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 沁润童心

2024-04-03 14:30王树榕
新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规范书写

王树榕

【摘 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当好学生美的启迪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感知文字的形体之美,感悟诗文的情感之美。以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多元诵读 规范书写 披文入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捕捉美,感受美,体会语言的美感,享受审美的乐趣。下面以小学低段诗歌韵文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挖掘美的素材,当好学生美的启迪者,以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多元诵读,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

语文之美,美在语言,而语言之美,美在它的音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对于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促进他们的语言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1.朗朗上口,品味押韵美。语言的音韵美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尤为凸显,而古诗词的音韵之所以美,是因为讲究了押韵,形成了“韵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独特美感。所以,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诗句的押韵,解锁诗句朗朗上口的秘密。

在教学古诗《春晓》时,笔者就先引导学生发现诗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晓、鸟、少”的韵母都为“ɑo”。笔者告诉学生:这是韵脚,它们都押“ɑo”韵,所以读起来特别好听。接着,笔者在示范朗读时,着重强调押韵的字眼。

2.错落有致,体会节奏美。富有节奏感的朗读会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冲击。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小古文,正因为这些小古文三字一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有悦耳顺畅、铿锵有力之美感,特别能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所以,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感是低段朗读教学的重点。

以《小小的船》一课为例,这首儿童诗语言优美,富有童趣,但学生拖腔拉调的唱读却破坏了诗的美感与意境。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用斜线“/”划分诗的节奏,有“/”标注的地方,读的时候稍稍停一停,没有“/”标注的地方,读的时候要轻快。有了停顿符号的帮助,学生在读的时候便懂得了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时候停一停,诗歌的旋律美便在读中呈现,学生也在美妙的诵读声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二、规范书写,感知文字的形体之美

语文之美,美在文字,而文字之美,形体尤甚。写一手工整规范的字不仅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低段的语文教师,应把识字写字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细致观察,打好基础。写好汉字的基础是写好基本笔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提大小不同、长短不同、形状不同,可谓千姿百态,有妙不可言之美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观察,慢慢品味,发现笔画的美感,写出漂亮的笔画。

例如,在教学基本笔画时,引导学生观察“长横就像蚕宝宝,两头饱满都藏点,左边低来右边高”“悬针竖,像根针,一边行笔一边收”“垂露竖下挂露珠,收笔稍顿再上推”……这些有意思的提示语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了笔画的美感,为写好基本笔画打下了基础。在书写时,教师再利用小口诀提出要求“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出尖,捺要有脚”,简单的口诀便于学生熟记心中,时刻提醒他们书写要求。

2.说文解字,激发兴趣。通过说文解字,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汉字方寸之间的些许深意,能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

以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为例,当读到“床前明月光”一句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李白躺在床上,床在屋子里,怎么会看到月光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床”字,出示“床”字的字形演变。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床”字的甲骨文像一张竖起来的床,小篆增加了“木”旁,表示床是由木头所制。“床”的本义为供人坐卧的用具,引申为安放器物的架子。诗人李白最喜欢饮酒作诗,所以,这“床”并不是安放在屋子里睡觉的用具,而是诗人安放酒杯器皿的小桌子。诗人在庭院饮酒赏月,难怪能看到“床前明月光”,能够“举头望明月”了。对“床”的说文解字,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床”字的书写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文的情感之美

语文之美,美在诗文,而诗文之美,唯情动人。文章中蕴含的朋友之情、思乡之情以及热爱大自然等情感,令人心驰神往。让学生感受这些美好的情怀,让他们在诗歌的浸润中获得一定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1.展开想象,化景为情。在低段的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勾勒古诗意境,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展开想象,让古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画面感,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古诗情感的体会。

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杨万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并没有直抒胸臆,全诗描写了西湖六月绮丽的风光,学生能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却不能体会到含蓄的离别情意。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从景色中感受送别之情。当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播放西湖荷塘中满池碧绿的莲叶与粉嫩欲滴的荷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想象诗人和友人在这么美的荷塘边依依话别的场景。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下面这样精彩的對话。

师:在西子湖畔,诗人和朋友吹着初夏的凉风,看着一池的红绿相间,闻着满池的荷香,细诉衷肠。这仅仅是在写美景吗,你还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想诗人一定想让林子方多看看西湖美景,希望他不要忘了西湖美景,更不要忘了自己这个老朋友。

生2:我觉得西湖的景色很美,诗人和朋友的友情也很美。

生3:诗人和朋友的关系就像这荷花和莲叶,相互依恋,相互衬托。

教师借助画面渲染意境,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诗人在诗中虽未有一字言情,学生却能感受到诗人处处传情,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浸润与体验。

2.资源整合,借诗移情。《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附录中还列出了推荐的70篇篇目。这就要求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古诗词课文,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解读教材能力,进行资源整合,让诗词与学生高频率接触,这样诗词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滋养学生生命成长。

以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现代韵文,在介绍传统节日时,笔者巧妙地引入了古诗词的学习,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相关诗句结合在一起。介绍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诗句《元日》。在介绍元宵节的环节,学生跟着元宵节大街小巷人如潮的视频画面,配乐朗诵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在杜牧的诗句《清明》中走进清明节的学习,又在古诗《苏堤清明即事》的诵读中留下清明的忧伤之情。整节课,笔者通过资源整合,把古诗词和现代韵文完美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了解到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还通过诗词的诵读领略到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洞江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规范书写
规范学生书写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规范小学生英语书写方法初探
网络阅卷环境下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小学生规范书写能力提高之我见
网络阅卷环境下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字
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提高四步法
小学写字课堂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六个规范”培养学生写字能力
让汉字在笔尖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