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

2024-04-03 14:30林瑜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核心素养

林瑜

【摘 要】小学习作教学应凸显静·润品质。在“教—学—评”一体时,突出“静”的底色;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突出“润”的亮色。逐渐形成“静·润”习作的写作教学新样式。

【关键词】习作教学 静润品质 核心素养

一、价值追问:“静·润”习作的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对核心素养在语言运用中的描述,也正是“静·润”习作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一)特點鲜明

1.目标明确,关注生命。

“静·润”习作教学追寻“静”为魂的写作教学理念,探索“润”为法的具体教学方式,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学模式与序列的设计,唤醒儿童生命个体的觉知,把写作与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2.提升素养,关注表达。

“静·润”习作教学以“学”为中心,启发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有效交流。此外,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作品质,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发现自己,涵养写作情趣,培养健康审美意识。

3.改变路径,关注思维。

传统习作教学大都局限于某一习作话题,注重对学生审题谋篇布局能力的考查。在“静·润”习作教学中,课堂中注入生活式体验,培养学生求异、辩证等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品质独特

1.内省:回归自己,静我。

习作的“静”,指坚守初心本色不受外界滋扰。以教师的角度,“静”,走出自我,回归自己;以学生的角度,“静”,指不受外界滋扰的身静、神静、心静。“静·润”习作教学主张生命教育,先用“境、慧、优、丰”滋养儿童生命体,向下扎根“静”,然后再“静读、静思、静达”向上生长。这是一个由外入内,再由内而外获得健康写作体验的过程。

2.外观:回归生活,润我。

习作教学的“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和谐不压抑,自然不灌输,细致不粗糙,实施“静”的引领。它追求“形实”“话真”“情切”“意通”,包含“境润、慧润、优润、丰润”。先引入生活“活水”,激活教学素材因子对接生活,唤醒学生内在体验;再借助支架,智慧转化教学和表达奥秘,形成健康的表达情趣。讲评中静心反思、琢磨,修饰文字,整合拓展,丰厚言语生命。

二、理性建构:“静·润”习作的教学设计

“静·润”习作的教学设计以“静”为底色,“润”为亮色,让教师的教更人性、更有力量,让学生的学更主动、更有内驱力。

(一)走向“静·润”习作的思维:静,习作学习的应然底色

习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题、立意、列提纲、选材、写作以及修改都需“静”的过程。“静”,应是习作的本质气息,理应成为贯穿习作教、学、评的底色。

1.静教,滋养直觉思维,共容。

(1)心境濡养。教师要摆正位置,要不带自己个人的观念、情绪看待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一粒粒种子,教师是阳光、雨露,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这样才利于学生的个性飞扬,真实书写表达。

(2)明确目标。教师要看清习作教学的本质真相——为什么而教,不能让作文游离于生命,为了教作文而教作文。要紧扣目标,利用资源,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耐心唤醒学生写作体验,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运用。

2.静学,培育逻辑思维,共融。

(1)“静”在阅读。静读,沉静阅读,生活中指观察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物体或事件,课堂中则指教师创设情境或提供范文引领学生体验或对话。笔者执教五年级上册“习作:我想对您说”时,躬先表率,先打开自己的心扉,写了“下水文”《父亲,我想对您说》让学生阅读,起示范引领作用,唤醒学生的记忆体验和情绪体验。

(2)“静”在思维。静思,凝神构思、提纲挈领,锻炼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把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知识与思维的融合转化。课文中都隐藏着独特的言语密码,教师要以此“优化”和“改善”学生的言语结构,推动学生思维的转换和升级。

(3)“静”在表达。静达,静心表达,还原事物的本真状态,说真话抒真情。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正面鼓励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实现对文字的迁移、运用、整理、驾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生动和个性化。

3.静评,发展辩证思维,共荣。

教师的评价需公平公正、发力精准,把握好习作学习评价的力度。不滥评。评价要有针对性、生动性、启发性,若评价手段不当,立意不高,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容易陷入泛滥评价的泥沼,还有可能失去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不猛评。以《课程标准》为尺度,以教材为背景,做好评价设计与实施,避免过度评价而使难度系数超标,造成过猛、过度的习作教学。不急评。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情动态变化,调控评价的频度。若频繁地评价,就会捆绑教师,干扰学生,打乱习作学习的正常节奏,破坏习作学习的沉静氛围。不限评。让学习测评适当放宽时长,过程跟踪,成果反馈,实践拓展,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表达、展示、交流的空间。

(二)走向“静·润”习作的审美:润,习作教学的特殊亮色

习作教学的“润”,通过感受、理解、评价、欣赏文字,实施“静”的引领,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1.境润感受,从教授走向经历。

境润,引入儿童文化“活水”,激活教学素材因子对接生活,唤醒学生内在体验。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直接指向习作任务,忽视学生内在需求,缺乏生活铺垫和情感激发,学生的习作难免会胡编滥造。教师应创设“语境需求”,在儿童熟悉的活动中置入写作任务,关联学生的生活与写作。

2.慧润理解,从析出走向润泽。

慧润,借助支架,智慧转化教学和表达奥秘,让学生自主合作、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表达情趣。借助支架让学生领悟体式感、对象感、分寸感等方面的知识,寻找写作规律,着眼于语言的运用。同时,让学生明白可借助写作来表达向上的精神追求,提升写作境界。

3.优润评价,从写作走向交往。

优润,在讲评反馈、互动评价中,静心反思、琢磨,修饰文字,使习作有文采,意在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转变为对话关系。习作评价可以选择经典片段展示点评,可以围绕训练重点修改示范,可以针对通病指明方向。当堂点评,可以及时反馈,更好地修正学生习作中的不足。

4.丰润欣赏,从单一走向丰厚。

丰润,整合拓展,进行跨界实践,丰厚言语生命。课内作文重视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课外作文重视真实鲜活、可信生动。学生在课内培养的作文能力迁移到课外作文中,让习作完成生命的成长过程。其他学科可以找寻与习作的融合点:音乐课,让学生聆听音乐写出意境;科学课,让学生写实验感悟;美术课,设计一本书的封面,让学生表达设计意图、制作过程。在融合拓展、跨界实践中,不断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写作巨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静·润习作教学构建与实践”(立项批准号:FJJKZX22-37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核心素养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