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路径探赜

2024-04-11 00:53杨青雪
成才之路 2024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课责任感

杨青雪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将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能够为培养具备生态智慧和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文章以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研究主题,阐述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与现状,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9-0029-04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其思想政治课程在传授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承载着特殊的责任。面对环境恶化的全球性挑战,高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并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承担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具有深远的教育和社会意义。这一做法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需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增强生态责任感,对促进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主张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能有效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进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主动实践生态保护行为[1]。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灌输。教师通过教授生态文明基本原则,如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概念,可以使学生对生态环境形成正确看法。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还应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生态知识体系,增强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储备人才。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入,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更是对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这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引入,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具备生态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对推动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水平有限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中,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认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尽管生态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在各类教育材料中被频繁提及,但在实际教学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讲解和系统性教育往往不够充分。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中,对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涉及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会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片面或肤浅。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在內容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也是现状的一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还应涵盖生态伦理、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更为深入的议题[3]。然而,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覆盖这些领域,未能形成系统化和层次化的知识结构。这一现状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次理解不足,无法在课程中有效整合和传授这些知识。还有部分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较少,使得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活动的机会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化和应用。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涉及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但是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并不明显,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缺乏全面性。

2.高校教育缺乏生态文明实践机会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思想虽已被纳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范畴,但在实践机会的提供上显著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在于不仅传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中,这类实践机会相对缺乏,学生很难通过直接参与来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高校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安排。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数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际的实践环节。例如,教师在课程中虽然会讲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气候变化的严峻性等内容,但往往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行动,如生态保护项目的参与、环境监测实习、社区环境改善计划等[4]。其次,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往往局限性较大。这些活动或是偶发性的、非系统化的,或是缺乏持续性和深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实践热情。例如,部分高校组织的生态调查或环保志愿活动,既没有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也难以形成长期持续的影响。再次,高校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场地支持和师资配备,这些会限制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开展。最后,学生个体对生态文明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在一些学生看来,生态文明教育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要求,这使得他们缺乏将其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这种观念上的局限性,会使有限的实践机会很难被有效利用。

3.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社会需求脱节

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引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和应用不应仅限于理论层面的讲授,还应与实际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理念的应用往往未能有效触及社会实际需求,表现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脱节、教学方法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方面。首先,部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具体社会环境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在讲授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环境保护法规等内容时,一些教师未能结合当前社会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如城市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环境问题相联系[5]。其次,教学方法上的脱节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也很少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社会环境问题时,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能力。再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尽管理论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的训练却相对缺乏。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可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在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最后,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内容上缺乏对当前国际环境议题的关注和反映。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如国际气候协议、跨国环境治理等,高校应提供更多的国际视角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全球环境问题意识,但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薄弱[6]。

三、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路径

1.设计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生态文明思想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高校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这些教育活动应围绕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展开,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模拟政策制定、生态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实地考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措施。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绿色企业或生态农业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挑战。通过与现场专家的交流和观察,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学习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模拟政策制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模拟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就城市绿化、水资源保护、低碳生活等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政策制定的过程,理解生态文明政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生态项目研究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深入研究特定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对某一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解決方案。例如,研究城市垃圾分类的效果与挑战,或者分析某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策略。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理解。此外,引入互动式学习和案例分析也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讨论具体的环境案例,如某地区的污染治理、生态恢复项目等,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和分享观点,加深对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实境体验等,能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加生动和直观。

2.设立生态保护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思想,并通过设立生态保护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策略。这些生态保护项目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技能和责任感。具体来说,这些项目可以包括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绿化、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生态恢复的过程,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7]。通过参与物种调查、生态监测、植被恢复等活动,学生能实际感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的复杂性,从而加深对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学生可以参与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例如,对特有物种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保护策略,甚至参与实施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参与野生动植物的救助和康复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废物分类、资源回收再利用等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绿色管理和运营中,培养学生的资源利用意识。城市绿化和湿地保护项目,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中。通过参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学生可以了解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湿地保护项目中,学生可以参与湿地的生态调查、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从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野生动植物救助和保护工作中[8]。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还能直观感受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与企业合作,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是一种创新且实用的教育策略。这种合作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直接平台,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在生态环境管理、绿色生产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做法,如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绿色供应链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这些经历不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增进学生对企业生态文明实践的深刻理解。项目合作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具有现实影响的生态保护项目中,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或低碳技术应用等。在这些项目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参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产品开发和环保技术创新中。这种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还能促进高校研究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9]。此外,高校与企业联手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如社区绿化、环境教育和公共环境改善等,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这种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高校还可以与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设立生态文明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与企业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生态创新项目中。

四、結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深度融入,不仅是对当前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负责任的“投资”。通过系统性地引入和实践这一思想,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解,也为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负责任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高校将继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郇庆治,曹得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3(01):25-32.

[2]彭志红.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4):145-146+149.

[3]吴洁,周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9):84-89.

[4]成晓曼,李振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19):89-92.

[5]陈琼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路径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4):22-28.

[6]黄晨,华启和,花明.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67-171.

[7]韩冰,曹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34(06):115-120.

[8]郝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与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304(04):75-82.

[9]辛熙恒,姜旭.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提升探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4):125-129.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roduc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ang Qingxue

(School of Marxism,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oning Province, Fushun 113122,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ist theory, has become the core idea for addressing global ecological challeng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but also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with ecological wisdom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takes the introd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theme, elabor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roduc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paths for introduc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re competenci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课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