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研究

2024-04-07 16:58阮雯雯刘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民族

阮雯雯,刘俊

(吉首大学,湖南张家界 427000)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生态中,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更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聚落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尤其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研究,探寻其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生态根植性

文化生态根植性是文化生态学和空间分析的重要概念。20 世纪50 年代,Steward[1]最早提出 “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的启发式工具” 的文化生态概念,把文化生态学用作认识人类对多种自然环境适应规律的研究方法[2],试图了解文化 “变迁” 的过程及原因,认为生态因素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早期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和塑造[3],忽略政治因素对文化的影响,加之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体系,以及忽略文化对环境影响作用及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很大的争议。在20 世纪70 年代,由于文化生态学缺少多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生态系统模式、民族生态学和历史生态学等新的学派逐渐形成,提供了关于风俗习惯和适应制度的解释[4]。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来看,文化生态具有 “根” 与“植” 两个基本概念。所谓 “根” 指文化本身;所谓 “植”指文化在一定地理空间中生长的方式和过程,根植性可以被视为文化在地理空间中生长、繁衍、发展的方式和过程。因此,文化生态根植性是指一种文化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关系,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复杂系统。以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为例,其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20 世纪初,我国学者就力图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性,从而启发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省[5]。20 世纪80 年代后,文化生态学理论逐渐被我国学者所了解。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6],将文化生态体系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特性作为区域开发的参考,从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7]。

2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的意义

当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受到经济、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聚落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探究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策略,一是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认识;二是有利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当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2.1 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认识

传统聚落是人们生存的空间,承载着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其空间形态和历史发展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湘西少数民族聚落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聚落的分布和规模呈现出新的特征,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城镇和乡村。另一方面,聚落形态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一些传统聚落在保持原有结构,以及尊重原住民意愿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改造。这些现象引起人们对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面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新的特征和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这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认识。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影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发展的原因,而鲜有学者从文化生态方面进行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来看,文化生态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在多元一体化生态中,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也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此外,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研究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时也要关注其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并为其提供有效保护策略。

2.2 有利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当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湘西少数民族聚落大量向城镇集聚,原有的文化生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8]。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问题。从经济方面看,在传统产业受到冲击、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农业收入减少。从社会方面看,受现代化、信息化冲击和网络传播影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从生态方面看,湘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随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被挤压。

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首先要解决文化生态根植性问题。其次要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只有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保证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2.3 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特征。然而,在此背景下,一些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质疑和不满。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民族关系紧张,而且会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对于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当认识到文化根植性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根植性是指这些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渗透程度,以及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根植性不仅体现在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层面,更体现在民俗、节庆、歌舞等非物质文化层面。

其次,还应该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保护工作。他们是这些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最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共同制定保护措施和方案。

总之,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根植性的研究是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3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特征

文化生态根植性是文化与环境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产生的,它作为一种具有多重维度的系统,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文化面貌。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其文化生态根植性具有以下特征。

3.1 以自然生态为基础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的根植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依存与融合。这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为各民族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湘西地区少数民族通过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例如,土家族的山地耕猎文化、苗族的稻作文化等,都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

3.2 以社会生态为核心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的根植性还体现在其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上。在湘西地区,许多传统的少数民族聚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具有强烈内聚力的社会共同体。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人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使得聚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以社会生态为核心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3 以精神生态为灵魂

除了自然环境和社结构的根植性,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还表现出强烈的价值观念的根植性。这里的人们崇尚自然、敬畏神灵,注重家族和乡土观念。他们深信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同时,他们也注重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将家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些价值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中,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

文化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些建筑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等,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态要求,如干栏式建筑、土楼等,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5 以精神文化为支撑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精神文化要素是指与其生存环境相关,对人们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内容,如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支撑着湘西少数民族的聚落文化。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与归属。在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由于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彼此间交往频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核,如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这些精神内核集中体现在苗族神话传说、土家族传说和民歌中。同时,还保留在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中,如在村寨门口设置 “路引” 或 “路桩”,在村寨中心设置 “火塘” 或 “锅庄”,这些行为都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崇尚礼仪、追求和谐的民族精神。

(2)宗教信仰。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基督教传入湘西后,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之一。道教则在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以湖南花垣县为代表的苗侗地区,是道教在湘西地区的主要传播区域。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独特的 “天人合一” 思想,道教教义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一切都与宇宙万物密切相关。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道教思想深入人心,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生活习俗。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的生活习俗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是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重要体现。苗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是逐水而居,“依山而居” 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形式,所以他们大多聚居在山环水抱的盆地中。盆地周围群山环抱,盆地中间多为低丘,四周山岭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这种环境下,苗族、土家族先民不得不与大自然做斗争,他们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如湘西土家族“三月三” 歌会、“赶秋” 节和 “花船节” 等,苗族 “二月八” 芦笙节、“三月三” 长鼓会和 “五月五” 拦门酒等。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中的生活习俗是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4 文化生态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化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生态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乡村振兴的要求。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作为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现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体现了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湘西少数民族聚落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建筑风貌改变等诸多挑战。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是湘西少数民族聚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1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五个振兴” 全面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多元文化生态在乡村扎根。因此,保护好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5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如旱涝、山洪、滑坡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尤其在山地丘陵地区,随着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

二是村寨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居住环境、建筑风格和聚落布局等方面,因此,要全面保护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然而,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和统筹,村寨建设缺乏科学指导和合理布局,导致很多村寨都出现了“千村一面” 现象。

三是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民族村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环境。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认识,就不会有自觉的保护行为。在当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过程中,部分村民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事,自己只需要配合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聚落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同时,部分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在建房和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 “攀比” 现象。村民在进行聚落文化生态保护时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在一些旅游开发较快的地区,当地政府为了迎合游客需求,不考虑建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问题,忽视了对聚落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另外,还有一些村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拆迁补偿款而破坏聚落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私搭乱建等。由于村民缺乏正确认识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导致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是缺乏规划统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但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很多地区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重视不够,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制定相关规划时,缺乏科学指导和统筹,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布局。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致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 “千村一面” 现象。这不仅破坏了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且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是缺乏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认知和情感。一方面,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外界事物和知识的了解途径较少,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部分村民受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加之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观感。此外,少数民族聚落主要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这些地区难以吸引外界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村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其他地区先进技术。因此,这些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却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着极大挑战。

6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策略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的文化生态根植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根基和支撑,并且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是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湘西少数民族聚落要实现从 “资源经济” 到 “产业经济” 的转变,需要运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以实现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的保护。对湘西少数民族聚落进行保护,要在尊重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传统文化特质和民族特性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化资源,并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从而促进湘西少数民族聚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借鉴。

7 结束语

湘西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根植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居民参与度、注重传承与创新、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与交流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湘西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欢乐湘西
多元民族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