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观

2024-04-03 14:30王海平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青少年

王海平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并存,且疫情后人们普遍经历过内心的焦虑,给家庭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加強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颁布,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围绕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和具体做法。本文借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来阐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逻辑性、完整性,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便于相关部门和人员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生态系统理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并存,给今天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疫情期间生活作息模式的不规律,以及人与人近距离相处产生的摩擦与焦虑,更是催生出更多的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状态的青少年学生。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师源说”,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另一种是“家源说”,指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诚然,这两种说法都属于简单的归罪论,即把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到某一方。这两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成为遇到问题的时候家校双方推卸责任的借口。当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时候,学校或者教师就会认为是家长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缺少家教所致,所以他们就会找家长,甚至让家长把孩子带回去教育,等到教育好了以后再上学。相反,家长认为已经把孩子交到了教师手里,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当然应该在学校里解决。因此,就出现了我们常常会看到的“讨伐”学校和教师的新闻。

究竟怎样的心理健康工作举措才是合理的,才更能适应心理健康工作日益严峻的今天?

一、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具体要求

1.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动计划》的出台,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推进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从教育体制内部向外延伸的全方位推进。《行动计划》强调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的全方位联动。

2.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要求。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统筹好政策与制度、学科与人才、技术与环境的关系;要在大中小学各级各类学校贯通;要贯穿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要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的高度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健康第一,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坚持提升能力,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它是一组嵌套的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当中,就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换句话说,每一个发展的个体都处在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这几个从内至外嵌套的系统的中心,每一个系统都与个体之间发生着交互作用。儿童青少年就好比是这个系统的中心,他们的成长也是在他们自己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包裹与交互下成长的。具体说:(1)微观系统,指的是学生直接接触的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生活的社区等。(2)中间系统,指的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学生的微观系统之间有比较强的支持性关系,那么他的发展更可能实现最优化。(3)外层系统,指的是学生不曾直接参与却对他的生活产生影响的系统,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4)宏观系统,指的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的各级各类心理相关问题,除去先天的原发性问题,基本都与上述系统与孩子在交互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有关。举个例子,像“70后”“80后”的人,他们的宏观系统是人与人直接互动的文化背景,这些人在小时候放学后有充分的时间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在玩耍的过程中,合作的方法、观点的冲突处理、人际的耐心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形成了很好的经验。而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的宏观系统文化是网络的隔空交流,甚至虚拟伙伴的互动。这让他们缺少了大量在现实中提升和改善自己的机会,于是他们就往往变得更加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人和人之间的谦让与忍耐,对于外界的压力,也缺少应对的韧性。如果此时,这些孩子的微观环境、家庭的亲子互动模式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长期的指责、打骂、批评和溺爱等,就会加剧孩子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各种障碍的问题出现。如果能够从系统观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加快速且有针对性地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系统观视角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正常的群体、亚健康的群体,以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群体。这些心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健康的个体可能会因为自身和外在的一些原因,变成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反之亦然。构建一种“两级阻断”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严重问题的发生有很大价值。具体来说,第一级阻断是要防止心理健康状态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进入亚健康状态;第二级阻断是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防止亚健康群体的儿童青少年进入心理障碍状态。对已经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的儿童青少年,我们要通过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干预,阻断其情况恶化,并使他们尽快地转归到亚健康的人群。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阻断机制运用到青少年自身的系统中,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呢?可以从以下的角度进行。

1.加强宏观系统中的科普宣传工作。

《行动计划》的第12条指出:“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要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在现实情况中,即便是在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家长及学校对于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端倪并不敏感,导致很多儿童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不能被早发现、早治疗,耽误了治疗的关键时期。究其原因,这与科普和宣传不够有关。身边的人对于常见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基本的认识,更不要说大致做出判断了,甚至很多的家长和教师会认为孩子已经出现的一些心理“症状”是故意的对抗,因而采用更加不恰当的方式管理孩子,导致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宏观系统的科普宣传工作,提升多元主体共同作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2.加强微观系统中医疗机构和学校的心理评估和转介。

《行动计划》的第10条指出:“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的心理评估可以有效地筛查出已经发生心理障碍问题和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疗愈。这是心理健康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教育、医疗、心理咨询等部门的转介机制建立也非常重要。比如,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已经出现了很突出的症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影响学生自身的适应和发展。因此,明确的转介衔接链条可以有效地缓解学校的压力,也会对学生有更高质量的支持。

3.加強微观系统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匹配和专业化程度。

《行动计划》的第13—17条强调:要加强高校心理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力度;高校和中小学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比如,北京的海淀区就明确要求每一所中小学都必须配备一名心理学副校长。《行动计划》中还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后培养和发展平台,通过更多的职后学习和科研课题带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状况。“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固定的教育策略也是无法适应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的。抱着好奇的、发现的、不带有太多主观预设的视角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引领他们。

4.加强微观系统中心理支持和服务机构的专业化人才数量和专业化水平。

《行动计划》的第18条指出:“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加强综合监管。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业工作者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高质量的专业工作者匮乏,很难满足大量心理问题青少年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中的心理咨询机构水平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缺少统一的专业资质评估审核体系,也导致了很多患者因选择错误而延误治疗的关键期。因此,增强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刻不容缓。

5.加强微观系统中对家庭的专业化支持。

《行动计划》的第19条指出:“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积极开展亲子活动,保障孩子充足睡眠,防止沉迷网络或游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看到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手足无措,夫妻之间相互指责、推诿,甚至家长自身出现抑郁、焦虑的问题。这无疑既帮不了自己的孩子,还会给孩子的治疗带来更大的阻碍。因为在心理学的家庭治疗中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对关系出现问题时都会扰动其他个体,甚至会导致其他个体也产生问题。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的问题,而逐渐地,他的父母也出现了抑郁、焦虑,父母两个人的夫妻互动也出现了问题,那么何谈能够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家庭专业化的支持也是改善青少年心理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想用林巧稚女士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医生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心。”事实上,离开了关爱作为出发点的助人工作,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的操作化,无法引发更好的内在改变。因此,我们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除了要重视专业化设置和发展,也要时刻谨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点滴中体现持续的关爱。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