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4-04-23 19:22林济鑫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双减背景

课题项目:文章系平和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立项批准号:2022PHKYKT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济鑫(1978~),男,汉族,福建漳州人,平和县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摘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习惯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这种耗损学生多余的精力且低效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学环境。有鉴于此,文章将深入探索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计算能力的同时,还不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整体核心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双减”背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048-06

提升计算能力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数学基础是否足够扎实,在“双减”背景下,应该将教学的核心放在如何提升教学本身的“质”而非“量”,既要大胆做“减法”,也要适当做“加法”。“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和课堂学习压力,使学生可以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为“双减”在教学中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双减”背景对计算教学的影响

(一)刻意缩减学生的练习量

“双减”政策的提出,带给计算教学直接的影响就是让部分教师变得束手束脚。有些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方法就是利用题海战术帮助他们能够迅速地攻克各个类型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题海的奋斗过程当中迅速提升对各个类型計算题目的计算熟练度,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该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对正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可靠的教学途径。而在“双减”背景下,题海战术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个可选的选项。部分教师在一时之间也很难找到可替代的教学模式,为了迎合“双减”背景的要求,不得不给学生减少练习的数量。所以在“双减”背景下,部分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规划就是刻意缩减学生的练习量,甚至对所布置的习题没有经过任何的设计。虽然学生完成任务更加轻松,但是整体的教学效率也变得更低。

(二)教师缺乏规划

“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而减少低效练习的数量。在实际过程当中,部分教师对这一方面却缺乏有效的规划,大多数教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能够绕过那些低效的习题,直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题型给学生,甚至有教师会布置一些非常刁钻的题目。这些题目对学生脑力的消耗也非常大,但是提升的效果不够明显,并没有起到针对性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学生积极性偏低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身心,用更好的学习状态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学习挑战,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有更高的积极性。然而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模式的高压环境之后,骤然减少了学习压力,拥有更多的时间支配。自主管理意识较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拥有这些自主时间之后,他们所想的是尽可能地逃离学习,会滋生学生的惰性思想。

二、 学生计算能力提升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算理的掌握程度偏低

在传统模式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围绕高效率解题这一目标而开展的,对算理、计算逻辑方面的教学比较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那些数学公式,愿意主动去推导公式和解读公式的学生的数量极少。例如,在小学数学当中的经典公式有: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如果学生在应用题当中没有找到直接写明物体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的关键数量的话,在解答该应用题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想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掌握算理,理清计算的逻辑。

(二)学生的数学基础差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灵活运用四则运算以及各类的数学符号去保证自己的基本运算过程可以顺利进行,甚至学生还要去了解各类几何图形的空间特性、生活事物的基本属性等方面,通过这些综合方面的学习,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数学基础。然而在传统模式当中采取题海战术教学之后,很多学生只是关注自己完成的题目数量,而没有去很好地消化这些题目当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巧,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非常薄弱,而且容易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接受那些灵活变通的计算技巧。

(三)学生对提升计算能力不够重视

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不能够忽略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环境,要学会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差异变化。在当前科技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学生能够接触到非常多便利的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这些电子产品来说,计算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提升自身计算能力并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种繁杂的计算,只需要通过几个按键就能够轻易得到答案,完全没有必要去列竖式进行计算。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能够有效地去了解该事物,一旦学生对提升计算能力这件事情本身提出质疑,那么他们必然不会与教师达成默契配合,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甚至会让提升计算能力本身成为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违背了“双减”政策的精神。“双减”政策不仅要减少过度的作业量带给学生的身体疲劳,还要减少学生精神层面的疲劳,过重的精神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状态。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想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就必须扭转他们对提升计算能力的观念,激发他们对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兴趣,从而正确引导他们去对待这件事情,甚至是引领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种风尚。

三、 “双减”背景下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正确引导学生对提升计算能力的看法

想要强化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首先需要转变学生对提升计算能力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后续的一系列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默契的配合,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提升自身计算能力。

第一,积极开展竞赛。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存在一种盲从心理和偶像心理,他们会跟风那些表现突出或者是独特的行为,对拥有特殊本领的人会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比如,那些拥有新颖的玩具或者是对画画和组装模型等方面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种心理,将计算能力转化成他们所认为的特殊技能之一,让他们能够去崇拜那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地组织计算竞赛,包括珠心算、口算等多种形式的计算竞赛,让学生能够有直接展现自己计算能力的平台,并且可以让他们有一个短期的目标去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可以为学生同时带来荣誉感、周围同学的崇拜等,这些方面都能够转化为学生积极提升自己计算能力的动力。为了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竞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如笔记本或者奖状等。这些实质性的奖励,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内心的精神满足感。

第二,开展计算游戏。游戏教学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利用游戏教学不仅能够营造教学的氛围,而且能够利用其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牢牢地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计算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并且可以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例如,当前有一口水井,大小水桶各一只,已知大水桶能装7升水,小水桶能装5升水。求,怎么样才能够让大小水桶里的水刚刚好6升。(注:大小水桶里的水,可以互相倾倒,也能够倒进井里,但是必須全部一次倒完)像这样的题目,如果让学生当作考试的试题一样来进行计算的话,一定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而如果教师能够将题目转换成游戏的话就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且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其中的计算技巧。如教师可以准备两个粉笔盒,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加起来能够有6根。动手列式计算和动手亲自将粉笔放到粉笔盒当中来进行解答,带给学生的感官体验是绝对不一样的,教师应该灵活利用这种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能够有充分的运用自己的计算能力的平台以及有计算能力的动机,在开展计算教学之前,培植出合适的土壤,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性,转变学生对计算能力提升的观念。

(二)重视口算和估算训练

之所以“双减”背景下要求教师避免使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只会让学生提高对某种题型的熟练度,而不能够让学生掌握背后的算理,也就是计算的逻辑,以至于学生对计算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能够掌握算理。而想要指导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算理,重点指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口算和估算,这两种方式是最为直接的培养方式。

首先,口算训练。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当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如果学生脱离了纸笔之后,他们的计算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口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的计算逻辑,摆脱对计算工具的依赖,对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习惯运用口算,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内容。第一,加强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算术规则,如乘法口诀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口算的方式计算出这些基础的四则运算题目。第二,当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基础的四则运算规则之后,需要提升训练的难度,进阶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四则运算,如13×9=?熟悉乘法口诀的学生,一时之间很难转过弯来。教师可以提示他们可以将13进行拆分,拆成10+3,将题目变成10×9和3×9,从而可以得出最终的结果是117。第三,可以遵循这些规律,逐步扩展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等,利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去进行口算,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通过对口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其次,估算的训练。估算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字运算的敏感度,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直觉能够让学生在下意识当中选择更加合适的运算方法,减少学生进行计算的成本。而部分教师对估算方面的培养方向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约数,而忽略了如何指导学生能够去提升自己的计算敏感度。因此,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将这种估计的意识渗透学生的头脑当中,使其能够提升自己的计算敏感度,能够在短时间内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去进行计算。针对这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教学法来进行训练。因为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当中,学生往往是没有计算工具或者是能够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字,最为关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往往需要效率,在这种时候估算的技巧显得非常关键。教师可以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习题去让学生了解估算的实用性价值以及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真实的估算训练。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提升习题质量,提升学生的运算价值

部分数学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差,会盲目地在教学的策略上“做减法”,觉得只需要给学生布置数量足够少的作业,就算是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然而“双减”背景下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即有效减少学生低效作业的数量,但是需要提升作业本身的质量,提升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的价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有性价比地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因此,从习题布置这一层面去考虑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话,就必须全面提升习题的质量。

第一,計算思维方面的习题。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用直观的思维去理解计算题当中的数量关系,即简单地套用公式去进行计算,这样简单直接的思维一旦遇到隐藏的数量关系,学生很难分析题目当中的逻辑关系,从而感觉到无从下手。因此,在习题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计算思维方面的培养,可以给学生布置带有若干干扰因素的习题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去得出自己所需要计算的数量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过程当中的一些规律。例如,经典的例题:1+2+3+……+100=?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是直接用计算机去进行计算。教师应该指点学生去发现这一题目当中所蕴含的计算规律,那就是除了100,其余的数字首尾相加都等于100。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析题目当中有多少对数字能够得到100?通过分析发现除了50之外,一共有49对,结果就是49×100+50+100,可以得出最终的结果是5050。

第二,计算技巧的习题。在计算教学过程当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思维加上巧妙的计算技巧,能够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传统模式当中,针对计算技巧培养方面的习题是非常欠缺的,大多数教师只是传授学生某类题型的解题模板,而没有注重技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仍然使用列竖式这样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去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计算技巧。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题目,而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题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避免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从而贯彻落实“双减”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日后开展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习题。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一旦要求他们计算的题目之中没有明确的数字的话,他们就觉得难以下手。例如,计算:a是b的2倍,c是b-a,求a+b+c。像这样运用字母来代替具体数字计算的题目,就算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非常清晰,但是很多习惯了直接运用数字进行计算的学生,仍然会觉得难以转过弯来,更加直接的现象,就是代入几何空间之类的概念的计算之后,学生就更加难以处理这样的题目。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布置习题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计算的含义,不仅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还应该是数量关系之间的推理。

(四)整理错题集学会梳理和总结

整理错题集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之一,养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在出现计算失误的时候,具体是在哪一方面出现失误,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进行反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不足。该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但是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若干的细节问题: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该从哪里进行抄题,会盲目地从自己的教辅资料或者是试卷上进行摘抄;在整理完错题集的时候,学生回顾错题集的频率过低等。这些问题都会极大影响错题集对学生提升计算能力方面的效用。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错题集整理本身的具体目的和效用,然后再有效地指导学生属于如何正确地整理错题集和使用错题集,将这些细节问题进行优化处理,使得错题集能够成为学生提升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

整理错题集的错题整理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帮助学生排除侥幸心理。学生在进行数学答题的时候,对那些自己偶然做对的题目,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自己都做对了,就没有必要再去细究背后的解题方法,利用这种一叶障目的方法来让自己达到一种巧妙的心理安慰效果。这种情况大多出现于那些客观题的答题上,很多选项学生只是凭借运气进行选择,对那些凭借运气答对的题目,学生会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经过错题集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侥幸答对的题目,排除掉他们的侥幸心理。

第二,针对经典题型的错题。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经典例题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整理出这些题目当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并且利用数量关系之间简单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逻辑。所以这些经典例题能够迅速地帮助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关键的是这些例题本身的解题步骤足够清晰,而且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出现错误,往往是因为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到位,将这些经典例题所出现的错误归纳到错题集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放大这些细节,培养学生对这些经典题型的敏锐度,能够做到查漏补缺。

第三,针对学生易错的题型。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他们会对某一类的题型出现高频率的错误,将这类易错题型纳入错题集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出现失误的共同点,达到针对性,提升自己计算能力的目标。

另外,为了避免学生记录错题之后,没有利用错题本来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这一现状的出现,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对错题本的记录情况,并且可以在学生以后的考试或者是其他的作业练习的完成情况当中进行记录。将这些考试和作业的错误情况与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比对,对学生重复犯错,或者是在错题本上已经记录过的错题仍然出现失误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提醒。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达教师的态度,让学生能够重视错题本的运用。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优化学生的练习观感

部分教师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一定的解读错误,他们认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是让学生能够完全不依靠那些高科技产品来解答题目,从而导致其对这些高科技产品的运用畏之如虎,在开展计算教学的时候,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教具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性情活泼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而且一旦他们计算能力的提升遇到了瓶颈,长期没有得到突破的话,这样枯燥的教学氛围,就会让他们对计算能力的提升方面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做好两点转变:第一,大胆应用现代教育科技。教师需要从客观层面承认现代教育科技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尤其是带给学生在学习观感方面的提升,对这些教育科技在计算教学过程的运用,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善于利用时代的便利去提升教学的效率。第二,转变教学的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自己的视角作为主导,会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帮助学生安排计划能力的提升,题海战术的使用也是为了规避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提升计算教学的普适性。而“双减”背景下更加追求的是教育的高效化。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师应当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充分考慮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现代科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观感。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科技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练习观感的具体规划如下。

其一,利用多媒体丰富计算教学游戏的形式。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有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游戏教学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有效性,但是对部分教师来说,让他们去设计有趣的游戏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且学生的配合度也是一件值得考量的事情。为了能够提升游戏教学的可行性,教师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用多媒体来丰富游戏教学的形式。当前有很多的小程序都融合了数学游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学游戏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数独、扫雷等。这些游戏都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游戏形式,学生更加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在学生的意识当中玩游戏和做习题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的事情。

其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计算教学带给学生的观感。在以往的计算教学当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大多都是数字和数学符号,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当中的枯燥和乏味。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利用丰富的元素去提升学生的学习观感。如动图、音效、鲜艳的颜色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枯燥。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演示功能直观地演示两位数除法的运算方式,学生可以在动画演示的计算方式中掌握运算步骤。由于学生本身对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动画演示的计算步骤中他们的注意力会被课件吸引,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激发,从而加深对两位数除法计算步骤的记忆。此外,多媒体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可以反复地学习,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和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其三,利用多媒体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互动型的教学微课或者视频,将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融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互动当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参与教学过程当中,利用这种新颖的互动形式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观感,提升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在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本身的设计,或者是练习题本身质量的提升,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重视去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掌握计算逻辑,激发学生对提升自身计算能力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必须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计算能力的教学,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便利的教育科技,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始终带有新鲜感和期待感。

参考文献:

[1]杨梅.基于信息化背景的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6):18-19.

[2]杨丽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3):6-8.

[3]赵海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文集(一)[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5-6.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双减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