载体不断进行创新升级,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更加多元。“互联网+思政课”模式的出现,让学生思政教育的可选途径变得更加丰富。高校可将“学习强国”等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库,其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自发学习的习惯,使其能多平台、多方位地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育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渗透这些优秀文化,将文化内容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效融合。第一,举办与之相关的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朗诵比赛、传统文化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和组织一些部门或社团,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创造知行合一的机会,通过实践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举办一系列线上交流活动,并形成相关记录,以供学生反思学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我国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中国新文化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人类新一轮变革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