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研究

2024-01-27 13:58刘冬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冬梅

摘 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气韵。本文在系统总结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中,进一步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和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将“两个结合”作为重要的经验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之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阐述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深刻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表明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建党百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经验的探索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关切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守正和创新。系统梳理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在历史的脉搏中把握两者结合的提出过程,是我们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之间结合点进而探索新时代两者相结合路径的必要前提。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两者结合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垂范,在践行“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人民不能割断历史,他认为从春秋时期孔子到近代时期孙中山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都需要总结并承继。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脉,应该得以传承和发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表明不仅要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还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其中,与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毋庸置疑就是不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背离或否定马克思主义,而是扎根并立足中国大地,与中国当时具体实际和现实状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则是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精神和生活习惯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乡随俗”,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不忘孔夫子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并将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这充分体现出这一代领导集体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也是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初步探索,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站起来”的独立之路。

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两者结合的深化实践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积极探索中国发展之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两者结合方式。毛泽东同志从实践出发,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著作和论述。例如,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党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一些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作了《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该文章突破了苏联“老大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差异而没有矛盾的传统观念,梳理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内部矛盾问题。又如,针对苏共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不分阶段的观点,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实际,考虑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历史经历,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不发达和比较发达阶段,这为后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先导。面对这一时期中国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共产党人不畏艰辛,扎根中国大地,综合考虑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走自己的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两者结合的丰富和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产党人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同志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创造了很多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论述。比如,1979年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其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的概念不谋而合;又如,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通过“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伟大构想,是汲取了传统文化中“大一统”“和而不同”的智慧。这都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在实践中验证了两者结合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实现了对两者结合的升华。江泽民同志认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精华的、优秀的部分要继承,并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糟粕的、落后的部分要大胆舍弃。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内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要论述。这一时期的领导集体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作用,提出了丰富的具有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起来”。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两者结合实现新飞跃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共产党人着眼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立足于新任务和新要求,实现理論的新飞跃,逐步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强起来”的康庄大道。2014年在孔子诞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必须要传承和发扬。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定位为我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化软实力”“我国的独特优势”“根”和“魂”,强调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犹如人一样患上“软骨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考察福建时指出,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汲取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善于“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哲理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必须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精神精髓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教育全党同志启迪思维、挖掘智慧、拓展视野,从实践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结合提升到新的境界和高度。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明确界定,还是实践上的引导,彰显了新时代领导集体深厚的理论高度、文化深度和实践广度。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一种新理论和新思潮传入中国,共产党人为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学习苏联先进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找到了理论支撑。纵观党的奋斗史,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可以追溯到其蕴藏着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理论渊源

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些思想理论经过长期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具有永不褪色的当代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例如,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联系起来。据古典记载,孔子至少有四句表达民本思想的理论,皆是围绕人、民和公,历代帝王皆知晓的“水舟理论”等民本思想,贯穿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之中。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难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理论,是指导中国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南。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推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是人民的儿子”“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始终把人民的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与否作为我们党的工作最高准则。民本思想更是贯穿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江山论”,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在7.20郑州特大洪灾面前、在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等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时刻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风雨同舟,他甚至还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无不都是与群众心连心、共血脉的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增强了中华人民接力奋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精神,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定思想支撑。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意识的能动作用,也来自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面对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思想是需要认真研读和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我们最终走出了一条创建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独特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动力不足的重要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要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大胆尝试,敢于尝试,他强调走改革开放的新路必须要有一股气和劲,没有这一股气和劲,是不会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同志敢于试验、勇于试错的奋斗精神,让深圳从昔日到处充满鱼腥味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大都市。进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艰苦奋斗的中国精神更不能丢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但美好生活不可能唾手可得,更不会天上掉馅饼,都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干事创业精神。在21世纪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乘势而上,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用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宝贵的方法指引

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科学的实践方法,为推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方法指引。例如,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实践的作用,这既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也吸取了中华文化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践行的思想和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学说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虽然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思想中没明确提出实践的概念,但中华民族自古便有习行践履,格物致知的优良传统,自孔子的“学以致用”理论之后,各大思想家纷纷提出“经世致用”,强调要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知行统一观,肯定了我们的每一个认识,都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并且他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重视发挥实践第一的理论观点。邓小平同志从改革的尝试和实践中,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且只能是实践。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地方工作者只有将理论认识与实践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高效地领导和带领地方工作。这些都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丰富营养和方法指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方法经验。

3 结语

“第二个结合”是对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具有近200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和5000多年独特气韵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需要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宝贵资源,把握两者“结合”的契合性,在互相成就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两者“结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王增福.“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05):110.

[5]习近平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EB/OL].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23/c_1127243217.htm,2021323.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11.

[9]邓小平南巡讲话(全文)[EB/OL].共产党员网,https://news.12371.cn/2016/01/21/ARTI1453342674674143.s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在比较研究中寻找契合点——评《塑造论哲学研究——从美国哲学的视角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