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陈望道

2024-03-04 06:01郑凯旋
百年潮 2024年1期
关键词:陈望道一师宣言

郑凯旋

陳望道

陈望道原名参一,又名融,字任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1915年初赴日留学。留学期间,陈望道与当时的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交往甚密,因受到他们的影响和鼓励,青年陈望道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19年,归国后的陈望道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参与组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为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推动早期工人运动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1908年以优等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金华中学。1915年,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陈望道决定前往日本留学。在日留学期间,他投身于抵制“二十一条”,反对洪宪帝制等由中国籍留日学生发起的爱国活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激起了留日学子们的强烈共鸣,陈望道开始广泛地研读河上肇等人所译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文章,并逐步意识到“挽救国家不仅要创办工业,而且要搞社会革命。”此后,他开始大力宣扬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革命局势,陈望道决定回国。同年秋天,已归国的陈望道受聘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任国文教员。在“一师”任教期间,陈望道与李次九、夏丏尊、刘大白等人一道,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之中,成为促进社会改革的“急先锋”。

新文化运动期间,著名学者经亨颐任“一师”校长。在经亨颐的支持下,陈望道和其他国文教师一道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思想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在国学教育方面,提出并践行了一系列颇具成效的改革举措:如,倡导白话文。陈望道等人主张要实现教育的改革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文,并提出要实现国文受教育所主导的宗旨,就要在国文教学中进一步推广白话文等观点。再如,编撰并推出了一系列国语图书。陈望道先后参与了《新式标点用法》《国语法》《注音字母教授法》等书籍的编辑工作。与此同时,陈望道等人对于国语教授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国语教材、修订国语教授大纲等,这一系列举措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强烈冲击。

“五四”时期,除了学校国语课堂,各种进步报刊也是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陈望道在“一师”任职期间,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学校里开设了报摊,售卖《新青年》《解放与改造》《教育潮》《星期评论》《每周评论》等进步报刊。此外,他还支持学生俞秀松创办了“一师”周刊《校友会十日刊》,后更名为《浙江新潮》。《浙江新潮》是浙江第一个以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刊物。陈望道先后在《校友会十日刊》《学灯》等报刊上发表了《改造社会底两种方法》《扰乱与进化》《浙江的一颗明星》《我之新旧战争观》等评论文章。文中,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扰乱与进化之间的关系、新旧战争之间差异性、社会改革之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刻探讨与阐释。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陈望道也逐渐成长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北洋政府横加干涉,并将矛头直指“一师”,进而引发“一师风潮”。1919年11月,“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了《非孝》一文,提出“必须彻底改革,才能改变社会”,并要求废除封建家族制,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这篇文章给当时的浙江文教界造成巨大冲击,也引起北洋政府的强烈不满。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等四位教员因为拥护新思想、新文化,遭到了北洋政府的罢黜和调查。经亨颐由于拒绝执行省政府的指示而被撤销了校长职务。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学生们奋起反抗,将学校的大门关闭,拒绝新校长到任。反动政府派出大量的军警妄图使用武力镇压,后经师生们的殊死抗争及社会各界的声援又不得不作出让步,这一事件史称“一师风潮”。“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浙江的延续,也是新文化运动在浙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一师风潮”后,陈望道与另外三位教员迫于政府压力不得不“自动离职”。这也使陈望道更加坚定同旧体制作斗争的决心。他发现,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单纯地用新老来区分,“只谈新还不行,要学会从制度上来看待问题”,“这更高的辨别的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于是他开始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新老进行区分与筛选,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望道为了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向往,改名为“望道”,寓意“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间,陈望道屹立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最前沿,并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奋斗。

“一师风潮”过后,陈望道接受了上海《星期评论》的邀请,在浙江义乌的家中试译《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陈望道翻译《宣言》之前,《每周评论》曾刊登过一篇介绍《宣言》的文章。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也曾摘录了《宣言》中的部分章节,翻译工作由朱执信完成。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以及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对《宣言》进行全面的译介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可供参照的材料,陈望道只能根据手中的日文本和英文本来进行译文。陈望道后来回忆:日文本“是由戴季陶送给我的,是以日本学者幸德秋水和堺利彦合译的,以《社会主义研究》第一期收录的《共产党宣言》为基础;英文本则是陈独秀从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处借来的”。“由于参考资料的匮乏,……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彼彻底全文译了出来”。

1920年4月底,在历经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后,首部《宣言》中文译本终于问世。随后,陈望道又开始马不停蹄地联系译本的出版事宜,可是因为政府禁令,原先计划刊登《宣言》中译本的《星期评论》被迫关闭,只好重新选择出版社。直到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学社将《宣言》中译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宣言》中译本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读者极其热烈的回应,第一次印刷的3000多册迅速售罄,很多没能买到该书的人,陆续向各大出版社寄去信件,打听再版的消息。为满足读者需求,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9月《宣言》中译本再版。1921年9月,中共在上海创办的人民出版社,将《宣言》中译本列入其出版的马克思著作目录。至1926年5月,《宣言》中译本已发行了17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1936年著的《西行漫记》中曾记录了毛泽东的一段话:“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可见,《宣言》中译本在当时影响之广泛。

《共产党宣言》初版书影

除翻译《共产党宣言》外,在1919年至1921年间,陈望道还翻译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并撰写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马克斯底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底解释》《劳农俄国的劳动联合》《劳动运动通论》《劳工问题的由来》《产业主义和私有财产》等多篇系统介绍、研究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文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编辑《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的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坚决地、毫不妥协地与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陈望道翻译完成《宣言》后,于1920年4月受星期评论社之邀,前往上海从事刊物编辑工作。后由于《星期评论》被迫停刊,他又应陈独秀之邀,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0年12月,陈独秀前往广东任职,陈望道则接任陈独秀继续担任《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陈望道接手《新青年》工作后,着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李汉俊和李达的协助下,把它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阵地。在办刊过程中,他提出了“树旗帜”的办刊方针。所谓的“树旗帜”就是要“把新的放进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陈望道担任《新青年》编辑期间,先后刊发了《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李守常,即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底社会主义》(施复亮,即施存统)、《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变迁》(高一涵)等文章,文章在从多个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所蘊含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细致剖析的同时,对反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倾向进行了深刻批评,促使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更为坚定。在编辑《新青年》的同时,陈望道还担任《民国日报》增刊《觉悟》的编辑。直至五卅运动前,《觉悟》成了继《新青年》之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除上述两本刊物之外,陈望道还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界》提供了帮助。他曾在《劳动界》先后发表过《平安》《真理底神》《女子问题和劳动问题》《劳动者唯一的“靠著”》等文章,在文中,他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万恶社会体制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批评。《劳动界》作为我党最早创办的一份工人周刊,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初尝试。

除办报办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外,陈望道与其他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一道,与胡适、张东荪等人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共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积极进行思想准备。

1920—1921年,陈望道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极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望道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中共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在《新青年》工作期间,陈望道直接参与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工作。为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陈独秀、陈望道、李达等人经常在《新青年》杂志社举办各类理论座谈会,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社会等问题展开讨论。经过反复商讨,大家对于在中国建立一个共产党组织逐渐达成共识。“部分人开始认识到空谈是无法救国的,要想救国必须要学会从制度上看问题,遂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5月至8月,陈望道参与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组为党的机关报这一活动。自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陈望道是核心成员。后来陈望道回忆说:“这是一个没有纲领的秘密组织,会员入会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参加者有: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李汉俊、沈雁冰等。先由陈独秀负责,不久后陈去了广州。如遇紧要事,由李汉俊、陈望道等人讨论”。1920年11月,陈望道又参加了《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共产党》月刊是我国首个以共产党命名的刊物,由李达负责编辑。11月7日出版第1号,共出版发行了6期。《共产党》正式出版后,努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介绍俄国共产党建党经验和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在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机也日趋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望道曾被推选为上海代表,但因故未能出席。

1920 年11 月3 日,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图为《劳动界》刊登的相关消息

陈望道作为早期中共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陈望道曾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任劳工部部长,在他的直接领导发动下,上海工人阶级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新型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1920年11月正式成立。该工会的章程中写得很清楚:“为本工会之利益,为其社员之疾苦。……我们的工会,不是资本家,不是政客,不是无赖,不是乡下人,不是机械工人,而是全体职工,我们要为这个联盟,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会。”这几条简洁而又坚决的规定,使工人们易于接受,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陈望道等人的组织和宣传下,工会首批吸纳的成员多达370余人,并创办了《机器工人》杂志。此后,陈望道又先后组织、创建了上海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邮电工会等多个工会组织。“上海纺织工业发达,工厂密集,工人多”,“印刷业和邮电工业,都是宣传马列主义的直接对象,它们的成立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服务”。

除了发动工人组建工会,陈望道还参与创建了平民女校、职工夜校。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主要吸纳的是一些反对三从四德,有思想有觉悟的进步女性。参加学习的有王剑虹、王一知、丁玲、王会悟、高君曼等30多人。职工夜校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向工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增强工人的斗争意识。陈独秀、陈望道、沈泽民、高语罕、邵力子、沈雁冰、张太雷等都曾在职工夜校、平民女校任教、讲学。在陈望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职工夜校、平民女校逐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阵地,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兴起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陈望道一师宣言
用一生尝透真理味道的陈望道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吴士文与陈望道
TA宣言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
《陈望道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