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龙有关的地名

2024-01-31 05:39城南不二
北京纪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小白龙九龙山京城

城南不二

翻看一些关于北京胡同的书籍和电子地图的时候,发现那里面有很多和动物相关的名字。再往细里看,就觉着那些带有动物称号的地名,很大一部分都暗合着咱们传统的十二属相。也不知道是先人在给胡同街道起名的时候特地往属相这方面靠拢了一下,还是随便叫了个什么名字,恰好和属相巧合了起来,总之让人看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龙年了,新的一年,咱就来看看在北京的地名里面,都有哪些带着龙字儿的称号,在这些称号后面又陪伴着些什么有趣的故事。

两个大水坑,化出一条龙

在今天提起二龙路这个名号,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恐怕都是二龙路医院。以肛肠治疗名声在外的医院,在全北京可谓首屈一指。

可是,在二龙路得名的时候,医院还远没出现呢。

那还是元朝的时候,如今二龙路这片地方属于玉河的两条河汊,只不过就是一片滩涂荒地。明朝在这附近建起了刑部大堂和牢房,河水就从牢房院墙外面流过。到了清朝,因为清淤不力导致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水坑,老百姓还给这俩水坑起了个特豪气干云的名字,叫二龙坑。

二龙坑附近一直没什么住户,因为从明朝开始就挨着监狱,谁也不愿意住那附近去。还是关外来的汉子不信邪,努尔哈赤的侄子铁帽子王济尔哈朗就在这里建了王府,就是咱们今天还能看见那么一点儿的郑王府。

不过风水这东西也不好说,自从府第建立住进了郑亲王一家,这宅子的主人就没得着个好,不是被革职查办,就是罚款赐死,算是受尽了风霜洗礼。民国年间院儿里的人更是抵的抵卖的卖,好好一座王府,被折腾得什么也没剩下。到最后,还把这宅院以五万块钱的价格抵押给了西什库教堂的一个神父,后来借款到了期实在没钱还债,宅子被拍卖了出去,自此郑亲王一家子和王府算是彻底没了关系。

不过好在虽然郑亲王世系没个太好的下场,但王府还是得到了重用。先是成了中国大学的校址,建国后又做了教育部的办公场所。

二龙坑就是这么个不太被人喜欢的地方。民国时候水坑被填平了,修起了平坦的大道,坑没了,有路了,所以二龙坑也就叫了二龙路。

如今网上不少帖子说二龙路的郑亲王府是北京的一座凶宅,确实没有什么理由,因为那王府里面从来也没发生过什么特别邪门的事情,无非就是以前荒废的时候,有的人感觉阴森,路人被野狗追着咬伤之类的。所以谣言不足信也。

几座黄土岗,盘了九条龙

在广渠路和西大望路交口的地方,有一座地铁站名字很好听,叫作九龙山。

我们今天站在九龙山这个位置,满眼近乎只有高楼大厦和车流街道,根本没有山的影子。既然没有山,那九龙山这么好听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其实这地方原来是有山的,只不过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被削平了,所以到今天才不见了山。

根据《宸垣识略》和《北平旅行指南》里面说的,乾隆年间疏浚凉水河,挖出的泥土运到了城外东郊,堆起了一片高耸的土丘,人们观其地势给这些土“山”起名叫了九龙山。最初山上桃树柳树将近上万棵,山顶有座庙叫观音阁,一直到清末还都存在,每当开庙,很多城里人会来这里野营踏青,是个十分繁华的地方。

也有资料记载,是因为连年的雨水冲刷,把山上冲出来九条小瀑布,离远了看很像是九条银龙盘绕山间,所以人们叫它九龙山。

对于九龙山这个名字的由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就更有意思了。

老北京庙多,是出了名的,几乎每条胡同街道里都会有那么一两座。这些庙大多供奉着观音菩萨、关帝和老娘娘,却很少有供着玉帝的。相传因为不被重视得不到香火,玉帝有点儿不痛快,就想惩罚一下京城百姓,于是就命令幽州龙王一年之内不许给北京下雨。

一年没有雨水的北京城得干成什么样子?于是就有很多百姓自发到玉河龙王庙去求雨。掌管玉河的是幽州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小白龙,生性善良见不得百姓受苦,就偷偷给京城下了场瓢泼大雨,解了京城人民的长久旱灾。

结果就得罪了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捉拿小白龙关回东海。

百姓当然不干了,就又都到龙王庙里烧香,这下一来,香火就遮蔽了京城上空,太白金星带着小白龙竟然冲不出了北京城。没办法只好将小白龙临时关押在了京东郊外的一片野地上。

小白龙觉着委屈啊,就问太白金星自己什么时候能回玉河继续给百姓造福。太白金星回答说,什么时候金豆子开花了,什么时候就可以回去。

老百姓听说了,虽然都急着把小白龙救出来,但是实在没办法让金豆子开花,一时也只能是干着急。

第二年头一场春雨后,京城街上来了一个穿着蓑衣挎着竹篮的老太太卖金豆子,还吆喝着“卖金豆儿嘞,金豆儿要开花嘞”。人们好奇地出来看是怎么回事,但见那篮子里哪儿有什么金豆儿,全都是老玉米豆儿。

老太太看见人多了,就对大家小声说出实情,原来她是小白龙的亲娘龙王奶奶,为了救儿子,冒死来传授给大家金豆儿开花的方法。她教给百姓们,玉米豆儿是金黄色的就是金豆儿,把老玉米豆儿拿回家放进锅里使劲儿炒,时间长了就能开花,这就是金豆儿开花。人们照做了,果然玉米豆儿全都开了花。于是就都跑上了街,朝天大喊“金豆儿开花了”!

玉帝一看也是没辙,索性就把小白龙放回了京城,继续掌管玉河去了。

那个曾经关押小白龙的地方,后来冒出了好几座土山。小白龙是幽州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大伙儿就把那些土山叫成了九龙山。

一眼没看透,人头变龙头

北海北和恭王府之间,夹着一条东南向西北的斜街,叫龙头井街。最初这里和龙没什么关系,这条街的名字早年间是人头井。因为这条街里有一口深井,水面特别清澈,人们打水的时候只要一低头就能看见自己的脸,比在家里照镜子都清楚,所以就都俗称这口井叫人头井。

有一年大旱,北京城里不少的水井打不出来水了,可这人头井却依然盈满,没有任何干涸的迹象。

一个清晨,隔壁庙里的僧人来挑水,无意间低头看见井里有一个龙头正在向外吐水,被惊得赶紧跑回庙里告诉了其他人。大伙儿都来看热闹,确实都见着了龙头吐水的奇观。

消息慢慢就传了出去,而且是整个京城人尽皆知,附近百姓组团前来观看龙头吐水的奇景。官府后来派人调查,才发现哪儿是什么龙头吐水,只不过是因为角度凑巧,水面倒映出了寺庙大殿上的龙头,龙嘴又正好接在了井底出水的地方,才被人们误以为是真龍显圣龙头吐水了。

可是百姓并不信服官府的说法,他们宁愿相信就是龙王爷显灵了,来造福京城百姓给大家送水来了。而且,隔壁的那座寺庙也改成了专门供奉龙王爷的龙王庙,竟然还香火大盛。

这样一来,人头井的名字便不再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索性就把人头改成了龙头,这地方自此也就被叫作了龙头井。

当然了,有专业人士考证,龙头井这个地名是由唐朝幽州城北郊的龙道乡演变过来的,龙头和龙道确实读音比较近似,这种说法还算是科学可信。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条街的历史可就一下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了。

一棵老槐树,地名传千年

南二环里面有一个陶然亭公园,公园西门附近有一条不起眼的南北走向胡同叫龙爪槐胡同。别看如今这胡同没什么特别,甚至连路过的时候都可能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在很久以前,这里可是一个大有名气的地方。

唐朝,这里有一座寺院叫兴盛寺,寺里有一棵古槐树长势奇特,很像一条腾空而飞张牙舞爪的巨龙,人们喜欢管这棵树叫龙爪槐。后来日子长了,兴盛寺也没人叫了,都把这寺院叫作龙树院。

上千年的时间里,龙树院龙爪槐都是京城知名的游览胜地。

《燕京岁时记》里说,“龙爪槐名兴盛寺,在陶然亭西北一望之地。寺有二楼,可以远眺。”《清稗类钞》里讲,“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届日,都人士辄提壶携榼,出郊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

清人陈宝琛还曾经特意作诗吟咏过龙树寺的古槐,“城南老槐多阅人,未料世事日日新。精庐幸免兵火烬,其奈时尚憎陈因。”

据说明代忠臣杨椒山因弹劾严嵩最终被害,其灵柩便曾停放在龙树院。清朝道光年间的僧人海昌因崇拜杨椒山的忠贞气节,集资重修龙树院,并将杨椒山的牌位供奉寺中。一时招来京城众多名流瞻仰,龙树院的名声也得以再次扩散。

地因寺而得名,如果从唐朝幽州算起,至今千年有余,不起眼的龙爪槐胡同说是北京城最早用龙来命名的地方,也不见得没有道理。

柳岸闻莺变身臭水沟,幸得整治旧貌换新颜

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戏里那条祸害了老百姓多年的臭水沟是有原型的。

据资料记载,龙须沟起源于虎坊桥一带,经过天桥、金鱼池、红桥之后向南至永定门护城河,可以说是贯穿了北京城的东南大部。应该是因为河道错综复杂分汊较多,而且又是在“真龙天子”脚下,所以才起了“龙须沟”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

清朝光绪年以前,这条河其实还很干净,两岸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小桥流水行船,不少人都来这附近附庸风雅宴饮宾朋。可是到了宣统年间,画面就完全变了风格。

河道堵塞,多处变成死水,两岸垃圾遍地,最厚的地方需要铲除五米深的污秽物才能看见地面,环境过于恶劣,经常还有溺死行人的事情出现,以至于人们谈之色变。比老舍先生作品里描述的场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到建国后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将这一片污秽之地清理干净,让本来景色秀丽的龙须沟重见了天日。

龙须沟最初挖掘的时候,在京城东南汇集成了一个大型的湖泊,后来污水积聚,也是建国后治理龙须沟的时候,把这个脏水湖一并治理了一下,挖出来三个人工湖。当时由建筑学家梁思成提议,考虑到毕竟是龙须沟带出来的这些湖水,索性这几个湖就叫了龙潭湖。

赶上龙年,说说北京城带着龙字的地名,当然还有很多没提及的地方,只因为北京这座城市,暗含在地名里的故事太多,是不可能一次说清的。那咱们就不妨趁着闲暇,抬起腿到这些说了的和那些还没说的以龙命名的地方去逛逛,了解一下京城历史文化,听听那些传奇故事,多走走多看看,怎么也是好的。

猜你喜欢
小白龙九龙山京城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舞楼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门神的故事
藏石欣赏
天水九龙山禽业养殖有限公司
九龙山致密气田压后支撑剂回流机理研究
小白龙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