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2024-04-02 12:27李静
天津教育·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土德育资源

李静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中,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学校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因此,在高中德育课程中有必要研究乡土文化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路径

(一)明确乡土文化开发主题

在高中德育课程中,为了更好地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式,必须开发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乡土文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吉林省乡土文化的开发为例,它是吉林省世居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本土文化,反映了社会环境演变与人们生活的变化。

(二)扩展乡土文化开发人员

在高中德育课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乡土文化开发成效,需要高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在家校社合作下,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劳动课教师、班主任等都需要发挥自身力量,共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同时要发挥学生及家长的力量,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合作开发乡土文化。

(三)确定乡土文化开发对象

乡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表现为物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方面,还渗透在日常生活、礼节礼仪、节庆活动等方面。基于地方自然地理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民风民俗,可以确定乡土文化的开发对象为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传统曲艺、古树名木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

(四)拓宽乡土文化开发方式

在开发乡土文化的過程中,学校师生及其家长除了运用传统的线下采集和整理等方式,还要运用线上搜集与整理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地提升开发成效。在线下开发中,师生共同参与,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在线上开发中,借助搜索引擎和当地媒体平台等搜索相应的乡土文化资源,还可以线上征集乡土文化资源。

二、乡土文化对高中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乡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价值。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师生共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如地名由来、地方方言、传统节日习俗、饮食文化、嫁娶风俗、服饰文化、民间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建筑等,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作为适合高中德育课程的教育资源,表现形式有图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手工艺术品等实物资源。因此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丰富高中德育课程内容。

(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乡土文化中包含很多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传统美术等资源,这些资源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或者艺术化写照,往往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其中蕴含很多具有德育价值的人物故事。教师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实施德育,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更好地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有的学生不认同自己的家乡,或者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主要原因是对家乡不熟悉,不熟悉家乡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风情。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中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文,在耳濡目染中更加热爱家乡的山水与文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浓浓的家国情怀。

(四)传承发扬乡土文化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镇,使得乡村原有的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节日习俗逐渐消失,乡土文化传承主体出现断层。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在家、校、社的共同努力下,在乡村等场所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乡土文化的魅力,自觉形成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更好地促进乡土文化的发展,这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土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建构乡土文化实施总体规划

在高中德育课程中,更好地实施乡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应当建构乡土文化实施的总体规划,包括确定乡土文化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在高中学校领导的指导下,以思政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组织主题研讨活动,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特色,做好乡土文化实施总体规划。

以吉林省乡土文化融入高中德育课程为例,在建构吉林乡土文化实施总体规划时,教师要明确吉林省基本情况。如吉林位于中国东北部,内与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外与俄罗斯和朝鲜接壤,主要地形为平原、山地、丘陵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人口约2300多万,除了汉族外,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为世居民族,其朝鲜族人口超过100万。

乡土文化融入高中德育课程的总体规划,主题是探索吉林乡土文化;目标是认识和传承吉林乡土文化,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时间覆盖高中阶段;地点是学校、家庭、社会;内容包括吉林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对象是高中生;融入方式有建设校园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这需要家、校、社的合作,教师的努力教学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开发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是指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我国的乡土文化有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共性在于都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个性在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在家、校、社的合作下,教师、学生、家长等要利用各类方式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做好整理和拓展。

例如,基于吉林省乡土文化,吉林市第一中学主要开发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建筑、特色文化等几大类型。这些大类又分为多个小类,如民俗文化包括历史沿革、地方方言、饮食文化、嫁娶文化、节日风俗、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学有满族说部、陶克陶胡等;传统音乐分为传统戏剧、阿里郎、朝鲜族长鼓舞、东北大鼓、二人转等;传统美术分为长白山满族剪纸、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等;传统体育有朝鲜族跳板、秋千、摔跤等;传统技艺有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传统建筑分为建筑技艺和古建遗址;特色文化有满族萨满文化、朝鲜族花甲礼、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等。在开发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日常观察、社会调查、实地走访、线上搜索、网络征集等方式,经过精心筛选和重新编排,设计成校本教材、教学课件、学案、微视频等。乡土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能够更好地优化这些资源。

(三)乡土文化融合学校文化建设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个人和群体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塑造不同的群体。在高中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除了进行思政课教学,还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节日习俗以及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在硬件环境建设上,主要准备乡土民俗历史、乡土人情、名人逸事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编写成德育相关内容,包括宣传海报、校本教材等,将宣传海报张贴在教室内外的宣传空间,将校本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如关于节日习俗方面,以春节为例,由于吉林省是多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独特的节日习俗:汉族与全国其他地区大体相同,贴春联、迎财神、吃饺子;满族则要行大祭;蒙古族有在庭院竖灯笼杆和吃饺子的习俗;朝鲜族除夕夜全家团圆吃团圆饭、打糕或黏米饭。在软件环境建设上,主要开展各类民俗活动,以饮食文化为例,在校园中组织吉林各民族美食比赛,如做传统炖菜、延吉冷面、蒙古族烤肉等。

(四)乡土文化融合德育课程建设

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融合德育课程建设。高中德育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和班主任日常管理实现,因此在乡土文化融合德育课程的建设中,仍然以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劳动课教师、语文课教师、历史课教师等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多样的课程中渗透,建构全程、全员、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学校还要基于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其中融合乡土文化资源,由专业教师负责教学。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教师要探析可以融入的课程,如统编版必修四第三单元关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吉林乡土文化资源,如吉剧、黄龙戏、阿里郎、朝鲜族长鼓舞、东北大鼓、满族剪纸等传统艺术资源,引领学生探析其中的内涵和功能,正确认识这些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乡土文化融入劳动课,学校以感受农业生产为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农业劳动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国有农场,认识玉米、稻米等农作物的生产,体会劳动的重要价值,感受农业机械化的力量。学校还根据吉林乡土文化资源,组织多个学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电子课件、教案和学案等,以更好地组织与实施乡土文化校本教学。

(五)乡土文化融合综合实践活动

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实践还要将乡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通过组织乡土文化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乡土文化,更好地熟悉家乡的基本情况,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乡土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类型多样,教师要加强合作,基于乡土性、时代性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北大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组织“探访吉林东北大鼓”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社会走访、线上调查等方式,认识吉林东北大鼓的由来、发展和现状,明确主要特点和代表作,探訪传承这项传统曲艺的方案。教师还可以组织“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等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更好地亲近乡土自然,在活动体验中感受乡土的魅力和其珍贵之处,产生对乡土文化和家乡的认同感。

(六)德育课程考核融合乡土文化

在高中德育课程中,将乡土文化融合其中,开展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个阶段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查和评价,在德育课程考核中融入乡土文化。如在思政课程、语文课程、历史课程考核中融入乡土文化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重视乡土文化学习和实践,教师根据考核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结合总体考核情况,教师通过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引领高中生积极参与自评、互评与总评,做好定性与定量评价,以此提高评价成效。

例如,基于各类课程考核乡土文化的教育情况,教师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在相关题目中进行渗透。如在思政课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材料题目中融入乡土文化、在语文课的阅读理解题目中融入乡土文化。除了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要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生表现和考试分数,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教师还要根据各个阶段的融合教育情况,借助现代化的工具,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是鼓励与表扬,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策略,首先分析了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路径,其次阐述了乡土文化对高中德育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实施策略。基于实际情况,学校领导要总揽全局,指导教师做好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乡土文化融合于高中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育人成效。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国际视野下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00613103B)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乡土德育资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乡土中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