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研究

2024-04-23 09:15吴艺珠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双减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吴艺珠(1982~),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正兴学校,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促使家长以及教师对学习效率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政策要求下,学习时间大量缩减,如果教学方式不当,极易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点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对课堂模式的优化,实现减负增效,使其在不额外增加压力的前提下,保证相关知识学习的质量。文章主要通过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数学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并提出有效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阶段;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060-06

低年级学生存在活泼好动且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课堂讲解方式的不断改善,使其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探索,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注重融入生活化元素,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 学生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各项能力发展迅速,其主要的发展规律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发展速度快。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过程迅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变化。在生理层面,当受到外界影响时,大脑会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同时条件反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心理层面,由于已经初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意识,既想在学生或教师面前展示自身的能力,也想获取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针对该种发展规律,促使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中,应注重对方式的改变,紧跟学生的发展脚步,对其成长提供专业和科学的指导,使其在快速发展时期各项能力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第二,开放性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外界的各类新奇事物对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发展的开放性较为明显,热切地想与外界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以及课间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积极构建合作探讨平台,使其相互沟通,以便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此外,也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可以用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和学习中各项问题,激发对各类问题的探索欲望,不断拓展学习范围,使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分析,从而获取准确的答案。

第三,可塑性。低年级学生价值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各项能力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该类学生相对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是培养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对此,在该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挖掘潜力,以达到良好的培育效果。通过在这一阶段的全方位培养,使得各项能力发展更加健全,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避免在后续发展中由于自身能力的缺陷而对学习信心造成打击。

二、 小学数学培养难点

对低年级小学数学的培养方面,主要的难点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注意力。在知识讲解过程中,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而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恰恰处于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期,且极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同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注意力较差,无法长时间沉浸在教师所设置的活动中,学习效果较差。因此,为改善注意力较差的难点,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应注重适当引进新颖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或动画等形式吸引关注。

第二,记忆力。记忆力是影响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积累的关键。该项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会逐渐增强。但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记忆依旧依靠传统的机械记忆,且对形象记忆的效率也远高于抽象記忆,在数学学习中,对抽象的符号、数字以及公式一直是记忆的难点。对此,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对抽象事物的形象化,在记忆力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发挥有意识记忆的优势条件,以此解决记忆力问题,使其在记忆各类知识点时,能够主动探索记忆技巧,加深知识记忆。

第三,思维力。思维能力对后续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技巧。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对具体形象内容的理解力远高于抽象内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内容,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问题设计的优化,遵循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特点,为其提供发展思维能力的平台。此外,在讲解抽象知识时,也应注重培养自主意识,使其主动探索相关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思维模式的优化,以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四,实践力。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而实践则是检验各项能力发展情况的有效路径。因此,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各项学习内容的有效规划,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自主学习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教师来说,为解决实践能力这一难点,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引进,创设实践平台,以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活动。

三、 数学教学优化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

1. 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主要动力,在低年级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心理,对后续的学习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双减”政策不断落实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想要真正意义上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主要的方式便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此增强活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位置”这一内容时,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方位词,并能够根据图片内容,正确说出相关物品的方位。该项内容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也是后续平面和立体图形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抢答问题获取积分。在问题设置方面,可提前收集相关的图片,并针对图片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答活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方位词。最后对积分进行结算,对积分最高的小组提供适当的奖励,以便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2. 联系生活实际

大部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的热情,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活动设置方面,教师应注重观察生活中各项数学现象,对实际材料进行收集,实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内容时,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各种图形,使其观察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活动中,为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可在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通过提问,使其与日常生活联系。在问题内容的设置方面,可从以下内容着手,“观察教室和家里的物体,说出物体的形状。观察学校中哪些物体是由长方体组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效果,保证课程效率。

3. 分配学习时长

为避免学习过长而失去学习兴趣,在教育工作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况,适当增加课堂中自主探讨和沟通交流的空间,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是熟练进行数字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该项内容讲解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因此,该项内容的难度相对较低。在基本理念讲解后,可预留15分钟的讨论时间,使其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加深对本节課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彼此之间的探讨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之间彼此的经验交流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4. 逐步加大难度

学习难度过大,会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生各项能力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课程的难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其对各类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促使课堂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内容时,学习目标便是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并使用表格或文字的方式对数据内容进行说明。在课程开展的初期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考虑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分类现象,并提供超市的图片,分析图片中超市的分类方式。通过联系生活场景,便于对分类的概念进行讲解。在课堂导入后,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在基础知识掌握后,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并通过课后练习题组织探讨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利用表格或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呈现。多层次性的教学能力能够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促使课堂目标的良好实现。

(二)强化教师能力

1. 加强课前准备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引导人员,想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应确保各项活动实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活动开展之前,应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爱好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对课程节奏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强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这一内容时,为熟练掌握除法的运算法则,使其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课前准备阶段,应对学生的状况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如果对前期学习的乘法掌握程度较好,则可以将乘法作为除法学习的基础,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以便于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在对重点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针对知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场景,通过大量的练习,以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确保计算的精准性。课堂讲解结束后,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帮助学习能力较差或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提供指导,以帮助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

2. 落实课后反思

强化课后反思工作是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主要在课堂讲解结束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在课堂讲解结束后,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着手,针对各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判断。综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以便于有效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贯彻落实“双减”的政策要求,以实现对课堂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展游戏教学

1. 设计游戏活动

游戏对低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应针对教材内容采用合适的课程方式,设计科学型和探索型的游戏活动,以便于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其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在游戏类型的选择方面,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的方式主要包含故事类、竞赛类、探索类,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为加深对数字的认识,掌握运算法则并增强口算能力,可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在班级中设置宝箱,宝箱内部放置数字1~9,要求学生自行进行抽取,并开展加减法运算。对计算正确的学生提供一定奖励。通过该种游戏方式,能够显著激发参与热情,促使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进一步强化。

2. 规范游戏行为

游戏活动相对传统的课堂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该种方式具有较强的活动性特点。在活动中,为避免学生过于兴奋而造成课堂混乱,教师应在游戏活动中加强管理,注重对游戏规则的讲解,加大对游戏行为的规范,以便于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全面掌控,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在游戏开展中,教师应对规则进行重点强调,使其明确游戏中的禁止行为。在活动中,应注重对行为的引导,对行为进行及时规范,以避免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问题。此外,注重对自尊心的维护,出现不当行为时应避免当面处罚,而是在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耐心劝说,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不当行为,以促使在后续活动中进行改善。防止出现大声批评的现象,以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损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四)优化作业设计

1. 体现故事特征

为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作业,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应注重体现故事元素,使其在听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培养计算能力方面,如果使用传统方式,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枯燥、重复的计算练习,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应加强对传统作业模式的改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后,可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进行作业设计,要求学生依据动画片内容自行编写计算问题。通过该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计算练习的趣味性特征,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自身的能力编写题目,使其教学效果得到一定改善。同时,自主创造作业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作业练习,促使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较大进步。

2. 加强实际联系

在作业设计方面,应注重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减”政策下,应注重体现作业的生活化特征,以提高作业完成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在作业布置方面,为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有效巩固,可安排观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各个场所中各个形状的物体进行观察。通过该项作业,使其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对图形概念和特点的了解,促使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 体现游戏趣味

在课堂讲解中可利用游戏提高课堂效率,在作業布置方面同样可运用游戏的优势条件,改善传统单一的写作作业,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与父母或同伴玩1~10数字的卡牌,随机抽取两个数字进行加减,谁的计算速度快,卡牌就归谁。最后结算中卡牌数量最多的获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强化自身的计算能力。同时,在“乘法口诀”学习后,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对口令的活动,一个学生随机指定学生进行提问,以帮助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4. 设计实践活动

在实践作业的布置方面,应注重为其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以对相关知识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内容时,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各个年级教师在上班时开车、步行、坐公交的人数。各个小组可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通过实践活动,以感受数据调查和分析的全过程,使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水平。此外,在学习“克和千克”这一内容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对家庭中手机、遥控器、教材的重量进行测量。在学习完长度单位后,要求对身边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并进行单位换算。通过布置实践类作业,以帮助学生对各类知识的了解。

5. 落实课前预习

为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采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前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基本了解,以便于在课堂中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需要引导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的发展方向正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这一课程时,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通过自行查找资料对教材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同时教师也应始终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针对预习情况,以分析预习能力,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调整。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较强,且缺乏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在该时期教师应注重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促使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预习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意识,以强化预习效果。

6. 调整作业结构

为保障作业设计的质量,应定期对作业设计情况进行整合,整理在一段时间内布置的作业内容,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随后针对上述内容,对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分析作业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便于对作业形式进行及时的改进调整,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以及具有良好效果的作业内容。同时,在作业设计优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对传统作业布置中存在的低价值作业进行筛除,对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内容进行研究,注重对压力的减轻,避免因作业内容布置不当而增加学习压力。

(五)多媒体运用

1. 丰富课堂活动

由于数学中部分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造成较大困难,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为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重点知识进行展示,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规律。在PPT设计方面,应适当运用鲜艳的色彩以及视频和动画,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其快速融入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对课堂活动的丰富,激发学习情感,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探索欲望,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在片段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又如,“房间内有七个小矮人,现在有两个出去找食物,那么现在房间还有多少人?”以童话故事为基础,通过提问开展教学活动,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对课堂内容进行丰富,调动学习热情,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2. 引入教学案例

现阶段,各类先进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化设备已经逐渐运用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在课堂计划制订中,应避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是应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条件。同时,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应对设备使用的时间和节奏进行控制,避免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心理。在课堂活动开展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条件,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和动画内容,并引进案例,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图形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图形的组合情况。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分类,以此对图形类别产生正确认知。

(六)设置评价活动

1. 丰富评价主体

科学合理的评价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准确评价。在评价活动开展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评价活动的优势条件。例如,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针对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探讨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实现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的结合,构建完善的评价模式,以此保证评价活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评价过程中,也能够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对自身的缺点进行准确了解,并及时进行改善。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改善传统评价活动相对单一的问题,使其评价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 完善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的设定方面,应避免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关注,例如,在小组合作探讨、课堂问答情况以及展示学习成果中,教师应避免过于关注结果的准确性,而是应对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行分析。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答案,教师应避免立刻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对解题思路进行说明。如果最终答案错误,则需要分析解题过程中是否某一步骤出现问题,以至于结果不准确。如果最终结果准确,则需要带领学生思考是否具有更加简单快速的解题方式,以激发思维的不断发展。在教师评价环节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肯定,随后对解题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结合学习态度以及日常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保证评价活动的全面性,使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问题,以便于在后续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条件,加强对问题的改善。

3优化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的优化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长处的鼓励,还应及时指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例如,在加减法计算中,虽然最终学生的计算结果准确,但是不同学生的计算速度却存在一定差异。对同一个问题,解题方式的不同也会对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产生影响。针对该种区别,在评价活动中,应注重对存在创新思维学生的鼓励。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挖掘自身存在的潜力,通过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以帮助学生重拾信心。积极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以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落实,促使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政策要求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进,以深化落实增质减负的教育目标。在实际活动实施中,应从优化作业设计、引入游戏教学、设立实践平台等方面着手改进,以不断丰富课堂内容,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于当前时代下的教育要求,满足低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以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3(24):57-58,61.

[2]戴胜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新课程研究,2023(16):129-131.

[3]顾爱萍.“双减”背景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4]王晓环,白立华.“双减”背景下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4):89-90.

[5]刘小华.“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7):160-163.

[6]胡广峰,程偉.“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化错”教学浅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5):104-106.

[7]赵淑玮.“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天津教育,2022(33):105-107.

[8]张艺琛.“双减”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4):13-15.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双减数学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
简析如何创建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