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质量观探究

2024-04-23 00:06李玲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幼儿教育幼儿

作者简介:李玲(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以生为本”的理解不够,认为幼儿只是作为“自然人”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儿童立场”为基本出发点,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质量观。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现代幼儿园课程现状,并对“儿童立场”下的幼儿园课程质量观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幼儿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62-0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国家有关规定,實施学前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幼儿园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儿童立场”的缺失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所谓“儿童立场”,指的是站在儿童的视角和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是一种基于儿童视角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广大幼儿教师应当重新转变自身理念,围绕以生为本思想,以“儿童立场”为基础,对幼儿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提升幼儿课程品质。

一、 现代幼儿园课程现状

现代幼儿园课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相较于传统课程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受传统观念影响,幼儿园课程仍然存在着“知识中心”“结果中心”等思想和做法,这不仅造成了课程的低质,也使得幼儿园课程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其次,当前幼儿园课程编制主要依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经验积累,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课程质量不高。再次,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意愿,导致课程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最后,当前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

二、 “儿童立场”下的幼儿园课程质量观

“儿童立场”的核心观点在于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支持儿童、帮助儿童成长。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儿童立场”既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又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突破。从本质上来看,“儿童立场”与现代幼儿课程具有一致性;从内容来看,二者都强调幼儿作为发展中的人应当被重视和尊重;从价值取向来看,两者都是基于幼儿的立场来看待世界和人。“儿童立场”对幼儿园课程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儿童立场”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幼儿园课程改革要将“儿童立场”作为新思想、新理念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其次,“儿童立场”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幼儿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儿童立场”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应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儿童为中心。幼儿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将幼儿视为课程的主体,从“关注知识”向“关注能力”转变。

第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课程是面向全体幼儿的,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还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重视游戏。幼儿园课程是基于游戏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

第四,关注游戏过程。幼儿园课程是基于儿童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时要尊重儿童游戏活动,保障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权利。

第五,强调自主建构。幼儿园课程强调自主建构,教师要相信儿童可以自主建构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去灌输知识。

第六,注重评价。幼儿园课程强调评价,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价。

三、 “儿童立场”下的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建议

(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从本质上讲,幼儿是没有区别的,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潜质。幼儿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为不同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教师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幼儿。对幼儿而言,他们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幼儿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需求。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主体,不是成人世界中的客体或客体角色。教师要以尊重、平等、欣赏、信任、关怀等态度对待幼儿。

教师要通过创设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尝试,去感知、发现、操作、想象,去体验自我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历程。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平等发展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事物或事件的感受与想法。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成人标准去评判幼儿发展水平与表现。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支持幼儿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中和玩具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游戏材料等教具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利用儿歌、谜语、故事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活动;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阅读;通过角色游戏锻炼幼儿社交能力等。

教师要主动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教师要通过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或行为举止等方式来评价每个幼儿。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地反映幼儿真实表现与进步情况,既要肯定幼儿已有水平和努力程度,也要充分考虑他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既要肯定幼儿优点和进步,也要指出存在问题与不足。

教师应努力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儿童化,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和有意义的环境中感知、体验和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问题,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内容方案等。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激发儿童兴趣,提高学习品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园课程中重要的活动。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学习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并向两者并存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则和习惯,并能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间接经验。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的游戏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过于注重幼儿之间的竞争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过于强调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而忽视了教师“适时”的引导;过于注重幼儿自身经验和兴趣而忽略了与幼儿互动。这使得游戏活动流于表面、肤浅,甚至成为部分教师所诟病的“放羊式”游戏。

事实上,幼儿园课程不是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充满童趣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幼儿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他们获得经验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等因素,设计既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又符合幼儿发展需要与兴趣需求的课程活动。

比如“我爱科学”“小小工程师”等主题活动都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发现自己感兴趣或想了解或想尝试做的事情并愿意向教師请教;在尝试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探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与同伴交流时会分享自己思考、发现、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产生对科学知识或技能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探究发现的欲望;在与同伴交流时也会学会倾听、学习别人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方法。

游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科学世界的机会,还可以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和敢于创新等优良品质。幼儿阶段是学习品质养成和发展最为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又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使其在游戏中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观

幼儿园课程质量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而结果是评价质量的主要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方案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因此,幼儿园课程方案的质量不能仅看其内容的数量,而要看其是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其主要是从教育目标的实现出发,而不是单纯追求教育目标的达成。这一质量观要求幼儿园课程计划要与幼儿发展目标一致。对幼儿园来说,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依据幼儿发展目标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

1. 全面而具体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依据和指向,对课程目标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是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对幼儿进行综合活动课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进行了解,同时还要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只有了解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才能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标时,要立足幼儿发展目标,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出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2.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

“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如《幼儿画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帮助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来设计活动。如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秋天”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观看秋天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幼儿对秋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天”这一主题。

3. 注重幼儿学习过程

“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质量观是以“幼儿学习过程”为质量评价标准的,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重要理念。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生成的,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也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让幼儿在参与中获得发展。例如,在活动《小小设计师》中,教师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物品的特征,然后再让他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易的“服装”。在设计服装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该如何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象,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布料和材料进行设计。同时,教师还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将废旧材料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图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自己动手制作服装;引导幼儿将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进行再创造等。

(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幼儿园课程的灵魂,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具有“三重维度”: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开展,并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建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1. 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实践。只有树立“儿童立场”的课程理念,才能真正将幼儿放在教育活动的中心位置,真正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以“儿童立场”为核心理念的幼儿园课程质量观强调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以及幼儿个性差异的关注与尊重,从“儿童立场”出发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让每个幼儿在园都能获得充分而全面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里的“每个幼儿”就是指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过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每个儿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深入理解每一个儿童,对他们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并积极与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其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质量观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关注每个幼儿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特点,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幼儿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2. 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从“儿童立场”出发,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目标。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围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目标来设计。幼儿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他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个体发展是有差异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应体现出差异性,才能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在生活环节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材料和机会,使其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学习经验和发展能力。其次,幼儿园课程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提供多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再次,幼儿园课程目标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满足每个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长,使其都能得到充分、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要关注每一个幼儿在生活环节的表现和变化,及时给予其鼓励和肯定。

3. 课程实施:“儿童立场”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教师通过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实施是幼儿园课程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幼儿园教育的质量。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对幼儿的真诚和热情,尊重幼儿的人格与个性,理解幼儿的需求与需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教师应积极关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和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和指导。

四、 结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是学习主体”,其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促进幼儿在自主体验中学习成长。课程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幼儿园课程质量观的转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质量观,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武晓菲,卢碧露,王垚.变革时代下幼儿园课程发展新思考:“质量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发展”学术分论坛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1(1):94-96.

[2]谢雪梅,何浩,杨娟,等.贫困地区乡镇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及提升策略:以贵州省松桃县D幼儿园为例[J].赢未来,2020(32):35-37.

[3]童月琴.聚焦整体质量提升的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南京市溧水区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2(6):4-6.

[4]张丽珠.基于《评估指南》精神提升园本课程质量的调适与创生策略:以建瓯市实验幼儿园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6):128-133.

[5]潘月娟,宋贝朵,杨青青.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师层面的制度化及外部教育质量评价参与的作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9(4):11-14.

[6]陆浩,李克建.《持续共享思维与情绪健康量表》视角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微观透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11):3-7,40.

[7]王典,陆浩,李克建.幼儿园课程质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幼儿园63个年龄班观测结果的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1(4):3-8.

[8]王典,吴玲,陆浩,等.幼儿园课程质量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1(12):9-13.

[9]王典,吴玲,李克建.幼儿园结构性质量要素组态对课程质量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2(9):1-14.

[10]原晋霞,王希.不同解释变量对幼儿园班级课程质量的影响及其差异贡献率: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夏普里值分解方法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23(4):25-37.

[11]刘颖,虞永平.幼儿园管理质量与班级课程实施质量的关系:一个跨层次中介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23(4):1-12.

[12]刘雨杭,姚伟,柳海民.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紓解之策[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54-161.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幼儿教育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