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近视怎么办?

2024-03-26 10:23邱俊霖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水晶镜片眼镜

邱俊霖

古人其实也有视力不佳的烦恼。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视力最弱的时候,连正常读书都很困难,需要找人将文字内容读给他听。另一位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也曾因为视力不好,在陪皇帝钓鱼的时候,把鱼饵当成点心吃掉,令人啼笑皆非。

如何挽救下降的视力古人奇招百出,叆叇是最早的眼镜

为了对抗视力下降带来的困扰,古人没少想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医学手段来改善视力。古代医书中记载了很多能够改善视力的药材。《本草纲目》中曾引述《臞仙神隐书》中的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端。”意思是说,石菖蒲叶能吸收灯烛的油烟,因此在书房内放置石菖蒲,夜间读书时,对眼睛大有裨益。甚至还有使用菖蒲露水洗眼睛从而提升视力这样的偏方。

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对于保护、提升视力来说效果十分有限。

唐朝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读书用力过猛,年纪一大眼睛就难受。于是,他开始寻医问药,可使用了各种方法,也不见效。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却因为读书辛苦,导致年纪轻轻便身体衰弱,目有顽疾。他在《祭十二郎文》里叹诉:“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他为了治疗眼疾,曾经服用过一种叫做“神曲丸”的药物,传说这种药物能够“明目安神”。但是副作用极大,会导致头发变白,牙齿松动。韩愈为了保住眼睛,不惜牺牲自己的容貌和健康。可惜这种药物也没有什么效果,他的眼睛还是越来越差,甚至到了“不能识人于数步外”的地步。

既然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那么就只能运用工具来提升视力了。古人很早便知道用凸透镜来帮助阅读。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只金圈嵌水晶片,水晶经过打磨被制成凸透镜,这件金圈嵌水晶片就如同单片的老花镜,看书的时候,可将文字放大五倍。这也足以证明,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开始借助工具来进行阅读了。

到了宋代,人们将这种水晶镜片称之为“叆叇”(ài dài)。叆叇通常是用高净度的水晶、象牙、金丝制作而成,厚度与重量惊人,而且十分昂贵,因此基本上只有官员会在看卷宗上的超小文字时使用。而且,这种镜片形制不是我们现代所熟知的眼镜形状,而是无镜架的单个镜片,使用时,需要用手拿着,就像使用放大镜一样。北宋仁宗年间的进士史沆,是苏洵的同乡兼朋友,史籍《陔余丛考》中有关于他借助叆叇阅读的记述。史沆在判案的时候,就用水晶制成的镜片来辅助阅读案卷。

黄金框架,水晶镜片一匹马换一副眼镜

元明时期,眼镜从欧洲传入中国。双框的西洋眼镜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明朝景泰年间有个大臣叫张宁,他著过一本《方洲杂言》,里面提到自己曾经见过两副眼镜:有一天,他去胡豅(lóng)家做客,看见明代宗赐给胡豅父亲胡宗伯的一副眼镜。这副眼镜是双框的,镜框是金质的,框中的镜片如钱币大小,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将两边的镜框折叠起来,以便随身携带。

第二副眼镜是在一个叫作孙景章的参政那儿看到的。孙景章告诉张宁,这副眼镜是用一匹好马从西域的胡商那里换来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眼镜价格不菲,要么是皇帝赏赐的,要么就是从胡商那里高价买来的。眼镜在王宫贵族和富庶的江南地区流行了起来,能够得到眼镜的人,非富即贵。

虽然在此时,眼镜还是个稀罕物,但民间并非全然没有眼镜的身影。明朝画家仇英绘制过一幅《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中就出现了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坐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仇英画中的这副眼镜并没有挂耳朵上的两条镜腿,而是直接夹在鼻梁上,这应该是明朝中前期双框眼镜的佩戴方法。但是,眼镜夹在鼻梁上会让鼻骨疼痛,所以佩戴方式需要不断改良。明朝后期的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提到过另一种眼镜的佩戴方式——“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也就是在镜架两端系线,然后将线挂于耳朵上或者缚于脑后,以此固定眼镜。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眼镜是没有所谓度数的,只能算是挂在脸上的放大镜,并不适宜长期佩戴。直到明末清初,苏州出现了一位名叫孙云球的杰出技师,他利用简略且原始的光学知识,成功制作出了各种凹凸透镜,同时掌握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这样才有了老花镜、近视镜的区分。

此后,眼镜的制作工艺得到了飞速发展,街市上甚至出现了眼镜店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清代绘本《苏州市景商业图册》,里面有30余幅明末清初的苏州街景图,其中一幅画中就出现了一家名为“益美斋”,以制作水晶眼镜为主业的眼镜铺。

随着制镜工艺的进步,眼镜的价格一路走低。清代学者叶梦珠写过一部叫作《阅世编》的笔记,追忆了眼镜价格的变化:(叶梦珠)小时候,正值明末年间,那时的眼镜价格已经不用“一匹马”了,但也需要四五两银子;到了清朝初年,眼镜“遍地贩卖,人人可得”,眼镜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古今时尚单品谁是最喜欢眼镜的人?

明朝是中国眼镜工艺发展的关键时期,眼镜也在此阶段经历了从稀缺到寻常的转变。明朝中后期,眼镜的紧俏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到了清代,眼镜则更为普遍。

雍正皇帝是一位近视眼,也是一位非常喜欢收集眼镜的皇帝。

雍正七年(1729年),西洋商人给雍正进献了一副眼镜,雍正试用以后觉得不错,但不是自己喜欢的款式,便下旨让造办处按照自己常用的样式,再加以玳瑁装饰修改了一番,还特意嘱咐郎世宁将盒子里的洋文翻译成汉字再呈上给他。除此以外,他收集了不同镜片颜色的眼镜有一百余副,甚至为每个时辰都打造了专属眼镜。据清宫史籍记载,雍正对眼镜的材质要求较高,水晶、茶晶、墨晶为最,其次才是玻璃。他的眼镜随处可见,包括但不限于寝宫、圆明园宫殿、龙撵等地,赠送眼镜给大臣也成为他恩宠的象征,员外郎满毗就被雍正赏赐了整整十五副眼镜。

不过,作为雍正皇帝继承者的乾隆皇帝,却十分抗拒戴眼镜。直到88岁高龄,乾隆皇帝还写道:“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弗见究何妨。”虽然乾隆皇帝对眼镜很不待见,但同时代的西方人却相当喜欢眼镜。18世纪5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带有镜腿的完整眼镜架。1784年,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焦距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这时的眼镜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态已无太大区别,眼镜的最终形态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如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对眼镜的关注点更多变成了镜框是否美观,戴上是否好看。要是嫌戴镜框麻烦,还有隐形眼镜可以佩戴。眼镜已经不再是单纯辅助视力的工具,还被赋予了时尚装饰品的功能。

(编辑 陈致颖)

猜你喜欢
水晶镜片眼镜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一张水晶卡告诉你浪漫都在哪
眼镜知识知多少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蓝水晶般的大眼睛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防蓝光镜片那些事……
如何验配中老年渐进镜片
都是眼镜惹的祸
寻找蓝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