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学生碰上中国老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02-01 06:14林珈彤
求学·理科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式英国班级

林珈彤

在许多考试项目上,英国学生长期落后于中国学生,这到底是为什么?怀着这样的疑问,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决定进行一场教育实验。BBC请来了5位有中学教学经验的中国老师,这些老师要在英格兰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接管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九年级班级。这个由中国老师接管的班级,将完全采取传统中式教育,与之对照的就是采取英式教育的班级,4个礼拜后,会以此一场考试来验证哪种教育模式更胜一筹。5位中国老师和50名英国学生的故事就此展开。

这些中国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着装、检查仪容仪表,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然而单调的校服款式,却引来了学生的吐槽。

紧接着,这几位老师让学生排队做早操,因为其认为做早操可以活络筋骨、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然而英国学生对此却一头雾水,刚开始一些学生在做操时嘻嘻哈哈,表现得十分散漫。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带着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做眼保健操、进行班级管理等。

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之间的摩擦,最初表现在“纪律”问题上。在中国,老师处于权威地位,大多数学生面对老师都怀有敬畏之心,被老师惩罚对讲究集体主义和个人荣辱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件有些羞耻的事情,然而在英国并不是这样。

科学课堂上,英国学生Sophie因为违反课堂纪律,被教授科学科目的杨老师要求坐到讲台旁边,Sophie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好笑。面对在课堂上不停讲话、违反纪律的同学,老师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当他们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时,这些英国学生有时还会互相打掩护。

除了严格的纪律管控,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也让很多英国学生吃不消。

由于英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学生即便学习成绩不好,长大后也能获得较好的保障,因此对于英国学生来说,上学更多的是在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原先在学习上几乎完全靠自觉,老师并不会大量灌输知识或对学生施加压力。

而在传统中式教育下,他们每天早上7点上早自习,中午11点半吃饭,傍晚吃完饭后,还要再上2个小时的晚自习。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很多英国学生怨声载道,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

同时,英国学生对中国学校的班级人数感到震惊。在中国,初中一个班有50个人很正常;而在博航特中学,班级人数通常会控制在30人以内,因为班级人数少,老师就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比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将其分成几个小组,再推进不同的教学内容。

课堂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中国老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教学的效率,采取更加简单快捷的办法授课——将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记好笔记,不懂的地方课后再慢慢消化。然而,这样的方法让英国学生有些水土不服,他们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呼呼大睡。教授数学科目的邹老师讲到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英国学生更是直呼听不懂,这让邹老师感受到了困难。当然,传统中式教育得到了班级里部分“学霸”的肯定,他们说这几位老师的教学确实让他们的学业水平获得了提升。

但是,一些“學霸”在体育课上还是被浇了一盆冷水。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便将体育考试纳入了中考。负责体育科目的王老师为英国学生带来了传统中式体育课堂——进行跑步测试,并记录成绩。Joe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很棒,但却不擅长体育活动,这让他非常沮丧,产生了非常强的挫败感。

面对传统中式教育,英国学生叫苦连天,明显表现出抵抗情绪,出现了包括开小差、课上交头接耳、逃课等行为。对此,中国老师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之余带领学生包饺子、学习中国剪纸和扇子舞,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适当放慢教学速度,了解学生的状况并进行鼓励和肯定。在意识到中国老师的转变后,一些原本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慢慢做出了改变。

一个月的时间快要到了,两套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全力以赴,都希望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中国老师不断鼓励着学生,一些学生甚至开始主动学习,课下也为考试准备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转眼间,考试成绩出来了,在每天的高强度学习之下,很多接受传统中式教育的学生都考出了比以往要好的成绩。

在全校总结大会上,博航特中学的校长Neil宣布了此次教学实验的最终结果:经过4周的学习,采取传统中式教育的班级语文、数学、科学这几个科目各自的平均分都比博航特中学其他九年级班级的高。面对这样的结果,中国老师十分欣慰,而校长Neil也表达了对几位中国老师的肯定和感谢。

这一切都被记录在BBC的镜头下,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将这段故事呈现给大众。这部名字被译为《中国老师来了》的纪录片上映于2015年,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大众的讨论。

“要拿多少分才能及格?”“现在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你要做的就是找出正确答案。”“但我认为及格才是关键。”诸如这样的对话,以及某位学生在考试前夕因为喜欢的乐手离开其所在的乐队而崩溃大哭,杨老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的场景都直观反映了片中的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观点的碰撞。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片子的最后中国老师和英国老师都表明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利弊以及双方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

这一场教育实验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去比较究竟哪种教育模式更加优秀,而是希望大众都能跳脱出原本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究竟存在哪些弊端,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学习其他国家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无论是哪种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明显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有,或许学习这件事确实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它还是一种责任。正如片中教授中文的赵老师提到的:“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觉得上学免费而不珍视教育机会,但国家给初中生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其实并不完全是免费的,这些“学费”可能是从其父母交的税里来的,甚至是其他家长交的税里来的。”在还懵懂的时候做好当下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也是在为自己人生的多种可能扛起责任。

最后,在这个全员“内卷”的时代,我想跟每一位中学生说:“人生之所以多彩,是因为人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走得很成功,我要恭喜你,也希望你在此之外能把握生活的精彩;如果你在这条道路上没有走在那么前面,我也想请你放宽心,因为你还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猜你喜欢
中式英国班级
班级“四小怪”
英国的环保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英国圣诞节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