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伍老兵生命的厚度

2024-03-08 04:12陈通
妇女 2024年2期
关键词:李艳孩子

陈通

他是一名获得过322项荣誉的退伍老兵,其中省部级以上的荣誉57项,闪亮的奖章挂满了他的老式军礼服。

他被称为鸭绿江畔的“活雷锋”,在近50年的爱心奉献中,他累计捐款932000元,帮助照顾了35位孤寡老人、残疾人,供养了25名大山里和特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而他自己的孩子至今仍在还着房贷。

他是优秀的基层理论宣传志愿者,并担任了2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退休17年来,他坚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学校作报告、讲党课2326场,听众达1685400人。

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以平均每年近140场宣講,每场40至60分钟,有时一天要宣讲两三场的工作强度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每场宣讲,他都在胸前佩戴奖章,笔直站立,全程脱稿演讲,用挺拔的身姿、激昂的感情展现着军人的本色和担当。

他叫李忠怡,今年68岁,退休前是丹东市消防局政委。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先进军休干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辽宁好人、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雷锋式五老标兵”等荣誉32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有人劝他,这个年纪要保重身体,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用不着这么拼命。他说,生命的长度不能延伸,但厚度却能自己去增加。

“我要感恩,回报社会”

与李忠怡老人初识于2023年冬月。在一次关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他的事迹,于是赶忙和他取得了联系。微信里传来的语音洪亮、热情,让人倍感亲切。当天他有两场宣讲活动,结束后天已全黑,他又顶着严寒赶来见面。

2007年,李忠怡从丹东市消防局政委的岗位上退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领域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因此很多人称呼他为“李政委”,但他让我叫他“李叔”。也许是当天宣讲的效果很好,老人心情不错,实际上他也确实与我的父母同龄。刚经历大手术后不久,他还在康复期,一天内两场宣讲活动让他的脸上有些倦容。因为聊得投机,他非要喝点酒,给他倒了一两白酒以助兴,他笑着说,他年轻当兵时酒量是很大的。

一顿简单的晚餐。饭店的散台很是嘈杂,但是他洪亮的声音足以盖过屋内的其他噪声。他给我讲了一些故事,从上学到入伍,从帮扶第一位老人到供养的孩子出国工作……讲到哪个孩子出息了,他眉飞色舞;讲到自己所作所为不被人理解时,他又几度哽咽。他说自己是穷苦家庭出身,因为当兵才走出了大山,有了现在的生活,所以要尽最大努力回馈社会;他还说人的信仰很重要,认准了就要走下去,如果信仰变了,人也就完了。他的语言平实质朴而又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他具备让身边人燃烧起来的能量,也能让周围人充满面向光明未来的信心,即使他坐在角落里,也会让整个房间充满温度……

1956年,李忠怡出生在辽宁绥中和建昌、兴城的接壤处,那里到处都是通红的红土和裸露的石砬子,种啥庄稼都不长。父亲去世早,母亲靠着左邻右舍的接济才把6个孩子拉扯大。他学习好,上了高中,还当了学生干部。学校离家有16里山路,他每天跑着上学,跑着回家。有的同学骑自行车,放学时要驮他一起走,那时候自行车金贵,走山路容易损坏,他不好意思麻烦人家,于是每到放学他就早早地跑出去,躲进道路旁的高粱地里,偷偷观察同学们走得差不多了,他才上路。别的同学中午带饭吃,他就利用这个时间上山采柴胡、远志等草药,既能省下一顿饭,又能拿到公社换点补贴。当地种植的“晋杂4号”“晋杂5号”高粱虽然口感发渣但还算是高产,即使这样,他一天也只能吃上一顿或者两顿饭,家里少了顶梁柱,孩子又多,没办法。

在大家的帮衬下,他坚持读完了高中,在生产队帮忙干了两年会计后,1976年底他参军入伍。部队是片能培养和锻炼人的沃土,在这里李忠怡锤炼了本领,磨炼了意志,淬炼了思想,也让他坚定了人生信念。他说:“我的家境不好,是靠别人帮助念完书的。现在我有能力了,我要感恩,要回报社会。”

新兵每个月发6元钱的津贴,第二年发7元,第三年发8元。别的年轻战士用这钱买手表等,这属于当时流行的社会时尚,而他却偷偷地把钱攒起来,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人往往会赋予钱更深沉的意义。

班上战士小李的姐姐染上了肺结核,家里捎来信说没钱治病,让小李想想办法,可刚到部队的小李又能有什么办法,急得他整日愁眉不展。李忠怡知道后,把自己好几个月攒下的18元钱又加上了当月发放的津贴一共凑了二十多元,以小李的名义邮回了老家,一并邮去的还有一套运动服,那是他来部队报到时穿的,也是他当兵前穿过的最好衣服。

不久后,小李家里来信说:“钱和衣服收到了。”这弄得小李一头雾水。他问其他战友,但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能去邮局查找票根,最后通过核对笔迹才知道是班长李忠怡背着他偷偷给家里寄钱。他找到李忠怡想当面感谢,李忠怡却说:“你当好兵,搞好训练就行,别因为家里的事分心。”

“他是我的干儿子!”

李忠怡所在部队驻扎在鞍山岫岩,他在外出采买东西的时候,得知住在部队旁边的王书有老两口无儿无女,生活困难。他便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去看望老人,帮老两口收拾屋子,洗衣做饭。老人腿脚不便,他推着轮椅带老人出来晒太阳;老人心情不好,他把老人带到部队的操场上观看战士训练;老人没啥经济来源,他用不多的津贴给老人买来生活用品,每次临走时还会塞给老人几块钱……

就这样,李忠怡一直照顾了老两口3年,其间王书有的老伴离世也是他帮助操办的。即便后来李忠怡调到丹东市内,不能经常去看望老人,他们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直到老人离世。

这是李忠怡第一次帮扶照顾孤寡老人,那一年,他22岁。

1982年,李忠怡在开展双拥共建工作时得知靠拾荒为生的林大爷是一位孤寡老人,从此以后,他每个周末都要买上米面油等物品送到林大爷家,然后再带林大爷去澡堂洗澡。因为每周都能看到他俩,了解林大爷情况的邻居就会好奇地问带他洗澡的人是谁,每到这时林大爷都会流着泪自豪地说:“我有儿子了!他是我的干儿子!”

林大爷在李忠怡细心地照顾下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晚年时光。8年后,弥留之际,老人拿出珍藏了一辈子的一块旧时银元非得让李忠怡收下,老人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没攒下,做梦都没想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会像亲人一样对待自己。当年生活再困难他都没舍得花这块银元,那一刻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干儿子”能收下它。

这些年李忠怡不知见过多少老人的眼泪——他们无依无靠,冷的时候他给买毛衣、买棉袄;病的时候他去送饭、熬汤;冷清的年节,他肯定会带着刚出锅的饭菜去他们家里“报到”。对待每个老人,他都能做到用心、细心、耐心,虽然每件事情不大,但是他一做就是几十年,仅在部队期间,他就帮扶了26名孤寡贫困老人,至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35人。他把生活的经历和感受镌刻在心里,转化成爱心播撒到生命轨迹的每一处,这就是“善意的循环”。

“以后别再联系了”

1989年,李忠怡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对一”的定向捐助模式,不仅使捐助双方能够进行感情交流,让受助者在物质上得到帮助的同时还能得到情感上的关爱,捐赠者也能看到受助者的成长过程。当时李忠怡通过《中国青年报》报了名,不久后组织给他分配了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男孩,他们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帮扶过程中李忠怡了解到,辍学男孩姜有梁还有一个亲哥哥叫姜有栋,同样也面临失学的问题。于是,他每次给姜有梁邮寄钱物的时候,都会多给哥哥姜有栋带一份。这“古怪”的举动一度引起了家长的怀疑,孩子父亲就曾质疑过李忠怡有其他的目的和动机,直到他亮出了军人的身份,误会才得以解除。

也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李忠怡之后又在希望工程中认养了3名丹东本地的失学儿童。后来,他从指导员逐步干到了政治处主任,资助的孩子也逐渐增加到了8名。当时李忠怡工资不高,资助这些孩子已有些捉襟见肘,但他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都是给这些孩子买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然后和钱一起寄给他们。

家住丹东五龙背地区的邵元峰是被资助的孩子之一。邵元峰的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在当地一家毛绢厂做清洁工,每个月工资只有16元。邵元峰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当地不错的高中,但因为家庭困难即将面临辍学。李忠怡得知这件事后找到了孩子母亲,说:“如果孩子要上高中,学费我包了;如果孩子想去学门手艺尽快挣钱补贴家里,我帮他联系学校。”此后,李忠怡又从自己所剩不多的工资中,每个月再“挤出”100元资助邵元峰读书,每次只要自己家里做了包子、饺子,他都会大老远给孩子送去。

两年后,邵元峰技校毕业了,李忠怡帮他联系了一个工厂做电工。孩子是懂得感恩的,他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买了一件羊毛衫送给李忠怡。羊毛衫价值468元,几乎是邵元峰全部的工资。“那件羊毛衫的价格我记得太清楚了,因为在那个时候真的很贵。”李忠怡说,他接过羊毛衫时心里暖暖的,但随即他把衣服还给了邵元峰。“孩子,我懂你的心思,也收到了你的心意,但这件衣服我不能收。我资助你上学,并不是图你将来回报什么,只要你能好好努力,比送我什么东西都强。”随即,李忠怡硬拉着邵元峰去商场退掉了衣服。

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变着法想给李忠怡送点儿什么。在几次拒绝后,李忠怡终于狠下心,对邵元峰撂下“硬话”:“你现在长大了,能自食其力了,李叔就不会再帮你了,你好好工作就行,以后别再联系我了。”虽说当初资助孩子的时候没想过回报,但是如今真的割断了这份感情,他还是不舍的。“这些年我都会从侧面打听孩子的工作情况,他干得挺好,现在还是部门负责人,我很欣慰。”李忠怡说。

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退休后,李忠怡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献爱心、做奉献。在红房小学作报告时,李忠怡得知该校二年级学生慧敏的母亲是视障一级,双眼全盲,仅有光感,父亲患有严重癫痫疾病,属二级智力残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

他去慧敏家了解情况,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进门时看到的场景还是让他震惊不已:床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下面垫着砖头;书柜是捡来的,上面堆放着杂物,下面大约20厘米的台面就是“学习桌”,慧敏每天坐着小板凳在这里写作业;衣柜是坏的,中间的柜门处曾经可能是面镜子,如今柜门残破,里面放着破旧被褥一览无余,这却算是家里唯一像样点儿的家具。

母亲因视力障碍只能在家附近给人浆洗衣服、打些零工,收入微薄。父亲平时就守在垃圾箱旁捡废品,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邻居都认不全,因此活动范围仅限于这个垃圾箱的周围。红房小学距离慧敏家很远,需要横穿整个丹东市区,坐公交车要40分钟。慧敏从一年级开始就脖上挂着钥匙,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单薄的身形挤在人群中,看着让人心疼。

李忠怡决定长期帮扶慧敏。他给孩子辅导功课,送米送面,买衣服买书籍,还给家里装上了电视,让她能多了解一点儿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慧敏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吃穿有了保障,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生气。

在慧敏小学毕业的那天,李忠怡带着她的母亲去学校接她,那是母亲第一次坐那么远的公交车,也是第一次去学校接她。慧敏在校门外众多焦急等待的身影中一眼就认出了母亲,有些意外,又满心欢喜,那一刻,她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小时候我习惯低头走路,很自卑。在您的帮助下,不仅让我圆了上学的梦想,还让我在关爱中找回自信。贫穷并不可耻,最可贵的应是人穷志不短,我要争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慧敏在鞍山读大学时,写给李忠怡信中的一段话。

15年过去了,如今慧敏已经毕业,在沈阳找了一份工作,不能經常回家,李忠怡仍然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她残障的父母,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父亲的病也得到了及时控制和治疗,前几天李忠怡来时,他离老远就认出了李忠怡,还伸着颤抖的手主动去打招呼,激动得李忠怡拉着他开玩笑:“十多年了,你这是头一次能认出来我啊!”

前不久,慧敏给李忠怡打来电话,说她现在总加班到半夜,李忠怡劝她换个工作,女孩子一个人在外,回家太晚不安全。

“儿子就是我的希望”

2015年,李忠怡在报纸上得知,五年级的弘玮生活困难,他在17个月大时父亲意外去世,母亲李艳因此受了刺激患上精神疾病。李忠怡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弘玮时的场景:一个干瘦的男孩骑着自行车在门口玩,穿着发黄的背心,裸露出来的胳膊和肩膀上是青紫的瘀伤,那是李艳发病时拧打孩子留下的印迹。

那是从房山头接出来的半间屋子。推开门,门口的木架子上摆着一大碗酱和几个土豆,这就是娘俩日常的伙食。屋子里家徒四壁,只有一个碗、一个盘子和一双筷子,昏暗的灯光照着脏兮兮的墙面和地面,再加上屋里散发着的阵阵霉气,让人感觉压抑和窒息。

李艳没有工作,靠捡拾废品过日子,天冷时带着弘玮去电厂附近捡从煤车上掉落的煤块。开车的司机看这对母子可怜,有时会故意去压路上的坑包,多震落一些煤块让他们捡回家。掉落的煤块不多,几个小时也捡不了多少,娘俩的双手连冻带磨都是血,回到家时,满身满脸都是煤面子,只有牙是白的。

李艳患的是重度双相情感障碍症,发病时不仅会自残身体,还会殴打孩子来缓解痛苦,严重的时候只能被送到精神病院强制治疗,每次都要在医院住上好几个月。弘玮特别懂事,每当李艳犯病的时候,他会主动把胳膊伸过去说:“妈,你难受就掐我咬我吧,这样你就好受了。”

李艳每每回忆到这些情节的时候都会流眼泪,她知道自己对不起孩子,不配做个母亲。可是,每当病发的时候,她又无法控制自己,再加上贫困的生活让她看不到希望,那时候她的脑中只有“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过得这么糟糕”“我不想活了,我也不能留下儿子独自在世上遭罪”等想法,她甚至有过想带上儿子弘玮一起离开人世。

李忠怡在帮扶弘玮的初期也很忐忑。孩子还小,很多事情自己處理不了,仍需要李艳行使监护人的职责,但是每次和李艳说话时,又怕哪句话刺激到她。在慢慢地试探和接触中,李忠怡出钱帮弘玮上学,帮李艳治病,还号召其他热心人士来关爱这对母子。除了平时五百一千、买衣送米的资助外,为了让弘玮读上理想的学校,李忠怡更是一次性地拿出了12000元为孩子交了二年的学费和伙食费。

弘玮上学的事情有了着落,李忠怡又帮着联系相关部门让母子俩住进了廉租房,许多热心人士还送来家具、衣物、被褥等,帮李艳把家里布置得整洁又温馨。“我身上穿的羽绒服、床上铺的这些都是大家送的,很多都是新的,还有好多放在柜子里,用不完。”李艳的语速有些慢,但逻辑清晰,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李忠怡的雪中送炭让这个绝望的家庭一点点地燃起了希望。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李艳去山上采了许多野菜,晾干了装满整整一纸箱,让弘玮给“李爷爷”送去。由于冬天风大,再加上公交车上拥挤,没等走到李忠怡家,纸箱子就漏了。弘玮脱下身上的棉袄包裹住纸箱,一路小跑来到李忠怡家楼下,因为不熟悉路,还走错了楼门。直到李忠怡的老伴儿下楼来接,才发现孩子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但怀中的纸箱却是暖暖的。

一晃9年过去,如今,弘玮已经从瘦小黢黑的孩子长成1.85米的小伙子,毕业后进了当地的一家造船厂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前不久刚刚被送去外国深造。“这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生活好了,也不去想(死)了,儿子就是我的希望。”李艳边说,边看向摆在茶几上的儿子照片。

因为生活有了希望,李艳配合治疗的态度非常积极:“这些(镇定类)药有依赖性,对大脑有影响,所以我每天尽量减少药量。以前一天吃三次,现在我吃两次,难受的时候我就挺着,争取以后减少到一次。儿子有出息了,我得多活几年,好好陪陪他。”

“给孩子一个重生的机会”

2019年7月,丹东市检察院系统成立了“未成年人帮教观护基地”。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针对一些违法犯罪行为较轻的未成年人,司法部门会采取附条件不起诉的帮教政策。按观护方案要求,司法部门指定观护员实施一对一帮教,违法少年接受矫治6个月,若考察验收合格,则免于起诉,档案封存。李忠怡受聘担任了违法少年观护员。

帮教观护违法少年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的思想改造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艰苦耐心的努力。起初,李忠怡有些犹豫:虽然三十多年来自己帮扶过许多孩子,但从未涉猎过犯罪少年,而且自己年龄也大了,万一在观护过程中产生矛盾,意外和风险不太可控。然而,教育挽救守护罪错少年回归光明正途的任务也很迫切,稍加犹豫后,李忠怡接过了这个任务。

李忠怡为了观护好这些违法少年,为每个人制定了档案和详细的观护计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把这些孩子带着,让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改造思想、洗涤心灵,鼓励他们主动去当志愿者,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教会他们用积极、阳光、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

小明在学校偷盗同学笔记本电脑案发,被送到李忠怡这里帮教。孩子本质不坏,家境也挺好,只因一时糊涂走上了犯罪道路。父母在老家经营着一家饭店,生意不错,还种植了一大片艳红桃,收入颇为可观。因为儿子的事,父母在老家的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观护期间,李忠怡每场宣讲都带上小明,带他参观“励志育人基地”,参加最美退役军人表彰大会,参加学雷锋事迹报告会,到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毛岸英学校听红色故事,参加烈士陵园纪念活动,参观农村新变化……带他到消防部队和边防哨所参观学习,与同龄人座谈人生。除了参加公益活动做志愿者外,李忠怡还带他向特困和残障儿童捐零花钱献爱心,回到家后还要求他总结近期的收获和感受,形成思想汇报以微信的形式发给自己……

李忠怡奉献爱心热衷公益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小明,他在被帮教观护期内改掉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也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与人为善、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的种子。

6个月过去了,李忠怡在小明的观护方案上签上了“合格”二字。小明父母感动得痛哭流涕,捧着这份档案直接跪在李忠怡的面前:“孩子如果被起诉,有了犯罪记录,这辈子就完了。谢谢李政委给了孩子一个重生的机会,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机会。”最终,小明被检察院免于起诉,档案封存。一年后,他还顺利地通过了征兵政审,如今正在解放军某部参军服役。

在李忠怡的爱心观护下,当下结束帮教的9名违法少年改好率为100%,有的在技校上学,有的去大学读书,有的参军服役,有的回乡创业,全都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李忠怡为挽救违法少年,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就要展现出昂扬的精气神儿”

在部队时,李忠怡就利用写作和演讲特长,多次把自己对党的政策理解和热爱写成演讲稿对战士进行教育,多次被部队命名为“优秀基层干部”和“模范指导员”。那时,驻地军民经常开展共建活动,李忠怡所在部队与驻地3所小学是共建单位,部队每年要派校外辅导员到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李忠怡成为最合适的人选,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英雄故事和革命传统。

退休后,李忠怡继续把向青少年宣讲党史视为己任,还专门成立了工作室。他先后担任了2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出资设立了校外辅导员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和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为了让工作内容更贴合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他认真走访调研,与街道附近的红房街小学、福春街小学、工业街小学和六道小学研究商谈,最终以这些学校为平台,先后创立了“三争好少年”“环保小卫士”“英雄中队”“微梦想”“实名帮扶”“每日一语”6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到现在已经持续了整整17年,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他说,要让孩子们挺直脊梁,有骨气、有血性,心中有国,眼中有家。

退休后的李忠怡没过过一天清闲日子。只要有时间,他就刻苦学习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基层党员群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创新理论宣讲。他自己创作和参与创作并担任主讲的党课、情景互动式党课、微型党课就有176个版本,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镇街社区、实践文明中心宣讲2326场,听众达168万余人。

讲台上,他一身綠色老式军礼服,上面挂满了奖章,每当他讲到动情之处,奖章会因身体抖动而闪出耀眼的光芒,衬托得这个不高的小老头儿格外高大。全程笔直站立,是他在部队锤炼出的军人风采;完全脱稿宣讲,是他无数遍背诵演练、精心打磨的精彩呈现。有人劝他:“年纪大了,坐着讲也行。”他说:“演讲者的形象与演讲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我讲的是党的理论,是红色故事,我就要展现出昂扬的精气神儿。”

为了准备稿件,他边做手卡边熟悉内容,设计动作,反复演习,利用早晚遛弯儿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逐字、逐句、逐段进行背诵,然后讲给家人听,讲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听,直到自己完全满意才上讲台。

每年近140场宣讲,每场40至60分钟,有时一天就要宣讲两三场,这个工作强度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吃不消,何况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很多人都佩服他在这个年纪还能有如此充沛的精力,殊不知,在他高亢洪亮的宣讲和温暖的微笑背后,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透支——他的糖尿病需要早晚30个单位的胰岛素来控制,近几年因突发心梗被急救两次,去年还做了胆摘除的手术……家人心疼,总劝他歇歇,可是他说:“歇不了,那些孩子我不管了,他们以后咋办?那些老人我不管,我不放心!”

一位退休的老人每天比上班人都忙。他包里有一本自制的简易备忘录,把用过的打印纸裁成豆腐块大小,用夹子夹住,足有3厘米厚,每页记满了行程安排以及联系人等信息。这是他近几个月的行程,每年的年初以及三月、九月的开学季,行程会更多,需要记下来,回去再誊写在报告单上,每完成一项,就在上面打个勾,再夹到最下面。他参加的活动有一千多场,这一沓应该是他去年用到的最后一摞纸,家里还有去年前十个月的备忘录,是这个十倍厚。

“生命不能延伸,但能增加厚度”

在近50年的爱心奉献中,李忠怡累计捐款932000元,而他的女儿至今还在还着房贷。他说感激家人对自己的支持,获得的所有荣誉自己只是替家人暂领,没有家人的支持也没有自己的今天。

他的妻子叫王淑华,两人相识时,他的工资很低,但已经开始给困难孩子们寄钱了。在外面看见纸壳、废报纸他都捡回来卖废品,一毛一分地攒。他俩准备结婚时,李忠怡表示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得拿出来给需要帮助的人,问她能不能接受,没想到王淑华毫不犹豫地就嫁给了一无所有的他:“你对陌生人都那么好,人品肯定错不了!”

有一件事一直记在李忠怡心里。有一次妻子带着几件不好洗的厚衣服想去干洗,但是过了一会儿又原封不动地拿了回来。他问为什么,妻子说洗一件衣服要18元,太贵了,自己洗洗再熨出来也一样,不用花这个钱。“这些年我用在帮助老人、孩子身上的钱加起来几十万,她从来没说过心疼,这时候却为了十几块钱为难自己。我曾问过她怨不怨我,但是她每次就都是一句话——那些老人孩子都不容易,拉扯一个是一个,咱自己紧点怕什么。”李忠怡说。

记者问他,帮助过这么多人,有没有觉得委屈的时候?他说有。“以前资助过一个孩子,考上了一所挺好的大学,毕业后在南方找到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孩子在应聘前特意找到我,想让我帮忙把当年有关资助她的相关报道删掉,说是怕被招聘单位看到。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二话没说就删了,但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爱心被抹去,而是我不理解,为什么被资助这件事会在有些人的眼里成为人生污点。”他哽咽着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放下酒杯,他接着说:“本来献爱心的时候我也没想过要回报,初衷也都是为了让对方能过得更好,只要对方能有好的发展,我就释怀了。这么多年来,我献爱心,做奉献,不理解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

他还说:“我是在雷锋的影响下成长的,所以从小就把雷锋精神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我愿意为之奉献我生命的全部。我已经70岁了,还有很多的基础病,生命也不能怎么延伸了,但我要尽可能增加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需要,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情节做适当删改)

编辑/宋凌燕

猜你喜欢
李艳孩子
欢喜⋯ ⋯
成长的记忆 ……
惊蛰,万物复苏萌人懂 ……
6 Things You Must Know about Major Cold
春天的电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