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政策:交叉组合·逻辑起点·反思超越

2024-02-24 13:32肖立志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政策国家发展

肖立志

当前,乡村教育已不仅仅是国家提高整体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乡村“空心化”严重、教师调走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笔者梳理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审视其内在不足,创新其超越路径,以期为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落实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提供合理依据。

一、乡村教师政策的交叉组合

(一)以严格标准规范乡村教师发展

在乡村教师政策中,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对规范乡村教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乡村教师发展规范欠缺问题,国务院屡次强调,要依据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在试点执行、逐步推广、全面施行教师资格制度后,乡村教师发展逐渐合规。各地政府也纷纷完善乡村教师选拔标准,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2015年,国家规定有关人员需进行全国统考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这一举动不仅增加了教师资格证获得难度,还打破了教师终身制,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此外,教育部等六部门2020年发布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对乡村教师编制如何使用予以明确规定。在严格标准下,乡村教师发展进一步规范。

(二)以专项计划扶持乡村教师发展

由于教师资格取得难度逐年增加,乡村学校存在的“缺人”矛盾凸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补偿政策以扩充乡村教师队伍。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国家强调地方政府及有关院校要依据当地教育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国家自2004年便着手推进“硕师计划”“特岗计划”等一系列人力补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短缺问题。近年来,国家更是大力推动“援教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在于营造了一种关注乡村教师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以倾斜政策助力乡村教师发展

教师资格制度为乡村教师发展提供了现代标准,各类专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我国各类教育资源逐渐向乡村教师倾斜,真正增强了乡村教师身份的吸引力。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职称评聘要向乡村教师倾斜;对于长期在偏远艰苦地区从教的老师,在职称评审时要适当放宽学历与综合能力要求。除此之外,在住房保障、工资收入等方面,国家均在相关政策上向鄉村教师倾斜。至于福利待遇,国家开创性地提出差别化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水平。随着乡村教师津贴、住房、表彰倾斜政策的不断完善,乡村教师发展迈入精准、全面发展时期。

二、乡村教师政策的逻辑起点

(一)价值逻辑:追求基本福利

不同于以往追求功利与效率的价值取向,乡村教师政策直面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其生存处境与发展均衡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体现出追求教师基本福利的价值逻辑。在人才流动方面,国家基于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教师政策,对于乡村教师的自由流动并未做出硬性要求。乡村学校可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建立教师聘用、奖励制度。这充分体现了对乡村教师自由、权利的尊重。在基本保障方面,满足乡村教师从教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这一点出发,国家对于拖欠乡村教师工资这一情况,规定乡村财政部门及受援地区应对支教人员给予经济补助,差旅、住宿、基本工资等都应涵盖在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基本待遇方面,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经费管理机制等的一系列改革完善,终结了乡村教育经费无保障、稳定性差的尴尬局面,切实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基本待遇。

(二)科学逻辑:发展战略耦合

乡村教师政策之所以内涵如此丰富,是因为其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将尊师重教与国家兴亡放到了同等高度,号召全社会尊重乡村教师。这意味着科教兴国战略与乡村教师长效发展处于同一进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教育事业因能为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而被置于重要战略地位。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出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等乡村教师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及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速度。因此,国家就乡村学校建设印发有关指导文件,其中就提到了“强化师资建设”与“提高办学水平”两项规定。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三者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同一性。综上所述,乡村教师政策的提出与国家发展战略具有一定联系,二者具有发展战略耦合的科学逻辑。

(三)平等逻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从最开始的“农村集体教育”到后来的“分级管理办学”,再到目前以县为主要单位的乡村教育,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历经多个困难时期。从整体来看,乡村教师管理体制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一直朝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进行。

首先是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现象长期存在,导致乡村教师大范围流失。对此,国家实行“县级统筹”对教师工资进行管理,乡村教师的基本工资得以按时足额发放,其工资拖欠问题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也得到改善。

其次是乡村教师待遇问题。由于乡村教育环境艰苦,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乡村教师作为深入乡村社会的使者,肩负着改变乡村少年命运、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为提高乡村教师留存率,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国家针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最后是乡村教师保障问题。“县级统筹”管理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教师基本工资的按时发放,但由于县域之间经济实力存在差距、危房改造等项目占用政府经费等,乡村教师之间存在工资差距。基于此,国家提出要加强经费保障,健全经济投入制度,建立“政府+民间资本”的多渠道经费筹集体制。

三、乡村教师政策的反思超越

(一)深度反思

1.主动性政策缺乏,导致乡村教师缺少内在驱动力

一方面,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欠缺。长期以来,乡村教师与管理者存在知识、权力不对称问题,导致不少乡村教师养成被动、观望、等待的工作习惯,束缚了自身内在潜力释放。在现代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下,一些乡村教师受到来自社会、管理者的种种指令制约,自我需求得不到表达与满足,长期处于一种无奈、苦闷的心理状态,难以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反思与变革。在缺乏科学身份认同的情况下,乡村教师难以用正确的职业观去面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成效。

另一方面,一些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不切实际。多年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多注重外力驱动,如为了提高乡村教师的留用率,经常采取强力管控措施,鲜少考虑乡村教师个人意愿。个别专家在制定乡村教师有关政策时,缺乏与乡村教师平等的交流沟通,导致最终制定的政策难以切实满足乡村教师需求;或是政策推行落地难度大,乡村教师难以享受政策福利。除此以外,一些乡村教师缺乏发声表达的渠道,难以将自身诉求及时、有效地向上级反映,底层舆论长期处于“失声”状态。经此制定出的乡村教师政策缺乏底层声音,乡村教师也难以从中获得真切福利。

2.針对性政策缺乏,导致城乡教师难以均衡发展

当前在“效率优先”原则下,乡村教师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不少地区夸大事实、捏造数据,套取国家政策福利。对于乡村教师发展长期存在的冲突矛盾,再多的“套取”行为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西部地区一直是中央重点支持地区,但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覆盖范围过大,涉及乡村学校数量过多,中央无法准确把握每一个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个别县级教育部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政策福利的情况时有发生。乡村义务教育经费发放存在一定困难,导致国家无法从宏观层面调控城乡教育资源与经费。而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与城市差距大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城乡教师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乡村教师因处于弱势地位而被给予一定补偿优惠政策。在面对赤裸裸的利益时,部分乡村学校会着重凸显自身在历史、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方面的落后表现,以此来向国家索要有关政策福利。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国家资源分配的准确性,进而加剧城乡教师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实效性政策缺乏,导致乡村教师难以长效发展

在执行落实乡村教师政策时,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到乡村教师发展的复杂程度,无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乡村教师发展所遇难题。一方面,在政策制定时,部分参与人员过度偏向上级要求,致使最终制定出的政策与实际情况脱节。至于政策的形式与内容,则存在较为严重的“拿来主义”现象,政策形式死板、内容空洞,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加之一些政策实施者缺少主见,具体执行时只一味盲从,使得初心向好的政策可能“弄巧成拙”,难以落实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另一方面,在乡村教育支援过程中,个别农村基层单位缺乏相应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部分乡村地区存在部门职能不清、协调不力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政策执行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监督,乡村教师发展难以取得长效进步。

(二)超越路径

1.尊重教师主体性需求,建立内外驱动机制

乡村教师发展不仅要有外力驱动,还要有内力驱动,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唤醒乡村教师内在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因此,国家在制定乡村教师政策时必须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需求,从而强化乡村教师对教育的追求与信念。

第一,尊重教师留存乡村意愿。鉴于以往一些基层部门常采用强制性手段留住乡村教师,严重损害了教师尊严,乡村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充分尊重教师意愿,让教师拥有来去的自由。第二,尊重教师生活工作需要。乡村教师常常会面临生活环境艰苦、物质资源匮乏、娱乐活动缺少等难题,教育管理者需认真倾听乡村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现实需求。只有充分尊重与满足乡村教师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需求,才会大大增强其满足感与幸福感。

2.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缩小城乡教师发展差距

第一,实行“差异补偿”机制。对于在偏远乡村地区工作的教师,国家及地方政府可为其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根据地区偏远程度与穷困程度划分不同档次,条件越艰苦,乡村教师待遇及补贴力度越高。第二,提供现代化数字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城乡教师差距是由于双方存在知识文化储备上的差距。各地需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新兴技术的号召,充分借助5G等智能技术助推乡村教师提高文化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教师数字学习平台建设,为乡村教师量身定制学习内容,提供高质量培训,在智能研修与广泛学习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教师教学自信。

3.规范组织运行管理,保证政策执行平稳长效

第一,健全乡村教师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要进口、出口“双管齐下”,从内而外形成良好的教师流动机制。除建立完善相应准入机制外,国家及地方政府应针对乡村教师的换岗、分流、再教育制定专门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建立上下级良性反馈机制。教育部门在制定乡村教师政策时,要与本地乡村教师积极交流,深入了解其现实诉求,针对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应充分采纳乡村教师意见,使乡村教师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猜你喜欢
政策国家发展
政策
政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助企政策
政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