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校园文化基底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2024-04-09 17:58刘颖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刘颖

【摘 要】劳动教育对学校育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家校共育都產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间的创生关系、劳动教育与课程标准间的指引关系以及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受限因素等三个方面,对根植于校园文化基底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进行探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 劳动教育 课程标准 体系建构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学校积极响应《指导纲要》精神,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对《指导纲要》进行了细致的研读,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组织教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架构。学校在“成人之美”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践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养行的育人要求,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时代赋能。

二、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通创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根据劳动教育自身的特点,其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有更为丰满、更具特色的内容和表达,而丰富劳动教育的路径就在于与校园文化的融通创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区域内一所具有历史传承的百年老校,文脉深厚。在构架劳动教育雏形之始,学校就将其育人目标与百年校园文化进行有意识的融通,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寻求百年老校与劳动教育的创生路径。基于“成人之美”的校园文化,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纽带,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成就”的过程中实现“成人、成才、成全、成长、成就”,营造“一带五成”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旨在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专业能力,促进百年老校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一)基于文化基因,打造劳动教育场域的课程实践新样态

1.打造劳育指导中心,助力课程实践研究

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建筑都应成为学生精神养成的必要载体。学校深度整合校内的育人空间,让校园里有形的建筑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有益载体。建设劳育指导中心,聘请劳动育人专家,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规划部署;充分利用天台农场和下沉空间,复刻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让劳动教育有所依托;按照认知、实践、成果展示的规律,建设文化区、体验区以及展示区,最大程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学习场域。

2.建设劳育共享空间,助力育人环境生成

环境育人早已是学校育人的共识,学校通过整合校园内有效空间,将劳动理念根植于心。如,在学校走廊进行劳动二十四节气的科普展示;在苏灯社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二十四节气花灯并在学校下沉广场展示等,让廊道也成为育人场所,让学校的每一处都成为课程的资源。

3.搭建互动平台,助力课程资源统整

为使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劳动教育的平台更为广阔,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沟通的有效平台,整合劳动教育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满足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多方面需求,促使家庭和社会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基于育人目标,构架体现劳动教育基底的特色课程新体系

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构,始终将学生生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依托,“五育”并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养行”的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

1.实施国家基础课程,打好劳动教育底色

国家基础课程的实施,是劳动教育的根基,包含劳动课程以及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

一是劳动课程: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技能指导等,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二是学科融合:在严格执行国家劳动课程的条件下,开设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如与数学、科学等学科相融合,旨在树立学生的劳动规范、效率观念等;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相融合,则关注学生树立并养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

2.开设校本特色课程,关注劳动教育本色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也是校园文化及学校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基于此,学校劳动课程在“成人之美”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设置为自我服务课程、劳动创意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及生活实践课程。

一是自我服务课程:如班级午餐自主管理,学生在午餐期间自我服务,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劳动意识。二是劳动创意课程:如在苏灯社团,学生在技艺大师的指导下,制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二十四节气苏灯等,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三是生产劳动课程:如学校开辟天台农场,打造班级菜园,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验到自食其力的快乐。四是生活实践课程:如开展“无作业日”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街小巷中感受社会生活。

3.综合拓展课程,提升劳动教育亮色

综合拓展课程是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中的有力补充,设有劳动认知拓展、家庭教育拓展、志愿服务拓展等三类主题拓展课程。

在劳动认知拓展课程中,针对家长,学校开设“家长劳模讲堂”,定期聘请各行各业中的专家、劳模家长来校,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职业感受;针对学生,学校开设学生“爱劳讲堂”,设立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班级进行主题讨论,丰富学习生活。在家庭教育拓展课程中,学校设计并推行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每学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一两项家庭生活劳动技能,融洽亲子关系。在志愿服务拓展课程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用自己学到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服务他人的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三)基于动态生成,建立提升勞动教育品质的多元评价新机制

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往往不能局限于常规的评价形式,而应构建过程性、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1.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在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构建并推行全方位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囊括教师、家长、同伴和社会机构等。通过这样的劳动评价形式,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

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通过“技能习得”“活动参与”“家庭评价”“劳动服务”等更为细致的子项目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劳动评价数据库,从而促进其劳动技能的习得与劳动观念的养成。

三、课标指引下的劳动教育实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学校构建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落实的路径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适用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紧紧围绕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等子项目,构建起劳动教育内容。“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如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具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运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劳动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都进行了清晰且明确的解构,这样,劳育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对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对学校劳动周设置的建议,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等,都为学校更加科学地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

四、劳动教育受限因素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推进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同时,还有诸多因素影响并限制着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

(一)劳动课程地位边缘化,劳动课程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除了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程之外,劳动教育实施绝大多数是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原有执教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挖掘、构思和设计,要上好一节融合的课程必然耗费不少精力。“劳动教育课程和语数外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多学科融合来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劳动技能,这可以说是理想之境。而现实是劳动教育课程政策刚性作用不强,缺乏相应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不足、能动性不强,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堪忧。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不足,课程学习主体“离场”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应该是最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之一,或者说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广阔的天地应该是劳动课程的学习场域。而在育人过程中,因为诸多原因,劳动课程越来越僵化、固化成为教师上课的课件,学习主体被迫“离场”。

除以上两个受限因素外,学校在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时,也因育人场域的不同、育人主体在多方面差异而导致目标的不统一以及过程的难以实施,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在今后的劳动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骆贵平,汪欢.我国各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比较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20(2).

[2]王维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中小学德育,2018(7).

[3]虞孙芝.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杜绝“六个认识短板”[J].教育科学论坛,2020(4).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体系建构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