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组”色变:大学作业之“小组展示”

2024-02-01 06:14静鱼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组队学期问卷

静鱼

上了大学,还用写作业吗?

此时此刻,正在看《求学》杂志的你,作业写完了吗?是在宁静漆黑的深夜里,暂时逃离一摞一摞的数学试卷;还是在阳光灿烂的周日下午,给已经疲惫不堪的大脑换一换思维?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几乎全被学习占据:课上听课,课下写作业,再上课听老师讲作业,然后满脑子想着今晚又会有什么新作业……最后却发现课代表一笔一画写在黑板上的作业,又是和昨天一样的“试卷1”或者“练习2”。 正当你感叹高中作业的单一无聊时,却又被试卷上新颖的题目难倒,这时你的心里五味杂陈,却又无处倾诉,只能暗暗地给自己加油:“等我考上了大学,我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

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很抱歉,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让你喜忧参半。忧的是:进入大学后,你依然需要写作业;喜的是:大学作业也许会比你的高中作业多彩、有趣得多。

被大学作业泼了一盆冷水

进入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作业形式一无所知,只常常听学长学姐们说“写论文”,但我连论文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难道是高中所写的议论文?那就太常见了!高中三年,我写得最多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这样想来,大学作业好像也没那么难。但没想到,大一第一学期我就被大学作业泼了一盆冷水。大学的作业形式远远不是我听说的“写论文”那么简单: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社会实践……作业形式五花八门,再也不是高中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埋头苦写两个半小时完成一份语文试卷的时候了。

大一新接触的每种作业形式,都让我十分头疼。不过,要是你问我最让我头疼的作业形式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组展示!”不光是我,如果你对大学生做个采访,估计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

在我们学院的节目演出中,曾有同学排过这样的相声段子:

甲(自信地):有一天你发现你变成了老师,那些教过你的老师都成了你的学生,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课堂你说了算,都得听你的!

乙(紧张地):那我不知道该讲什么怎么办啊?

甲(轻松地):那你让他们做“小组展示”呀!

此言一出,全场爆笑,由此可见“小组展示”这种作业形式在大学生心中的棘手程度。可是,很不幸,我在大学里遇到的第一项作业,就是“小组展示”。

我那一波三折的“小组展示”作业

那时,我刚上大一,选修了一门关于社会学的课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 6—8个同学自由组成一组,自选一个社会学话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园里完成一项研究,并在最后一节课上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示。然而,这个时候的我,不懂什么是社会学,不认识幾个同学,甚至连全新的校园也只认识了个大概。因此,面对这项作业,我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组队。

因为这是一门通识课,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可以选,所以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背景十分多元——从大一新生到博士,从人文到理工,从祖国天南地北到世界五湖四海……然而,在这接近200人的大课堂中,几乎没有我认识的人——我该和谁组队呢?

正茫然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同系的朋友,他正热火朝天地和周围人聊着天!我便鼓起勇气走过去,想要加入他们,但没想到他们已经组好了队,正如火如荼地讨论着选题。碰了一鼻子灰的我只好无奈地再次看向四周,这一看,才发现班里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也在观望,然而,可能是因为害羞,大家都没有主动组队的意思。

好在为了提高效率,老师说在下周上课前还没有组好队的同学,由他随机分配。

“哦,还可以随机分配,那至少有个保底方案,不会孤零零一个人。”我暗自松了一口气,选择了听天由命。本以为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被随机安排了,没想到下课后,刚刚在课上和我一样茫然四顾的一位女生主动过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组队,他们目前已经有5个人了,还希望再找一位队友。

“好呀好呀!感谢收留!”面对这样的邀请,我喜出望外。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位女生是一位国际生,她的队友也来自不同的地方,如此一来,我们组就成了一个既有中国大陆学生,也有港澳台学生,还有国际友人的“多元小组”。

了解情况后的我暗暗吃惊:这得多考验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啊!这接下来的研究,得多坎坷啊!

组好队后,第二个困难就来了:选话题。

因为我们组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以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一样,于是工科的同学想调查理工科学生和其他学科学生的熬夜学习情况,文科的同学想调查大家到图书馆借书的情况,而有同学对生活更感兴趣,想调查学生觉得学校的哪个食堂最好吃……大家在微信群里争论了两天都没有结果。

“咱们的话题不能只有咱们感兴趣,还得有实际意义,最好能对咱们的学校和学生做出点什么贡献。”有人建议。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学术价值。”有人补充。

“咱们的学术经验都太浅了,不如去咨询咨询老师?”我说道。

“可以!我们把我们的想法整理好后发到群里,你作为代表去找老师!”看到大家的回复,我惊掉了下巴。

经过和老师的多番讨论及组内成员的多次交流,两个星期后,我们终于磕磕绊绊地选定了研究话题——探究学校里国际生的融入情况。这是基于我们组多元的文化组成而形成的不偏不倚、大家都感兴趣且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话题。

然而此时,为期十六周的大一上学期已经过去了八分之一。我已经可以预料到,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研究还没开始呢!

经过学习和训练,我们决定采取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两种方式进行研究。设计好问卷之后,我们需要将问卷发给目标群体,这可难坏了我们,因为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国际生,这就意味着我们组里只有国际生才能接触到大范围的目标群体,其他成员只能在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上尽量多做一些。

“问卷通过微信群发出去了,但收到的回复太少了,而且根本没有人愿意接受线下访谈。”国际生A无奈地说。

“唉,换我,我也不愿意费这个时间进行志愿劳动啊。”

“我们是不是需要设计一些奖励措施?我们在课上学过相关的伦理法规,有些调查是會给访谈对象奖励的。”

“看来我们需要破费了。”国际生B笑道。

最终,在符合社会学规范的范围内,我们给予了填问卷的同学一些红包奖励。果然,问卷回收情况大大改善,也有国际生愿意接受线下访谈了。

6个访谈对象,我们组6个人正好一人负责一个。在访谈的过程中,有人因学业问题几次更改访谈时间;有人被访谈对象无情地放鸽子;有人访谈后得到的信息寥寥无几;有人不小心把访谈资料弄丢了,只能和对方再约一次时间重新访谈,请人喝了咖啡还一个劲儿地赔不是……

状况百出的一个月之后,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工作,进入后期的分析汇报阶段。

新的困难又来了——团队工作不同于个人工作,协调大家的时间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

后期的分析汇报阶段需要我们这一组成员定期见面讨论分析,但因为大家的空闲时间很不相同,所以凑齐很难。而那时网络线上远程的方式还没有成为主流,大家还是习惯约到研讨间或者自习室,见面一起交流。

因此,在我们小组的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对话:

“你还说你的访谈对象放你鸽子,你这不也放我们鸽子?”

“你们到了吗?研讨间需要至少3张学生卡才能进入,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等,北京冬天的风,你们都懂!”

“完了完了,我忘了带电脑……”

“A你怎么还不来?微信电话也不接!”

好在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磨合,大家已经能合作得很好了,大部分的抱怨也都只是调侃而已。晚来的同学会给大家带些小零食;天气不好的时候,大家也会取消讨论;当有人因时间冲突不能来时,其他人也会代为转达相关任务的进展……寒冷的冬季,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成了相互扶持的队友。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一路跌跌撞撞,我们终于完成了研究,到了最后的汇报展示阶段。按照既定的流程,我们先是自己彩排,然后到老师那里预演,多番修改PPT和讲稿后,我们终于顺利地在第十五周的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了我们这一学期努力的成果。最终,我们的这项作业拿到了相当出彩的成绩,得到了授课老师和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

有趣的是,为了保证公平,防止在“小组展示”中出现有人“搭便车”的情况,老师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匿名评分”的环节:组内每个成员都匿名写出一个自己认为在此过程中贡献最多的同学的名字,该同学将会得到额外的加分。

其实,此时此刻,分数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完成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分歧、有争执,甚至有冲突、有抱怨,但更多的是相互扶持和相互鼓励。

不同于高中时单枪匹马的个人战斗,在大学里,我们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如何协调不同的分工、如何包容他人的失误、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这就是“小组展示”这种大学作业形式教给我的,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猜你喜欢
组队学期问卷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狐狸华华组队记
“ 2018’中国机器人焊接技能大赛”组队报名通知
塞拉利昂:禁止“公路跑”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作家与演员组队比拼唐诗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