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战士角蜥

2024-03-26 10:23鲨鲨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棘刺鳞片沙漠

鲨鲨

关键时刻能用眼睛喷出身体三分之一的血量,静止、伪装、膨胀……得克萨斯州的小小角蜥如同沙漠中的八边形战士,不舍昼夜地研究如何御敌。

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动物们演化出了形形色色的逃生技巧。比如蟾蜍自爆求存,蚂蚁自杀式爆炸袭击……而最令人惊奇的,则是角蜥的喷血御敌。

角蜥是一种奇特的爬行动物,号称“八角王冠”,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数千万年,因为长期生活在美国第二大州得克萨斯州的沙漠中,所以锻炼出了三种神技来抵御大型掠食者,其中尤以独特的防御策略“喷血御敌”最为闻名。

长得丑又怎样?荒漠生存之道,它最有发言权

作为牛仔文化的发源地,美国得克萨斯州一直民风彪悍,满眼都是沙漠、仙人掌和坐满牛仔的酒吧。除了这些“狂野西部”的符号,得克萨斯州还有一种名为角蜥的独特生物,面目狰狞,习性诡异,十分契合这里的特色。

角蜥蜴也叫冠状角蜥,因为外形酷似蟾蜍,所以又被叫做“角蟾”,主要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等地,在沙漠中极不起眼。

关于角蜥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500万年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角蜥的体型不大,体长最短不到7.5厘米,最长不过12厘米。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们逐渐进化出更加适合生存的外形:呈卵圆形的扁平身体,利于吸收太阳的热量;头部周围像灌木枯棘一样的剑形棘刺,有助于更好隐蔽和伪装;身体两侧覆盖着尖形衬边鳞片,不仅可以在环境中辅助伪装,也为挖土刨坑助了一份力。角蜥的鼻孔具有天然的优势,内部生长的膜能够阻隔沙土灌入鼻腔。重要的是,角蜥拥有和沙地颜色相近的体色,远远看去与沙漠融为一体,猎食者难以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在身体构造上,角蜥与其他蜥蜴有所差别。普通蜥蜴容易断尾,而角蜥的尾巴结构特殊,形状粗扁且末端很尖,十分牢固,不易被折。奇特的是,角蜥有一个超级大肚皮,占据了身体重量的15%,这使得它们可以容纳大量的卵,甚至一次性可以生育48个后代。

角蜥种类众多,生活的地方不仅有炎热干燥的沙地环境,也有海拔900米左右的山区,但总的来说,都是干旱之地。所以论及荒漠中的生存之道,角蜥最有发言权。在沙漠中爬行,角蜥身体上的棘刺如同锄头一样挖掘沙土堆垒在背部,刨出洞后就潜入沙中,只露出头部伺机捕食。但角蜥不是时刻都能自如活动,它们属于变温动物,白天温度较高或夜间温度较低时,都需要躲进沙土中保持体温,只在温度适宜时才会外出。

作为著名的食蚁类动物,角蜥的饮食习惯极为挑剔。通常,它们在找到蚂蚁栖居地之后,会守在洞口处,一旦蚂蚁出现,就用特殊细胞分泌的黏液将蚂蚁裹起来,随即吞进肚子。一只长度8厘米的角蜥一天可以吃掉上百只蚂蚁。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奇特的集水方式:覆盖在身上的鳞不仅可以避免体内水分流失,还能形成微小的输水管道,利用毛细管原理,将水送到嘴边。

底层生存智慧走为上计,釜底抽薪反杀敌人

即使长相凶残,角蜥仍是沙漠中处在食物链底层的弱小动物。面对各种强大的掠食者,它们不得不演化出多种防御机制,以避免自己成为敌人的盘中餐。而应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最好以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尽最大努力不被敌人发现,于是“伪装”成了角蜥的第一道防线。

角蜥的体色可以随着季节的冷热變化而变化,天热时体色较浅,天冷时体色较深,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调节自身吸收阳光热量的程度。同样,与沙漠环境色调高度一致的体色也是角蜥的天然保护色。比如身体上的棘刺,看上去很像植物的枯棘,能很好地融入褐色的灌木丛或斑驳的灰色泥地中。艳阳高照时,这些棘刺还能破坏地上的阴影,使伪装看起来更加逼真。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角蜥还演化出一种更加高超的拟态本领: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植物的颜色来改变自己的颜色和形状。当它们一动不动伏卧在沙漠中,几乎很难被发现。这对于抵御大型天敌十分有效。这种能力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角蜥的体力,还能迷惑猎物,静待其上门。许多肉食动物,诸如蛇类,是通过感知动物的运动和温度来捕捉猎物的,此时角蜥的“静止艺术”就极大程度增加了敌人捕猎的难度。

当然,静态并不能应对所有情况,若是遇到捕食者靠近,角蜥需要判断敌人的类型,再决定抵御的方式。有实验证明,角蜥甚至可以比人类更好地分辨出蛇的种类。例如,面对以闪电般速度出名的鞭蛇,集“短头、短脖、短腿”三短于一身的角蜥,逃跑毫无胜算,装死是最好的选择。然而,遇到响尾蛇这种会耐心等待捕猎最佳时机的猎食者来说,角蜥逃跑则为上策。

除了伪装之术,角蜥自身的自卫机制也十分完备。

科学家测试发现,角蜥头上的角十分坚硬,拉力是自身重量的7倍以上。要知道,一头成年公牛的顶撞力也仅仅只是自身重量的三倍而已。角蜥身体和尾部覆盖着的鳞片,是它防身的重要武器。这些鳞片每一片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任何生物只要触碰到就会被刺伤。

如果不幸被抓住,不代表角蜥會乖乖任人宰割。当伪装和静止的防御机制同时失效,角蜥会撑起前腿,散开肋骨形成后盾,或膨胀身体,让自己尽可能地变大。这种防御机制对于以吞食为狩猎方式的生物十分有效,尤其是沙漠中常见的蛇类。每当蛇类想要吞绞吸食,角蜥就会吸气使身体膨胀变大,配合它长满尖刺的坚硬鳞片使蛇难以吞咽,从而放弃捕食。膨胀后的角蜥变得和气球一样,翻翻跟头、向后滚滚,便能逃脱敌人的魔掌。

若是被吞食,角蜥身上这些棘刺就会变成划破天敌喉咙的匕首。曾有人目睹一只角蜥和一条响尾蛇的激烈交战:凶猛的响尾蛇冲向躲进沙土中的角蜥,一口咬住它的脑袋,可就在试图吞下的瞬间,角蜥坚硬的棘刺穿过了蛇的喉咙。倒刺一般的鳞片就像钓鱼的倒钩,蛇越挣扎,划开的伤口就越大,疼痛难耐的响尾蛇此时再想吐出猎物已是无力回天。最终,角蜥死里逃生,响尾蛇血净而亡。

主动进行脑出血?喷血御敌的行为艺术家

在北美洲的索诺拉沙漠地区,角蜥有许多敌害,特别是各种犬科动物,或是其他一些狡猾的猛兽,它们似乎知道角蜥可以靠尖利的鳞片在猎食中占得上风。因此,这些技艺高超的狩猎者并不像蛇类一样靠吞食狩猎,也不会选择先用嘴去撕咬,而是在捕捉到猎物后,用身体或脚爪压住猎物,撕扯践踏,直至其死亡才进行食用。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角蜥会启动著名的自卫方式:喷血。

这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御敌方式,也是角蜥面对狡猾敌人时自卫的绝招。面临十分危急的情况,角蜥会迅速将身体后部的鳞片竖起,形成一个尖刺状的结构,同时开始大量吸气,限制血液离开头部,用以增加血压及爆破近眼睛的细小血管,使眼窦膨胀破裂,从眼睑里喷出血液。这股血液的最长喷射距离可达两米,多数狩猎者见到这种诡异的防御招式都会被吓跑。

据研究,角蜥在喷血之前,身体的闭孔肌会主动压迫血管,将血抽吸至眼球与颅骨间的空腔。以人类医学角度来看这属于脑出血,但对角蜥来说,这并不会威胁到生命。

特殊的技能与角蜥的饮食习惯脱不开关系,长期以有毒的红蚁为食,以及包裹式吞食的进食方式,使角蜥在免遭蚂蚁叮咬的同时,又吸收了红蚁的毒素,并转化成自身可用资源。因此,角蜥喷出的血液不仅带有恶心的味道,还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犬科动物不厌血,但对于角蜥血液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却极为敏感,一旦血液射入眼睛或嘴里,能够引起它们极度反胃甚至是呕吐,从而放弃猎食。

如果必要,这样的喷射可以重复数次,但最多只能喷出身体三分之一的血量,超过就会危及生命。因此不到紧要关头,角蜥不会轻易使用这项御敌术。然而,这种方式对鸟类并没有太大影响。研究人员也曾品尝过角蜥的血液,除了有辣味以外,并没有其他怪味,也没有产生任何不适。通过观察发现,角蜥这种神奇的技能似乎还受到季节、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至于受外界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有待研究。

喷血御敌术在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外,还具有文化意义。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民间传说里,角蜥被奉为保护神。当地人相信角蜥能保护人们免遭邪恶势力的侵害。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角蜥是独特的形象符号,“喷血”特技成为众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奇特的生存绝技,让体型小、行动迟缓的角蜥在严酷的干旱环境中游刃有余。然而,它却没逃脱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得克萨斯州,因南美洲入侵的蚂蚁,以及人类过度使用杀虫剂等情况,当地蚂蚁的数量下降,导致角蜥缺少主食蚂蚁,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温顺的性情和诡异的御敌方式,又让角蜥成为一部分人圈养的对象。由于它们原本生活环境较为特殊,在被圈养后,存活率反而不高。一时之间,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这个存活了数千万年的上古动物数目锐减,部分种类的角蜥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编辑 胡倩)

猜你喜欢
棘刺鳞片沙漠
沙漠之旅
金钱龙
走进沙漠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动物界的“刺儿头”
走进沙漠
动物界的“刺儿头”
穿越沙漠
棘刺雕猴
鳞片辨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