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价值激活路径研究

2024-03-01 17:43郑龙涛王晶晶戴晓晖
成才之路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实践路径高校

郑龙涛 王晶晶 戴晓晖

摘要: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其作用发挥对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科研、一体化考评角度出发开拓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作用,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本硕博一体化;思政课教师;价值激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17-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硕博三个层次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研究”(编号:YJG2023051);2018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编号:2018GJJG1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有力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仍然有着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明显不足。进一步解决现有问题,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既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

1.明确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内涵

“一体化”一词早期应用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上,通常指“使各自独立的个体或部门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强调的不是同质化,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凸显连续性、递进性、层次性和整体性[1]。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是指关于思政课不同学段系统化开展的概念,具体指大中小、本硕博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学段和年级各有分工,又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开展中,充分认识各个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实现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贯通制培养,使思政课教学从低到高不断渐进转化,进而呈现出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势头。而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即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本硕博各学段体系化建设,带动高校思政课整体内涵式发展的过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主要表现为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横向贯通,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格局,纵向熔鑄高校本硕博连贯式育人链条,逐步形成连贯育人机制。其横向维度贯通性,指本硕博思政课建设应与学生专业课相关联,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链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其纵向维度连贯性,指本硕博各个学段教育过程与教育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连贯性育人打造高校育人链条。

2.明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必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课程建设规律,落实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小学学段重在进行情感启蒙,初中学段重在达到思想认同,高中学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学段重在增强责任担当。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明确,小学学段是基础,中学学段是“咽喉要道”[3],大学学段是思政课教育效果呈现和接受检验的关键点,而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最终成效。高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前沿阵地,其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硕博各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念引领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贴合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育逻辑的要求,又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本硕博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充分激活高校思政课教师价值,引领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

1.教师队伍结构与教研能力有待优化

近年来,由于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需求量的增大,大量年轻新鲜血液涌入思政课教师领域,在增强思政教育领域活力的同时,也引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职称偏低、教学年限不足等现象,教师难以胜任复杂的、专业要求更高的硕博思政课程。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多样的问题,部分教师出身于文学、管理学等非思政类或非师范类学科专业,而这些思政课教师大多没有经历系统理论化的思政原理知识学习和教育学知识传授,其教学过程主要依靠自我学习与摸索,在面对专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授课需求时,难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同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方面,部分教师学术水平与授课能力不够,创新能力和高处视域不足,对“大思政”观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从宏观视野与和专业学科的角度为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4]。除此以外,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存在“念课件”“放视频”“读课本”等现象,导致学生听课率、抬头率、点头率较低,整体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部分思政课教师不愿接受新型教育理念,对“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并未熟练掌握,不愿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2.思政教学与育人衔接机制存在短板

其一,思政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对知识点的讲授侧重于讲解,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对思政课知识学习的热情逐渐减少,难以完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其二,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对课堂外的知识领域鲜有涉及,从而使学生所学习知识范围过窄,且在本硕博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沟通交流不足等问题。其三,思政课类型单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应包含必修课程,而且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选修课程,更好地满足本硕博各学段学生学习需求,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选修课程开设不足,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求。其四,部分高校思政课育人衔接机制尚未完善,导致本硕博各个学段之间教学贯通性难以保证。现阶段,本硕博各个学段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指定与教学实践开展等都是独立运行,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系,对各学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研究还不够透彻仔细,导致本硕博各学段教育教学的贯通性不足,高校思政课育人机制衔接不畅,给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带来困难。

3.思政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尚需完善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科学准确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但现有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并不能准确反映与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投入与产出,存在教学评价机制与教师职业发展失衡问题,亟须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通过对已有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主要发现以下几方面不足。其一,评价指标较为烦琐。教学评价体系纷繁多样,各种指标量化看似“面面俱到”,但实际运行过程中表现为层层加码,成为高校思政教师的严重负担,真正涉及思政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反而没有充分体现。其二,评价机制较为简单。部分评价指标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罗列上,对各种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程度并未充分挖掘,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较少,未能真正促进学科发展。其三,评价维度不足。有的思政教学评价仅考虑教师的授课过程,而未考虑学生的获得因素,有的仅考量课上教学因素,而忽略了课外影响因素,无法切实体现思政教师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

1.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理念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5],是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与核心要素。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理念入脑入心至关重要。首先,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坚定立德树人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立身之本,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中,应注重共性教学素质的培育与个性教学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向度”出发,切实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思政课教师本身学识的厚度、知识的宽度和视野的广度,决定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信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拓宽自身知识视野,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看家本领”,也应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所涉及,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增强一体化意识。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形成本硕博各学段一体化意识,从思想上打破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独立运行、各自为战局面,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推动本硕博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

高校思政課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情况调整思政课授课内容,做到教学“深度”与“宽度”相适应,做好思政课教学纵向衔接;积极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有益沟通,加强思政课教学横向对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体系之间相关联,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分析各学段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相衔接。本硕博各个学段所教授的学生年龄、学历、视野等主体要素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有一定区别,在本科学段注重夯基,打下良好思政基础,在硕博阶段注重提升,讲深讲透专业知识。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合理进行各学段教学安排,针对本硕博各个学段、各个专业,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科学掌握各学段教学规律。因本硕博各学段学生在年龄、学习、生活等个人要素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各学段教学规律也展现出不同特点,只有科学掌握各个学段教学规律,合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教学任务。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本硕博一体化教学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式培养的必然要求,即本硕博各学段一体培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形成理论化教育教学体系与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3.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科研同频共振

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知识,为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学理性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动探求相关方面问题,针对当前一系列基础性问题进行学理性解读与说明,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详细解读,为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细致的方向规划,形成高效的本硕博教育教学模式。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科研建设可由名师领衔打造专精尖教育教学团队,通过“老带新”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将原本的分散性研究整合为团队型研究,提高研究效率与研究水平。其次,以现代技术助力课内与课外链接,即通过现代新型教学工具如“学习通”“雨课堂”等,加强课内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打通课外教学与学生的链接渠道,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科研重点与方向,使科研“一体化”更具实践价值。最后,及时将科研成果投入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以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创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作用,推动学科建设与一体化发展同进步。

4.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考评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6]。高校应制定科学、规范的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考评体系,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发挥其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其一,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考评思路。本硕博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尊重学生年龄、专业等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完善考评体系建构思路。要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既注重教学总体性目标,又兼顾阶段性目标;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既注重学生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等的培养效果,又对学生理论获得、实践能力进行定量考查;将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思政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特点,考评方式也应涉及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评估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发展程度。其二,以教学为重点完善一体化考评内容。本硕博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应根据本硕博各个学段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设置考核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考评目标、考评内容、考评方法三部分。在考评目标上,在本科阶段强调知识获取考核,在硕士阶段强调应用能力考查,在博士阶段注重综合素质提升,与此同时综合考虑专业等方面因素。在考评内容上,应以本硕博思政课课程设计为核心,针对本硕博逐步递进考查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考核标准。在考评方法上,应结合思政课教学体系,本科阶段以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硕士阶段以应用实践考核为主,可采取社会调查、PPT展示等方法进行测评,博士阶段注重综合素质考查,以课程论文、学术报告等形式考查其对热点问题的研判能力。

总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应进一步破解思政课教师价值激活困境,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视角开辟切实可行实践路径,推动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易,田雨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48-54.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0(01):9-25.

[4]陈美兰,周婷.“大思政”視角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整合的困境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13-15.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6]韩美群.“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7):101-106.

Study on the Value Ac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Zheng Longtao, Wang Jingjing, Dai Xiaohui*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s the domina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arious stages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ies,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practical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teaching,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fully leverag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valueactivation;practicalpath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实践路径高校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