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用研究

2024-03-28 00:14李秀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小学数学

李秀宾

摘  要:應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符合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要求,因此该项教学工作的推进,应当在小学教育中引起必要的重视。文章明确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价值,分析了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暴露的不足,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应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理解为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显现,教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切入点安排教学活动。数学属于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凸显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提高,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教育工作的推进效果有待提升。

一、应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价值

客观看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运用价值,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持续优化教学工作。具体而言,该方法的科学运用,有助于提升数学知识的传递效率,为小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课程中包含的各种数学理论产生非常深刻的认知。真正凸显小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主体性,可以为小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自主思考与学习探索中,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深刻的认知,进而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更具时效性,对高质量数学课堂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当下的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习惯在课堂上运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该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束缚,逐步失去了主动思考的习惯;针对课程学习中出现的各类数学问题,小学生思考和认知的程度较浅显,很多学生会坐等教师给出最终答案。上述教学问题的出现,并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提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对教育工作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师看来,要在相对有限的课时内将数学课程信息向学生进行全面灌输,这是保障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性及数学考试分数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提升的影响。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在应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教师要优化教育模式,并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为最终目标,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重点。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游戏化教学法

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会与学习兴趣存在密切的关联。小学数学教师恰当应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引入趣味元素,可以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该方法有助于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该方法。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考虑到该板块的内容以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拍7令”的游戏引入课堂。这一数字游戏的板块知识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提供学习辅助。具体的游戏规则是:班内前排的第一名学生开始依次报数,如果某学生所报数字包含7或7的倍数时,则不能发言,而是拍一次手进行示意,下一名学生继续报下一个数字。在该游戏活动中,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出错的概率不高,教师则对游戏进行升级。新的游戏规则是:当所报的数字包含9或7及其倍数时,学生选择闭口不言并拍手一次,如果所报的数字同时是9和7的倍数时,学生同样选择闭口不言,但要拍手两次进行示意。通过创设该项数学游戏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会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显现,学生的报数游戏过程,则可以看作不断思考的过程。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够收获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凸显主体性,锻炼了其数学思维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又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计算抢答或计算接力游戏,借助数学游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计算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数学游戏的组织中,教师要做好对游戏过程的科学把控。总体来看,一是要注重显现游戏的趣味性特征,以此增加数学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凸显其主体性。二是要确保游戏形式的合理性。在游戏内容、游戏方式的选择中,教师要确保其与数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使游戏活动为数学教学提供辅助;而且所设定的游戏形式不可超出小学生的认识范围,不可让小学生感受到明显的游戏压力。

(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为小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机会和空间。再加上数学教师的恰当指导,能够促使小组对特定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探索中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多角度寻求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数学教师要通过合理安排该项教学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提升小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班内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小组要系统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提示学生在该数学问题的解决中,确定每艘船的卸货时间及卸货顺序,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合作探究、找准方向,围绕问题的解决,各个组员要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充分表述自己的实际想法,在激烈的学习讨论与合作中,初步设计多套方案,形成探索成果;最后,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当前的初步方案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明确每一套方案的优缺点,在相互讨论中选出最佳方案。

在以上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如果教師安排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虽然符合凸显学生主体性教育方法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会承受较大的压力,无法获得理想成果,甚至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而合作探究活动的安排,在凸显了小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还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各组员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开阔了思路,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解决数学问题;在商讨并制订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深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产生“1+1>2”的学习效果。在上述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属于课堂的主体,数学教师充当的是辅助者、指引者的角色,因此学生的探究过程遇到阻碍和困境时,教师需要及时提供思路启发学生,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顺利推进。

(三)构建数学情境

围绕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为学生构建数学情境,可以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活动中,以此凸显其课堂主体性。学生在参与数学情境活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形象思维,从新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围绕《圆柱体积求解》的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几何知识和具有的几何思维,分析是否可以通过传统的剪切、拼接方法进行数学转化,将相对陌生的圆柱体转化为比较熟悉的几何体。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了几何体分割与拼接的情境。在脑海中的情境构建中,学生会发现,圆柱体与其熟悉的长方体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针对如何将圆柱体向长方体进行转化,学生无法探索出其中的方法。因此在学生上述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的方法为学生引入新的几何学思路,即对圆柱体进行无限次的等份分割;教师还要使用电脑软件对上述分割场景进行全面展示,使原本的圆柱体逐步转化为长方体,然后根据长方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探索出圆柱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即底面积×高=体积。

部分小学生可能对上述数学转化思维理解得不够透彻,针对圆柱体体积求解中的数学原理仍然存有疑惑。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可以再次为学生构建新的数学情境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可塑性的材料及测量工具,要求学生对可塑性材料搓一搓、捏一捏,将原本的圆柱体模型逐步转化为长方体。在这一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保证模型的高度始终不变。参与这一情境活动,使学生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对圆柱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

数学与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数学理论讲解中进行生活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可以为小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凸显创造空间。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上模拟生活中的数学场景,然后安排学生回顾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所模拟的生活场景是:A学生与B学生假期相约到某书店购买书籍,两人购买的目标书籍相同,分别为数学参考书和数学记忆手册。其中前者的定价为13元,后者的定价为9元,那么书店售货员针对上述两名学生购买的书籍,总共应该收取多少钱。教师要求学生一边模拟上述生活场景,一边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此次购书活动中,售货员应该向每人收取13+9元,总共收取(13+9)×2元。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两人在数学参考书中的总体花费为13×2,在记忆手册中的总体花费为9×2,这也意味着(13+9)×2=13×2+9×2。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定,使学生在模拟生活场景的过程中展现了课堂主体性,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数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对数学理论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五)构建数学微课堂

微课堂属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可以理解为利用短视频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对信息化元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特殊化教育模式的构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期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凸显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该方法的运用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前录制好短视频,视频内容以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为主。录制好视频后,教师将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发送给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假期使用家长的手机对短视频中讲解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学习。相较常规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小学生在利用短视频进行学习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明显束缚,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通过对短视频的随时暂停、重新播放,学生思考数学教师讲解的内容,逐步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该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小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学习中,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缺失,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六)开展教学评价

应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时,一些数学教师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教师及时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可以巩固教学工作,发现方法运用中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以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凸显、数学知识掌握效率是否提升为核心评价指标。随着教学活动的调整,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凸显、数学知识掌握效率是否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安排中,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凸显、数学知识掌握效率是否提升以及学生是否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到数学思维上的锻炼。

综上所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客观分析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围绕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持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还要及时开展教学评价工作,进而为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辅助,通过多方努力,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瑞莺.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21,7(21):93-94.

[2]潘小琴. 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初探[J]. 教育观察,2019,8(18):111+113.

[3]杨文正.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甘肃教育研究,2022(02):52-54.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小学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探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