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23 22:06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薛景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党史大学生教育

文/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1]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变革党史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媒体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必要性

(一)党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之路。党史是我们不竭的力量源泉,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在救亡图存的艰难岁月里,无数共产党员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复兴。大学生应从党史教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开展党史教育,是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最好途径。党的历史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理论创新、永葆先进性的历史。开展百年党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历史进程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2]。用党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二)党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我们,要持续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实践的力量,用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指导实践。党的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史。党史教育为大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在党史教育中融入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光辉事迹,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促使青年大学生传承共产党人的使命和精神,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从而有效地弥补空洞说教的弊端。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是为了总结经验,夯实新时代的前行道路,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智慧。大学生要从历史经验中摸索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从改革发展中汲取实践智慧,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高校要善于运用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引导大学生从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党史教育是砥砺爱国情怀的必要条件。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凝聚共识、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3]。通过加强党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以史为鉴,传承红色基因,深刻感受和理解党的历史性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先辈顽强意志的基础上,在爱国为民的道路上呕心沥血、拼搏实干创造出来的。

党史中呈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大学生坚定爱国意识,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提供了思想指引。党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祖国文化,感知先辈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自觉,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调动大学生为民族、国家发展作贡献的责任感,在接续奋斗中砥砺爱国情怀,积极理性地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和爱国实践。

二、新媒体时代党史教育创新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宣传方式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方法,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逐渐出现,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使党史教育育人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

(一)党史教育者网络应用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不足。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的使用,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网络平台运营规则,熟练使用网络。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的党史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应紧密结合实践,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杜绝教学形式化问题。既要传播党的发展史,将党的历史讲述得有温度、有力量,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大多会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有些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直接设计为PPT 播放,缺乏网络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党史宣传工作中较为缺乏具备专业党史教育背景的人才,对党史教育内容缺少科学的系统规划,在网络运营的思维方面缺乏专业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缺失,致使高校在党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局限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党史教育传播方式碎片化。新兴媒体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传播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碎片化”趋势加剧,影响了党史知识的系统化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基于不同个体的过滤机制,大数据只根据用户需求推送信息,却很少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呈现,信息的失真程度不断放大,这导致大学生很难深刻领悟党史知识。党史的知识和理论成果如果被分割成小细节,忽视了大方向、大趋势,就会使受教育者形成对历史的偏颇认知。此外,党史学习虚无化会削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新媒体渠道众多且信息量过大,加之存在对党史内容任意分割和解读的情况,削弱了党史本身的丰富性和逻辑性[4]。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共享和负面信息的发布提供了便利,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用扰乱视听的方式否定党史。同时,当前信息泄露问题普遍,无法提供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相关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存在困难,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史教育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高校做好网络防卫工作势在必行。

(三)网络错误思潮的冲击使大学生党史教育认同感受到消解。新媒体的发展让党史教育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杂陈,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开始碰撞。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催生了诸多负面舆论。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颠倒历史黑白,致使大学生对历史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感到困惑,使少数意志薄弱的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了动摇。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传播污蔑英雄、颠倒历史的内容,各种虚假消息混淆视听,往往会催生严重的负面舆论,冲击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消解了大学生对党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泛娱乐化现象浅薄庸俗,在弱化政治信仰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5]。网络空间存在某些推崇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现象,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热衷于利用自媒体生产、传播低俗浅薄的视频内容以博取眼球。一些媒体平台也一味追求浏览量,缺乏应有的价值导向意识,甚至存在与党史教育对立的信息,未承担好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现象削弱了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冲击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进展。

三、新媒体时代党史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新媒体秉承自由、开放的理念,给予了大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党史教育也应该充分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党史教育真正深入人心,使大学生不易受到不利信息的荼毒与侵害。

(一)创新党史教学模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第一,要创新党史教学模式。党史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思路,向“引导型”思路转变,给予大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大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党史教育常态化、整合化和系统化的实现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教学、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史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移动终端,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指尖党史课堂”。优化传统的党史教育评估机制,建立在线党史课程,开启对党史理论宣讲的云端授课模式,促进党史教育模式的改革。第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主阵地”,要持续提高党史教学内容的比重,打造内容有深度、形式有新度的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认同。同时,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宽党史教育覆盖面。将党史融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将党史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7],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此外,要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变革教学模式,用心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解读,引导大学生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二)整合党史教育资源,拓展党史教育渠道。新媒体推动了党史教育和科技的融合,使党史教育的传播力更强、传播范围更广,为打造红色文化搭建了桥梁。第一,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教育资源。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亮剑》《觉醒年代》《长津湖》等诸多文艺作品备受青年人推崇。新兴媒体大多通过开设党史人物专栏、音乐、纪录片的形式重现伟人的英雄事迹,以此进行党史教育工作。高校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党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党史教育的育人作用,能发挥线上覆盖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教育渠道宽广的特点,提高党史教育传播质量,借力学习强国、灯塔等优质党史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效果,夯实党史教育基础。第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数字时代,高校应将新兴技术应用到党史宣传教育中,使学生能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打破时空限制,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强化场景式体验,使其深刻认识党的艰辛奋斗历程。同时,积极发挥学校各组织及社团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校内传统媒体,推出颇有意趣的涂鸦、流行歌曲、书法等党史文化作品,开展党史讲座、知识竞赛、趣味游戏、党史宣讲等多样化活动,以及参观党史纪念馆、红色基地等,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不断丰富党史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坚持学习党史与实践研学融合并举、融会贯通[8],让党史教育成为“行走的课堂”,不再拘泥于古板的形式。

(三)加强舆论监督体制建设,肃清错误思潮影响。第一,高校要承担起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把关人”角色,构建有效的舆论预警和处理机制。新媒体内容良莠不齐,高校要加强新媒体舆论监督体制建设,及时收集、分析高校新闻舆论,加强对高校所面临的舆论风险的分析与处理,筛选甄别不良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倾向性问题。为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积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加强新媒体资源监管,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舆论监督机制。第二,肃清错误思潮影响,需要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做好党史教育的工作,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消除不良信息对党史教育的侵扰,用政治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在引导网络舆论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和信息屏蔽制度,以流行的网络话语体系进行主流价值观塑造,通过高度凝练、趣味解读的新媒体作品开展党史教育。其次,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发声,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构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生态[9],尽可能清除各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党史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抵制网络上的腐朽落后文化,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培育专业素质人才,搭建党史教育宣传平台。第一,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党史教育工作是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的,要注重培养一支既熟悉新媒体技术、又具备扎实的党史知识的党史教育工作团队。一方面,党史教育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思想水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领悟党史、讲好党史,增强新媒体队伍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党史教育者要能够熟练运用新型设备,将专业素养与媒介素养相结合,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高、运营思维强的党史教育专业队伍,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党史教育者要借助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真假信息,做好党史教学、宣传工作,真正提高高校新媒体团队的运营能力。第二,建设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新媒体平台。要用活网络新媒体平台,将互联网与党史知识相结合,针对性地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上开通党史教育的专属账号,推出与党史相关的作品,并不断优化党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改不足,创新宣传模式,突出党史宣传材料的代表性、传播性,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拉近党史教育与大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学真信、活学活用。

四、结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党史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高校应实现资源整合,在新媒体时代结合新时代要求,整体贯彻新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多样化课堂,让学生真正领会党史教育,进一步夯实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育其历史思维和国家情怀,使当代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自身理想追求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党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