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研究

2024-04-22 05:18李慧颖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摘 要: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和传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的意义,即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文化认同感,并探究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养导向;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慧颖(1998—),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素养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民间故事蕴含丰富的道德、智慧和审美内涵,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因此,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讨论民间故事,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民间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融入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同时,民间故事往往蕴含多层次的内涵和主题,需要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1]。通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理解故事,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一个讲述自然灾害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教师也可以设计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民间故事中的冲突和道德抉择,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学生能够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推理,能进行深入思考并合理质疑。在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方面,民间故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道德和社会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通过分析《猎人海力布》这个经典的民间故事,学生可以分析其中蕴含的诚实、勇敢与奉献等道德观念,培养辨析能力。另一方面,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对故事逻辑、情节等进行推理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行为的动机以及故事结局的合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合理质疑。例如,在分析《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时,学生可以就狐狸的计谋、老虎的反应等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民间故事是传承和表达特定文化的载体,教师通过深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囊萤映雪》这个故事体现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深入学习这一民间故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其中蕴含的精神,还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此外,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传承的一分子,从而积极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民间故事往往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由点到面,确定教学目标

在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明确教学目标,将局部的知识点延伸拓展开来,明确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2],以展开系统、完整和有深度的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民间故事有《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在实施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故事,掌握分析民间故事的方法和技巧,理解民间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技能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和增强同学间的情感联系。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这些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教学要点,并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标准。针对知识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分析民间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如从故事情节、故事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入手,并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细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表达的思想主题。针对技能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如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并通过指导学生深入探究或创编故事,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技巧的实际运用能力。针对情感态度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民间故事,促进他们感知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设定锚点,引导思维发散

在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引导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民间故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思考。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并确定民间故事单元的核心问题[3],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學生明确学习的切入点。仍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或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预测故事主题、猜测人物关系或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前,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希望这个故事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随后,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与现实中的爱情有什么不同?”“故事中的猎人海力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激发学生对其他领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古代的狩猎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从多元化视角理解故事内容。

(三)整合资源,搭建知识体系

在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帮助学生搭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中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属于中国神话,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整合有关中国神话的绘本、插画、电子书、文章、视频等内容来开展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可以将民间故事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例如:对于《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知识,介绍宇宙知识;也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讨论生命诞生与进化的问题。这样的知识整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神话故事背后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联,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自主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四)巧设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在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以促进他们素养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了解他们的文化基础水平,挖掘他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吸引人的活动。第一,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思考民间故事中道德、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他们对民间故事内涵的深入理解。第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现角色之间的互动,呈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或加入自己的创意元素,创作新的故事[4],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白蛇传》的框架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描述现代社会中的奇幻事件。第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作一部民间故事剧本或故事书。如此,学生可以分工合作,进行角色设定、情节安排、对白撰写等,通过合作创作,在交流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加深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创作一部关于少数民族传说的剧本,通过表演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获得积极、有趣、真实的学习体验,提升素养。

(五)鼓励反思,提升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反思,旨在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民间故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和其中的核心信息[5]。例如,在《精卫填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她的坚持和努力有何意义?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精卫填海故事中蕴含的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和联系。例如,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学生,女娲补天的精神对现实生活有何借鉴意义,从而让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奉献、担当等品质。这些品质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是符合的,可以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手法。例如,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故事的感受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表达来丰富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单元阅读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民间故事的阅读、讨论等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水平,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文化认同感,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王银菊.“1+X”教学开启幸福阅读:以五上“快乐读书吧”为例[J].作家天地,2021(28):74-75.

赵俊.民间故事單元教学的实施路径: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2(35):19-21.

郭胜坚.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阅读有效策略: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20):38-40.

华珊.“精”字为先,“整”“单”融合: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17):82-84.

王现起.利用民间故事元素,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2(10):27-29.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