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友谊史上的佳话

2024-03-20 03:24杨林宇
书屋 2024年3期
关键词:医疗队大夫印度

杨林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为响应中国共产党之呼吁,印度国大党开始组织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于1938年9月踏上中国的土地,1942年12月因过度劳累和伤病不幸逝世。在此期间,他穿梭于根据地后方与抗战前线之间,为救治中国军民和加强医院建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艰苦的抗战生涯也不乏温馨与美好,柯棣华大夫与郭庆兰女士相识于1940年6月,并于1941年11月喜结连理,两人的异国情缘象征着抗战时期中印两国的牢固情谊。2005年,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也为缅怀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业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郭庆兰女士口述、徐宝钧整理而成的傳记作品《我与柯棣华》,书中翔实地记录了柯棣华大夫与郭庆兰女士共同战斗的经历,伟大的革命情缘感人肺腑,同时从侧面讲述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因此本书兼具文学与史学的双重性质。

1910年10月,柯棣华出生于印度孟买市的一个古老村庄,自幼便善于思考,不盲从,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深切地体会到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下层群众生活的艰苦与贫穷,在医学院学习期间,积极从事民族独立运动,领导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了。1937年11月26日,朱德总司令致信国大党,希望印度能为中国抗战提供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收到信后当即作出回应,号召在印度举办“中国日”活动,成立援华委员会,并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医疗队成员。柯棣华得知消息后,对中华民族的艰苦抗战深感同情,遂决定加入援华医疗队。即使对家中亲人百般不舍,但身为医生的责任感使他毅然于1938年9月踏上前往中国的征程。

抵达中国后,经中国红十字会安排,柯棣华等五位印度大夫被派往内陆工作,从广州到长沙,再到汉口、宜昌和重庆,一路颠簸。在国统区,柯棣华见识到了国民党涣散的军纪和腐败的行政系统,这更坚定了他前往延安的想法。国民党百般阻挠,却屡屡碰壁,无功而返。历经长途跋涉,柯棣华一行人最终于1939年2月12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0年6月21日,郭庆兰与柯棣华初次见面时,柯棣华的幽默与认真给郭庆兰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初冬,郭庆兰担心柯棣华因寒冷而身体不适,遂将自己的绿色毛衣送给了柯棣华,这件毛衣预示着两人革命情缘的开始。此后,在反“扫荡”的过程中,郭庆兰对柯棣华的钦佩与尊敬逐步转化为爱慕之情,两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互帮互助、相互牵挂,郭庆兰曾多次帮助柯棣华救治伤员、为产妇接生,并利用空闲时间教他汉语。1941年3月8日,在国际妇女节大会过后,柯棣华送给郭庆兰一篇纪念南丁格尔的文章,既为全体卫校护士而作,也为郭庆兰而作。在这之后,“两颗年轻火热的心已经跳到了一起”。

反“扫荡”结束后,彼此更为挂念,两人的“秘密”终于被卫校发现了。组织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两人正式建立恋爱关系,聂荣臻司令员和江一真校长对此很是上心。最终,1941年11月25日,战友们为柯棣华与郭庆兰举办了简朴而喜庆的婚礼,两人喜结连理。

伟大的革命爱情都是质朴的,两人在婚后出于工作需要,总是聚少离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挂念与呵护。郭庆兰身怀六甲后,有一天,一位同事端来了一碗红烧肉,这在当时弥足珍贵,但郭庆兰却想将其留给日夜奔波的丈夫,直到红烧肉变质她都不舍得吃一口。柯棣华也总会在忙碌之余为妻子熬小米粥,为妻子补充营养。1942年8月,两人的孩子出世,聂荣臻司令员为其取名“印华”,寓意中印两国在抗战时期结下的伟大友谊。

柯棣华为人正直、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工作中无私奉献。柯棣华将自己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曾表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太伟大了,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和你们的敌后根据地。”柯棣华爱憎分明,面对国民党所密谋的“皖南事变”,他悲愤填膺,在声讨大会中严厉斥责国民党军的反动罪行;延安整风时期,他认真学习理论,时刻牢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每日进行自我反省,边整边改;柯棣华面对伤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进行救治,将组织下发的奶粉、鸡蛋等营养品全部留给病人,长期的高压工作令他过度劳累,但他依旧选择坚守岗位;柯棣华为人谦逊,虚心向英雄人物学习,他一直将白求恩视为典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我愿意过集体生活,不让自己有任何特殊享受。”1942年7月7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40年,柯棣华因食物问题而感染绦虫,1941年6月首次癫痫发作,到了1942年第三季度,柯棣华的癫痫屡屡发作,但他仍然坚守岗位。12月9日,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不幸逝世,他选择战斗到最后一息。

1942年12月,《晋察冀日报》发表了沉痛追悼柯棣华大夫的特讯,毛主席亲笔写下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朱德总司令在柯棣华墓碑上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柯棣华大夫虽逝世,但柯棣华精神将永世流传。援华医疗队的另一成员巴苏华回国后,于1943年创办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以此缅怀与之共同战斗过的亲密挚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很快便承认了新中国。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并亲切接见了郭庆兰一家;同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专门问候了柯棣华家人。1957年,柯棣华的胞兄曼凯希与前医疗队成员共同赴华,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热情接见,印度友人还前往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进行凭吊。1958年,郭庆兰到印度婆家探亲,并与柯印华专门拜望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并参加了印中友好协会举办的群众大会。1975年,周恩来总理批示筹建柯棣华纪念馆。1982年,印度加尔各答举办了纪念柯棣华大夫的集会,印度国会决定将加尔各答的一条街命名为“柯棣华街”。此后,每当中印两国互访,在对话中几乎都会提及柯棣华大夫的伟大精神。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继承了柯棣华大夫的遗志,在印度多个城市开展中印友好活动,并建立起多个医疗中心,培训出许多医生为群众治病,柯棣华精神已然成为中印两国沟通的重要桥梁。

猜你喜欢
医疗队大夫印度
大海里的“鱼大夫”
今日印度
援非医疗队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进步太快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邬大夫就诊记
间接性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