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的运用 *

2024-02-19 02:35李伟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儿科学线下教学法

唐 盼 李伟伟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中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医学教育孕育而生,医学教育信息化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指标。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必将成为今后各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混合式教学法在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

2020 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将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推上教育台面,导致了全国各大院校,包括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巨大改变。原来传统的线下面授课——“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变成了由互联网、手机终端服务,云计算等信息化为辅助手段的混合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紧随社会时代进步,医学临床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混合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建设的可能性,将混合式教学法运用到课程中,这对我们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中医儿科学课程特点

中医儿科学课程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医学学科;是中医临床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是中医执业医师必考科目之一,也是介于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课程[1]。因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其课程的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

有学者[2]认为,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是中医儿科学课程的主要特点,也是与成人内科的区别重点,更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抓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皆不足的生理特点及“易病”的病理特点,是贯穿儿科临床疾病教学的重中之重。又因儿科自古有“哑科”之称,在教学当中,对小儿的辨证应当结合临床,以案例为主进行讲授[3],突出儿科望诊为主的特点,辨寒热虚实,四诊合参,在案例中将中医儿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儿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将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方案介绍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儿科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掌握中医儿科学中的常见病诊治方法[4]。

2 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背景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为时代背景的混合式教学法及以信息化设备作为媒介的多种类混合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何将大数据分析融入医学教育成为了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5]。建立在微信平台交流基础上的,与问题式学习(PBL)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在时间、空间有限的条件下,能更大程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式之一[6]。

因为“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是国内教育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们习惯于以直接接受教师授课为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7]。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填鸭式”被动学习而言,混合式教学方法更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面对高校教室里的“后排课堂”“手机课堂”“睡觉课堂”现象,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加入,使传统教学的有益之处得到延伸与补充[8]。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理念[9]。这是一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将线下翻转课堂、小组讨论、PBL 教学等方式与线上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结合进行教学。因其具有可不限时、不限地、不限空间地进行教与学的特点[10],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成为当下教学方法改革的宠儿。

3 混合式教学在儿科课程的运用

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学生被迫延期开学,迫使各大高校加快网络课程的建设[11],教学方法也以线上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刘浩[12]采用前期制定教学方案,通过微信群提前下发学习内容等相关材料(线上),带着案例在课堂当中实施(线下)的形式开展教学法改革,以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估量表和自我评价认可度量表评价其教学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度、人际关系交流等方面,均较常规教学法有所改善。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很多高校、教师对于线上和线下课程的衔接,还处于迷茫当中。有学者[13]采用PBL、翻转课堂、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中医学本科教改班的学生,进行小儿肺部疾病的理论6 学时、实训2 学时教学;得出实施混合教学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期末总成绩均有提高的结论。而王美燕等[14]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实践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得出,有97.4%的学生喜欢此混合式教学方法。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目的均是要增加课堂活跃性、学生学习能动性,故让课堂丰富有趣变得至关重要。何敏等[15]将雨课堂带到课堂中,通过将线上点名、弹幕互动、课外知识扩充材料、课件等运用到儿科学课堂当中,与传统课堂相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课程评价更加合理、立体、多元化。

有学者[16]采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进行中医儿科学教学实践,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为教师授课,一半为学生交互式讨论学习。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使在线开放课程与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相互弥补、内容上融合促进,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渗透,融为一体。但该强调的是,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学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引导性,备课要有深度、广度,且必须具备学科交叉、医学人文等全面的知识。

4 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课程的运用

本研究立足于校重点课题基础之上,通过线上视频制作、线上师生互动、线下PBL、翻转课堂等形式,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连接,让学生学会在线上获得知识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线下课堂;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让线上课程在线下课堂中得到补充;使学生在线上所学知识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丰富和充实。

4.1 线上课程

4.1.1 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理念

4.1.1.1 明确微课教学主题生动有趣的教学主题,既可以引人注目,又可以增加学生兴趣、吸引眼球,所以教学主题是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的首要内容。一个好的教学主题,既可以把整个教学的思路直接表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4.1.1.2 紧抓微课教学目标微课教学目标是围绕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其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紧扣章节教学重、难点,明确微课视频的教学目标定位。其设计要突出微课的特点,凸显其与其他同类型微课的区别和优势。

4.1.1.3 突出微课教学内容微课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中心,也是微课录制脚本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详尽描述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将录制的脚本方式体现出来,配合教学课件进行设计。内容要涵盖教师讲授的内容、课件展示的内容、教师录制视频动作的指示、视频字幕的添加等重要环节,让讲授的教师、视频制作人员与录制人员都能够更清楚地实施。

4.1.1.4 强化微课教学作用在混合式教学中,微课视频主要是在线上运行,其运行模式与作用都需要明确。特别是对于需要参赛的微课视频,我们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本微课视频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这样,可以在后期教学反馈及成效上进行比较,对于后期的成果有一个预期。

4.1.2 微课视频线上运行模式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将视频搭建在校园网络课程中心、智慧树、中国MOOC等网络平台上,作为中医儿科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网上课堂运作。将录制好的视频放到相应的课程章节条目下,以疾病名称命名,或以生动有趣的提问式内容命名。

对于线上微课的运行,将其课程简介、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助教等信息放于课程当中,这样更能让选课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总体情况。将课程主讲教师、助教、学生等信息导入课堂当中,学生通过课堂码进入课堂,可在自己的线上课堂中根据课程章节找到相应标题,选取微课视频进行观看学习。

为了更好地使微课视频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在开放视频播放的同时,同步开放提问、线上互动、学习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完视频后,可以及时提出不懂或需要教师解答的问题,授课教师可在空余时间在线上进行回答,形成一个远程无限性的多维度空间网络课堂。

4.1.3 微课视频运用效果启用微课视频线上教学以后,观看学生达到100%,观看条目完整度为88%,完成度平均在60%以上。从线上学情数据调查看,大多数学生更愿意观看时间在5~6 min 的视频,说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8 min,这对之后的线下教学,特别是小组分组讨论学习方式有指导作用。

从视频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后并没有提出相关问题或留言,但能完成线上布置作业,完成度达到100%,作业质量可,分值为80~90分,效果较好。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后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视频的掌握程度较高,但不排除学生对视频的学习无目的性,是盲目完成任务而已,需要在此关注数据情况,更好地完成微课视频运作目标。

4.2 线下课程

4.2.1 线下课堂实施理念线下课堂采用BOPPPS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以案例、动画、趣味视频等作为切入点,围绕教学重难点,将线上任务与线下课堂有效关联。通过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教学,以线上学生学习的反馈、疑难点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学+查阅+发布+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对于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将线上开展的内容构建进去,包括线上微课视频的学习、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等,授课主讲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前期的预测。课堂中的设计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将学生分为4~5组,每组8~10人,设立小组组长,由组长进行分工,要求每个学生均要参与工作任务,包括汇报课件的制作、资料查阅、文字汇总、课上汇报等方面。全员参与是线下课堂实施的中心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但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和指引作用。利用课堂10~15 min 时间,授课教师要对本次翻转课堂的完成做出总结、评价,给予学生反馈。

4.2.2 线下课堂在课程中的运用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授课除教师主讲以外,也有适当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但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不强烈,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导致教师教得没自信、学生学得没兴趣,进而回到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模式。

然而,通过混合式教学线下课堂的设计实施,融入线上自学的构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对线下翻转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增加,效果显著。从课后小结、测试、评价等环节中可知,学生的完成度、准确率、参与性、质效性等多个方面都有提升。

4.3 课程混合式教学成效为评价混合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课程运用的效果,采用期末成绩考核(60%)+平时成绩考核(40%)的结构进行评估。与其他班级学生期末成绩比较,混合教学班学生期末试卷成绩平均分高出3~5 分。而平时成绩由原来的考勤(5%)、课堂作业(10%)、病例分析(15%)、见习成绩(10%)等形式,改为线上学习时间(5%)、线上测试结果(5%)、师生互动讨论(10%)、课下翻转课堂参与完成情况(15%)、课堂测试成绩(5%)5 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虽然平时成绩结构的改变导致可比性不高,但从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来看,学生更倾向于后者。应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上都有所提高;同时,成绩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5 总结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中医药及其他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清楚地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当中,这是我们研究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探索混合式教学法在临床专业课中效果的终极目标。

本研究显示,通过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在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更容易找到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做好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前期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后期线下授课的侧重点、方法和角度,这是比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一味讲授书本内容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书本的理解只限于教师讲授的内容,书本以外知识的匮乏情况越来越严重。本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改变学习方法和提高搜索课外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无论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学习效果的提升,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混合式教学法带来的好处,使混合式教学法深受学生喜欢,这让学生主动改变学习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课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临床专业课课程建设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儿科学线下教学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