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指导下 《老人与海》译本对比研究

2024-02-02 13:11王蕾
今古文创 2024年3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语用学老人与海

王蕾

【摘要】近年来,诸多学者和译者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将从语用学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语用学中的多个理论研究方向,系统研究《老人与海》不同译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以张爱玲、吴劳两位著名译者的译作为例,结合多个具体实例,对比分析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及遵循的不同的语用学理论原则和准则,以达到最终不同的翻译效果。最后,根据例证分析,总结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期对以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用学;《老人与海》;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30

一、语用学理论概要

语用学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与许多研究领域相结合,其中,翻译领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能更好地服务翻译实践,下面将简要介绍语用学理论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部分,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由英国哲学家保罗·格赖斯提出,具体体现在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与关系准则四个方面,描述的是在社交场合中,说话一方与听话一方进行共同的合作,传递真实、明确、充分的信息,以期相互理解,达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但在实际交往中,交际双方不一定遵循合作原则,当交际的某方违反此原则中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准则后,可能产生会话含义,它的产生与具体语境有关,也与违反准则有关。

(二)关联理论

格特将前人研究的“关联理论”融入了翻译领域,进而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并阐述于其学术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里。关联翻译理论的倾向性与原有理论有所不同,它强调说话的一方与听话的一方之间应产生一种新的模式,即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在翻译时,译者一方面为说话一方,另一方面为听话一方。关联性主要受到具体语境效果以及处理努力程度影响:于相同情况下,传递的语境效果与关联性呈正相关,译文读者处理努力程度则与之呈负相关。

(三)预设

人们通常把预设分为两类: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学者专家首先研究的是语义预设,后来,斯塔纳克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个理论定义,认为预设以隐含的方式嵌于语句之中,是说话者言语表达的前提条件,并强调了预设对语境、说话者和背景知识的依赖性。

语用预设为两方对话时预先知道的信息,不需要于对话里直接表达,但直接参与话语理解,包含主观性、单向性和共知性等特点。然而,预设是说话者所预设,若未经核实,此预设则为主观预设。主观信息可能会和客观事实产生些许偏差,影响信息交流。

(四)礼貌原则

禮貌原则是交际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准则,是为了避免不和谐因素的产生,防止在言语方面冒犯他人,偏离交际意图。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对于这一原则总结了得体准则、一致准则、慷慨准则等六个准则,人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选择合适的话语,照顾彼此情绪,以保持友好的社交关系,营造舒适和谐的社交氛围。

二、《老人与海》的语用翻译分析

本文摘录了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著名作品《老人与海》和张爱玲、吴劳对应翻译作品的语料,运用语用学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以实现语用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其中,张爱玲译本来源于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时间为1955年,她在序里写到这部原著不愧为“伟大的作品”,是她所阅读的所有国外书籍中最喜欢的一本,她说,这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可见张爱玲对这本著作的喜爱之深、评价之高。而吴劳是《老人与海》译介史上拥有译本版本最多、版本时间跨度最大的译者,其首版出版时间为1987年,这部代表译作,为他赢得了众多崇高赞誉,使得吴劳留名于这部伟大中篇小说的译史中。下面将用具体实例,从语用学角度,对两本译作进行对比分析。

例1:

原文:“Can I offer you a beer on the Terrace and then we'll take the stuff home.”

“Why not? Between fisherman.”(Hemingway,1989)

张译:“我请你到露台酒店吃杯啤酒,行不行,然后我们把东西拿回去。”

“有什么不行呢?大家都是渔夫。” (张爱玲,2015)

吴译:“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去喝杯啤酒,然后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

“那敢情好,都是打鱼人嘛。” (吴劳,2004)

分析:此会话场景的双方是主人翁圣地亚哥以及跟着他一起捕鱼的男孩。语境为由于老人很多天没有打到鱼,小男孩的父母不允许小男孩再跟着老人打鱼,小男孩有些愧疚,所以产生如上对话。男孩满怀愧疚地想请老人喝一杯,老人回答“Why not”。首先,张爱玲译本对“Why not”进行了直译,翻译为“有什么不行呢”,而吴劳将其意译为“那敢情好”,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张爱玲版本明显有些生硬别扭,这也与其生活时代有关,违反了合作原则,具体原则是方式准则,因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隐含意义为老人并不想责怪小男孩,反而想安慰男孩自己并不在意,而从张爱玲译本来看,并没有传达出这层含义。而吴劳译本更偏向于口语化表达,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尽可能地减少了原文与读者之间的隔阂,将原作者欲明确表达的含义传达给受众读者,使其努力程度大大减小,增强了关联性,以达到“最佳关联”。另外,原文中的“stuff”一词,吴劳对其进行了增译,将stuff原本的含义“东西”增译为了“打鱼的家什”,也是归化策略运用的体现,虽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但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加体会到小男孩费尽心力想讨老人开心的心理活动,达到更好阅读效果。

例2:

原文:“How old was I when you first took me in a boat?”

“Five and you nearly were killed when I brought the fish in too green and he nearly tore the boat to pieces.” (Hemingway,1989)

张译:“你第一次带我到船上去的时候,我几岁?”

“五岁,你差一点送了命,那天还没到时候,我就把鱼拖上来,他差点把船弄碎。” (张爱玲,2015)

吴译:“你头一回带我上船,我有多大?”

“五岁,那天我把一条鲜龙活跳的鱼拖上船去,它差一点把船撞得粉碎,你也差一点送了命。” (吴劳,2004)

分析:这个会话场景是小男孩问老人第一次跟随老人打鱼是几岁。首先,从原文表达来看,原文中老人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即老人对小男孩的关爱。原文中,小男孩只是询问几岁,老人只需回答具体年龄即可,但老人随后又回答了第一次打鱼时的场景,超出了所需的信息内容。两个译本保持了这种违反,准确传达出了老人对过往与小男孩点点滴滴的相处都记忆犹深的信息,侧面反映了老人重感情的人物形象。其次,原文中“in too green”的意思原本是“活蹦乱跳”,张爱玲将其意译为了“那天还没到时候”,事实上,打鱼时鱼的活蹦乱跳确实侧面反映了收网的时机不对,而原文作者正是想把这层含义传递给读者,即:小男孩第一次出海捕鱼差点丧命是因为老人收网时机不对,老人对自己的失误一直耿耿于怀、心怀内疚,这在关联理论看来,张爱玲很好地将作者原本想表达的含义“显化”,包括关联词“还没……就……”的使用,为目的語读者的深入理解降低了困难程度,增大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原文的关联性,而吴劳版本对“in too green”进行了直译,没有进一步传达其深层含义。另外,原文中,“你差点丧命”和“鱼差点把船弄碎”事实上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吴劳在此调整了句子语序,将“差点丧命”放到了最后,一个“也”字让读者更容易将这两部分的关系理解为是“并列”关系,因此吴劳对原文的处理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让译文产生了一定不明晰的效果。

例3:

原文:“What do you have to eat?”

“A pot of yellow rice with fish. Do you want some?”

“No. I will eat at home.” (Hemingway,1989)

张译:“你有什么吃的吗?”

“一锅黄米饭,就着鱼吃。你可要吃一点?”

“不。我回家去吃。” (张爱玲,2015)

吴译:“有什么吃的东西?”

“有锅鱼煮黄米饭。你想吃点吗?”

“不。我回家去吃。” (吴劳,2004)

分析:这个会话场景非常有趣。第一句和第三句来自小男孩,第二句来自老人。小男孩问老人有吃的吗,老人回答有黄米饭和鱼,反问男孩要不要一起吃,小男孩礼貌性地拒绝了。然而,小男孩心知肚明,老人因为几十天没有捕到大鱼,生活拮据,根本没什么可吃,更别提黄米饭和鱼了,而老人的回答也很巧妙,老人知道小男孩只是礼貌性地询问自己,所以反问要不要一起吃,老人也心知肚明,小男孩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吃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也礼貌性地邀请了一下。首先,两人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两人并没有根据事实说话,而是用善意的谎言掩盖了生活拮据的尴尬场面;其次,两人遵循了礼貌原则,具体是一致准则以及得体准则,老人明白小男孩是善意询问,所以并没有暴跳如雷般反击男孩,反而以一种乐观、幽默的方式将对话进行下去;另外,从预设角度看,男孩预先知道老人没有饭可吃,老人也预先知道男孩清楚自己没有饭吃,但两人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对话是在双方“共知性”的前提和背景下进行的。从译者角度来看,两位译者都尊重原文,很好地将原文传达出的隐含意义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能够让目的语读者深刻理解到二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幽默所在,张、吴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很好地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很好地遵循了对话情景的礼貌原则,并将原文作者明示的信息推理出来,增强了读者与原文直接的关联性。两个译本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对黄米饭和鱼的翻译,一个是“黄米饭就着鱼”,一个是“鱼煮黄米饭”,很显然,是两人对连接词“with”理解的不同,即“a pot of yellow rice(with fish)”和“a pot of(yellow rice with fish)”,笔者认为两种翻译方法都对,只是原文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让读者和译者产生了歧义理解,这在翻译实践中也经常遇到,灵活处理即可。

三、语用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一)合作原则

在目前的翻译研究中,合作原则多用于指导小说文本翻译、口译与情景喜剧。在翻译领域中,数量准则要求译文无增译、漏译现象;质量准则要求译文尊重原文的信息,即口吻、题材、词汇等;方式准则要求译文清晰易懂,避免模棱两可,在尊重两种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力求表达准确无歧义;关系准则要求译文切题、中肯,以保证译文质量。

(二)关联理论

张爱玲和吴劳的译本均未违反关联理论原则,他们通过降低译文读者的努力程度,以实现应有语境之最佳效果。译者面对不同语境会有相应的不同解释,但为了寻求源语言与目的语的最佳关联,其应将源语言加以合理的润色与打磨,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准确传达出来。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最大贡献之处,在于译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各种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为读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使读者与译文之间达成“最佳关联”。

(三)预设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源语意图准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这也是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首要参考标准。可以将翻译过程理解为译者和广大读者的一次对话,对话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消除语言壁垒,使话语信息从译者畅通无阻地到达读者。结合前文分析,如何利用预设的特性,使翻译作品达到目的,是译者最应考虑的内容。在翻译实践中,准确理解预设信息,在不造成读者误解的情况下,合理传达原文预设,达到一定文学效果,最大程度拉进读者和原作距离。

(四)礼貌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礼貌原则应用广泛,比如,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即说话双方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观点的相异之处,从而达到双方的统一性。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充分了解交际双方的优势与弱势,以利于听话一方为原则进行翻译,所传达的内容需为平衡双方利损后的适应性选择,使目的语受众最大程度感知原作的感情色彩与原文作者的感情铺垫。

四、总结

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切入点,对《老人与海》张爱玲和吴劳的译作予以详细的对比,进而对细节处理进行深刻剖析,结合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预设、礼貌原则四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两个译本的相似之处与相异之处,剖析两位译者翻译的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并指明他们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最终分别归纳总结出四个方面对今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为以后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张爱玲和吴劳两位译者译文语言风格和内容的不同,不仅由于两位译者个人对原作理解的不同以及所具备的翻译写作素养的不同,还由于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译作的分析研究不能脱离譯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Hemingway E.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

[2]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3]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刘宇.违反礼貌原则视域下的言语幽默分析——以美剧《少年谢尔顿》第四、五季为例[J].英语广场,2023, (11):47-50.

[5]万文秀.语用预设视角下的《阿Q正传》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分析[J].新纪实,2021,(15):87-89.

[6]吴晓金.关联理论下《老人与海》两个译本风格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7.

[7]易蔚.语用学与翻译多维透视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语用学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