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写生教学研究

2024-04-09 17:55肖蓝张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写生花鸟画教学研究

肖蓝 张阳

肖蓝,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举办个展《精神的隐喻——肖蓝绘画作品展》;参加原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中国画展和主题性创作展,全国第五、六届工笔画大展,第九、十一、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笔人物画——半身像写生”负责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负责人。

摘 要:相较于传统的花鸟画写生教学方案,当前的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广泛调研及数据分析,从学理性和拓展性两个方面深入解析与探讨,制定出符合当前本科花鸟画写生教学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花鸟画的写生教学与创作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花鸟画;写生;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湖北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JY202209)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国画专业关于花鸟画的写生课程设置具有各自明显的特点。本着科学与发展的思路,结合湖北美术学院的办学方向与目标,吸收、借鉴各大高校优点,制定一种更能适应当前花鸟画人才培养要求的花鸟画教学模式,其中对花鸟画写生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初成条理,故撰此文。

一、课程学理性研究

(一)写生观念再认识

当前有关“写生”一词的解释或认知多源于西方绘画术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写生”一词的释义具有明显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写生”往往被赋予类似“描摹实物”的含义,而这个概念对中国画的教学需求而言是不完整的。首先,在中國传统语意中,“写”字本为“移置、放置”之义①,后被引申为“描写、描绘”,然而“写”字通“泻”,更应该有“流露、倾诉、抒发、表达”之意②;其次,“生”字主要是指对象的生命力,而并非单指对象的形象,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的论述将“写生”与“传神”二者并列,与“形似”之概念做了明确区别。因而“写生”一词并非指简单地摹物肖形,而应该进一步理解为“表达生意,把对象写活”之意。

对于“写生”一词的深入、严谨解释,在工笔花鸟画写生教学中极为重要,将从本质上校正与拓展花鸟画写生活动的观念、目的及意义。故在花鸟画写生课程开展之前,首先需要梳理出完备的写生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这就要求从教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科学把控,摒弃简单的描摹理念,进而深入到通化物外的思维层面进行教学引导。

(二)观察方法引导拓展

对“写生”一词的概念进行探讨与解释后,就需要具体的、科学的方法来切入教学。在花鸟画的写生活动中,“审物察态”具有极大的先决作用,也是师造化的第一要义。花鸟画的写生过程是把观察与研究活动相互贯穿的学习过程,花鸟画的写生观察方法大致分作物理认知观察法、意象感受观察法两种。

物理认知观察法依托于物理层面的认知方式,简而言之即观察自然之规律。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有“四知”(知天、知地、知人、知物)之论,各类自然对象有静态规律和动态规律两大层面。相对来说,一般静态规律比较直观、易掌握,而动态规律则需要长期、细致的观察与理解作为支撑。

以植物写生观察为例,首先,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着不同的静态规律,比如以枝叶生发规律为特征的对生、错生、轮生、簇生等区别,又如以花冠特征为区别的离瓣、合瓣之分,再如以花序为特征的穗状花序、柔荑花序、总状花序、伞形花序等区别;其次,植物生发颓败具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动态,比如在四时早晚、雨雪风霜、光线虫蛀、地域气候等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形态。

对于动物来讲,第一,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形体、结构特征。以鸟类为例,要对鸟类的结构了如指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鸟类羽毛结构分组以及叠加顺序规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中提到“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其次,虽然不同的鸟类具有相似的结构,但是也各有不同形貌特征。例如,不同鸟类三级飞羽的形貌特征大相径庭,如若不察此理,就会出现画仙鹤时,把其黑色三级飞羽误当尾羽相类的结构问题。

第二,对动物的形体、动态之理要有科学的认识。首先,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动物形态有较大区别,例如有些鸟类在繁殖期会催生繁殖羽,野生与家养动物存在习性与体态差异,四时早晚动物情态有别等,比如猫眼早暮睛圆,正午则黑睛如线;其次,动物的运动规律各有其理,正如苏轼在《书黄筌画雀》中提到的:“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

综上可见,在花鸟画写生教学中需要建立“格物致知”与“穷理尽性”的学术品格与追求。

意象感受观察法是一种主观的观察方式,需建立在对物理认知的基础之上。此法超越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是一种类似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物心法,观物者需与外物进行内心交流。庄子“物我两忘”,以及“化物”“物化”的哲思对此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花鸟画写生教学中,对于意象感受观察的把控需要个人内心世界的参与。这要求相关课程的建设需要植入适当的引导,具体可体现为造型自觉、场景想象、色彩感知、情境营造等。

二、课程拓展性探索

(一)写生表现方式拓展

因课程设置等的限制,目前花鸟画的写生教学体现出单一性、局限性等特征。在花鸟画写生课程中缺乏对自然对象生活习性以及不同天时下精神意义的认识,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一年安排两次写生课程,解决季节局限性问题;涉及工笔、意笔、没骨、白描等全部写生技法的运用,解决表现技法单一问题;循序设置课程时长,解决观察研究不充分的问题;省内外兼顾,打破地域题材限制问题;建设前后相关配套课程,明确每次写生课程目的,打好写生课程基础并建立课程的连续性。

基于此思路,制定了紧密咬合的滚动“3+1”(“临摹、写生、创作”+“拓展”)式教学方案。第一,以“图式语言”“色彩基础”“花鸟画材料与技法探索”“花鸟画语言拓展”等课程为依托,将表现形式的拓展运用至花鸟画写生课程之中;第二,借诗词、书法、山水画等方面的课程,横向拓展花鸟画写生课程的内涵。

(二)写生题材范围拓展

传统的花鸟画题材在古代被大致分为花卉、翎毛、草虫、鳞介、走兽等类别,而在当今社会,可纳为花鸟画表现范围的新题材层出不穷,如新的社会生活环境、新兴的交通工具、军事武器等也逐渐被表现在花鸟画中。这一类的题材往往区别于传统的花鸟画题材而具有浓烈的时代风貌,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花鸟画拓展性题材研究”相关课程,进而拓展了写生课程的题材范围。

受地域或其他因素影响,每个地方的花鸟画写生素材不同,例如:北方多雪景,南方多草木;北方花卉多劲瘦,南方花卉多肥厚等。在新的教学思路指导下,将花鸟画写生教学基地扩展至全国,寻求相对全面的题材及样式。虽然不同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花鸟画创作与教学风格,但同时也限制了写生题材范围以及学生对其他地域文化的认知,因此在学生学习阶段,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或接触更多的题材。

三、结语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拓展性探索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新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目前,大多院校的花鸟画写生课程仍然缺乏全面性、深入性,本课题基于课程全面性、辩证性、科学性等追求,在题材、方法等方面对花鸟画写生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注释:

①《说文解字》:“写,置物也。”《礼记·曲礼上》:“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②《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

作者简介:

肖蓝,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工笔画创作研究。

张阳,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花鸟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写生花鸟画教学研究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