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探究

2024-03-03 15:34郭丽孙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

郭丽 孙华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210231029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9A413004)

作者简介:郭丽(1981—),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网络管理、数字经济。

通信作者:孙华(1980—),男,河南商丘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无线网络、网络安全。

摘 要:数字乡村是推进乡村振興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市积极探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针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发展缓慢、数字治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和完善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农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用数字技术赋能“三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

一、安阳市数字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投入建设3 000多个5G基站,这些站点能够实现连续覆盖市区、县城和乡镇,以及实现重点区域和80%的行政村全覆盖;投入建设2 900个千兆小区,打造出一站式智能娱乐、家庭安防、远程教育等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二)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

安阳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初步建成高效、低耗、高产、智能化现代生态体系。安阳市大力推广无人机航空植保工作,部分乡镇实现了无人机作业全覆盖,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安阳市还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其中内黄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同时,智慧农业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通过手机App就可以远程调控温室大棚的湿度、光照、温度等。数字技术给农民种田带来新气象。

(三)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安阳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网络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商新模式,助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飞入千家万户;引导各类电商主体构建乡村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智慧物流体系并建设物流冷链基地;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力度,为乡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构建一站式服务。2023年1—8月,滑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0.31亿元,同比增长42%,跨境电商交易额2.6亿元,同比增长20.2%。

(四)社会治理数字化加快推进

乡村数字化社会治理让乡村变得更加“聪明”。当前,安阳市建成数字乡村1 400多个,累计安装安防设备9万个,助力基层治理、平安乡村、乡村生态等建设,实现零风险区域联防联控。同时,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智能化,村民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交纳居民医保费、生活费用以及办理各种证照等,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群众的办事成本。

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第一,乡村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作为保障,由于当前财政资金有限,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于城市。第二,数字农业建设存在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导致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数字农业动力不足,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加入数字农业建设,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

(二)数字农业发展缓慢

安阳市农业数字化发展面临一些难题,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成本、技术、人才和数据安全等。第一,农业数字化需大量投入,包括硬件设备投入以及先进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等)软件方面投入。对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地方和农户来讲,这部分投入成本难以承受。第二,数字农业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的专业背景,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特别短缺,这也是影响农业数字化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三,农业数字化涉及农业大数据,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可能面临数据的滥用、篡改、泄露等数据安全问题。第四,农民数字素养有待提高。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乡村老龄化严重,这部分驻守乡村的村民数字意识不强,对数字农业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素养。

(三)数字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乡村数字化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第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调查发现,目前安阳市仍有一半以上的村庄尚未实现电子政务,很多村庄村务电子化平台仍处于启动阶段,不能实现电子办公常态化。与发达地区相比,安阳市乡村电子政务的普及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的使用频率偏低。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调研发现,很多平台能够实现的业务范围有限,有的平台只能够实现社保、医保等费用缴纳;一些村务平台的开发仅限于日常办公和村民信息的收集,并没有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功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的推广和普及率偏低,还不能达到利用数字化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目标。第四,部分乡村“智慧党建”工作进展缓慢,村务、党务及财务等未能实现网上公开。

三、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第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采用PPP合作模式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快推进乡村5G基站、农业物联网等数字新基建建设,这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加快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在乡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等方面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弥合城乡数字硬件鸿沟。

第二,推动乡村资源要素数字化。农业部门可建立大数据通用支撑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标准规范、数据应用、网络安全等,聚焦粮食安全、绿色生产、种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扩展大数据应用场景,提升乡村数据资源利用水平。

第三,加强数字乡村文化建设。用传统文化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涵养现代化乡村精神之魂。可建立乡村文化数字场馆,例如农耕文化馆、村史馆、家风家训馆、道德模范館等一系列乡村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和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来讲好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

第一,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只有把分散的土地汇集到一起,形成规模经营,才可以达到降低农业经营成本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大型植保无人机对土地进行精准化、专业化作业,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同时有效降低农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因此,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利用政府主导、村民协商等形式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发展生产托管服务,降低经营成本。专业的托管企业可通过大规模采购、集中作业等方式来降低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数字技术投入和使用成本,降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采取补贴、合作等措施培植本地企业或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为各类农业经营者提供优质托管服务。

第三,延长数字农业产业链。打造县域农业数字化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产品种植、深加工、仓储、电商销售、物流等形成产业链并发挥其带动效应,整合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创业就业,探索合理的分配机制,打造县域经济新高地。

第四,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地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汇聚数据优势,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全省农业数据“一张大蓝图”,通过对农情进行分析、建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指导全省农业生产和销售。

(三)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和短板,必须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补齐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第一,完善“智慧党建”“智慧监督”平台。用数字化技术讲好党的理论和政策,采用线上培训、线上党课以及发送图文、视频学习资料等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学习方式、方法。提升基层党建管理水平,实行党务线上公开,让村民更全面地了解党务、村务信息,村级工程项目进度、结果公示等情况,真正实现信息透明化、阳光化,促进村务监督数字化、常态化。这不仅可以推进乡村治理法制化、民主化,同时也可以节约监督成本、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互联网+政务服务”可推出更多适老化、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提升平台使用效率、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使用黏性;针对现有平台功能分散的问题,可对各个平台进行分类整合,打造“一次办好”平台,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便捷性,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第三,推动平安乡村建设。平安乡村建设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石。用数字技术赋能平安乡村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为各个村庄安装监控设备、云广播等,打造24小时不间断、常态化联防联控平台,让人民群众更安全、更安心。加强数字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应急广播、数字“大喇叭”宣传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知识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提升乡村的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完善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一支愿意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数字人才队伍,对于数字乡村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提供政策保障,吸引人才。一方面,加强待遇保障。乡村待遇相对较低,是留不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提高乡村数字人才待遇标准,提高岗位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政府可给予专项经费用于创业创新,让他们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所学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改变乡村面貌,带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相对于城市来讲,在乡村工作职业晋升空间比较小,晋升难度又较大,导致一些人才不愿意扎根农村。首先,国家可从顶层设计入手,让愿意扎根乡村的数字人才拥有多条职业晋升通道,而不是仅仅依靠“考出去”,把农村作为职业晋升的敲门砖、垫脚石。其次,设立奖励基金,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数字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提升人才对服务“三农”工作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最后,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以感情为纽带,把分散在各地的企业家、农业专家、技术人才汇聚起来,请他们担任顾问、技术指导、志愿者,为服务家乡数字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采用多种模式,培养人才。首先,引进外部人才。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模式,定向培养农村需要的技术人才。其次,培养本土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少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都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技术指导。最后,可利用“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当地村民数字专业素养的培养,并建立长效机制,为建设数字乡村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文丰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现代化:重要性、梗阻及发展进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5):134-141+173.

[2]陈文胜.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J].新湘评论,2021(5):47-49.

[3]侯娜,赵婉争,杜薇.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J].互联网天地,2022(8):18-21.

[4]袁俊辉,杨波,杨戴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数字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推进路径[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34(3):31-36.

[5]马林冲.习近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9.

[6]吴倩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探析[J].山西农经,2021(16):37-38.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浅谈数字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新时代以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