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4-03-07 07:16钱蜜
科学导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钱蜜

关键词:圈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面对网络“圈层化”的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亟待焕新。大学生作为思想独立、情感丰富的个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并使其成为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深入地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并建立一个全新的“圈子”。将圈子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先进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引领下,志同道合的学子们汇聚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起各具特色的社群,形成了宛如梯田般层次分明的关系。在这片网络空间的沃土上,“圈层化”成为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圈层”是一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群体组织与交际形式,它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展现出大势所趋的姿态。这些“圈层”持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游刃有余[1]。

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圈中,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倾向于个人偏好。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轻松、日常化的信息,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分依赖主流声音。然而,当前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仍然显得较为官方和正式,与学生的网络“圈层”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尽管各高校正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多媒体宣传,但是传播效果与学生信息选择难以同步,主流声音传播过程中也易面临阻滞、信息失效等问题[2]。

大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自由选择传播渠道,向特定人群传播信息,以实现封闭式传播。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存在许多不良元素,如“庸俗、媚俗”文化以及短视频平台上的恶搞文化和韩流文化等,这些元素在小范围内悄然滋生,并逐渐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对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产生影响。然而,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却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学生圈子,因此也难以发现那些有害的网络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和影响。

在网络“圈层化”的环境中,主流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对教师传遞的主流价值观认知不足。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的思政教师与学生获取和解读网络“圈层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这无疑加剧了价值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

圈层的封闭性,犹如竖起的篱笆,让教育者们难以走进那片“圈层化”的网络世界。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在网上这个“圈子”中,有时会面临难以提前介入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也可能错失发现和引导大学生错误思想倾向的重要机会。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高校教师需要勇敢地进入这个充满活力的“圈层”。首先,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并积极参与相关讨论。此外,还应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关注学生需求,为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者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圈层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向大众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还可以运用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圈层进行精准投放主流价值内容,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圈层化”,让思政教育如“春雨无声”般润泽每一位学生,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3]。

  (二)丰富思政活动形式,打通信息互通格局

为了在高校学生的社交圈子中传播主流价值观,应利用高校网络宣传工具,准确把握学生信息需求,实施精准宣传策略,创新交流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计划,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将主流价值观融入主题讨论中,吸引学生关注和激发共鸣。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如汉服文化节、公益活动、主题宣讲辩论等,展示学校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在校园和网络上进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这样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圈子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一系列活动打破“圈子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障碍,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传播校园的正能量[4]。

教育者需具备敬业乐业精神,提高师德和专业素养,关注学生话题,结合网络热点和时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尊重学生观点,净化话题,避免传播不良信息或偏激言论。教育者还需提升学生在圈层内的管理能力,明确管理者对圈层信息的把握和方向引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网络社交圈,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育者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发掘兴趣点,关注课堂获得感,尊重他们在自己圈层中的观点,增强自信和自尊,促进全面发展。教育者可以培育正向圈层学习榜样,运用圈层内学生的认同感,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承担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榜样效应,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向上,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应理性对待网络“圈层化”现象,采取引导措施,打造“大思政”教育格局,加强网络监管。严格审查圈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及时处理错误和有害信息;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舆论监督,制定相应惩罚措施,防止学生滥用现象发生;开设媒介素养培训课程,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网络素养,保障学生的网络安全和思想健康,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网络“圈层化”现象不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而应视为机会。高校应理性看待这一现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兴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传递正向主流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丹阳.“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J].长江丛刊,2020(30):186-187.

[2]刘醒.网络“圈层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69-70.

[3]罗琳.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3):75-83.

[4]郑寿.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3):5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693)。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