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生命化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04-23 23:17谢纯铮
考试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唤醒音乐课堂对话

作者简介:谢纯铮(197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摘  要:在小学音乐生命化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中,笔者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思考得出:营造、对话、唤醒、体悟几个关键词是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课例对提炼的关键词作进一步阐述,即师生需要共同营造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将音乐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适当的音乐活动进行对话,唤醒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体悟音乐激发出的情感体验和对相关美的事物及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命化;营造;对话;唤醒;体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49-04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音乐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音乐课堂上,聚焦课堂是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核心点。生命化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探索就是研究小学音乐课堂。

在为期两年的小学音乐生命化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中,笔者认为营造、对话、唤醒、体悟几个关键词是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基本特征。即在生命化理念的音乐课堂中,师生需要共同营造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将音乐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适当的音乐活动进行对话,唤醒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和对美的追求,让学生体悟音乐激发出的情感体验和对相关美的事物及文化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就参加学校课堂文化节上的六年级《丝竹流韵》和一年级《雁儿飞》两个课例,来具体谈谈认识与思考。

一、 营造氛圍,为师生有效互动做好铺垫

营造、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不仅是为这一节课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比如,在教学音乐课《过新年》上,笔者将教室贴上对联、窗花等创设过年的特定环境;在《丝竹流韵》这节课的课间,随着《梦里水乡》音乐响起,多媒体上出现了很多江南水乡的图片,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一股江南气息,而这仅是表象的一部分。课堂中的和谐氛围实际上更多是体现在师生融洽的关系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心理上互为尊重、关爱和支持,能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有效互动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紧张、凌乱甚至敌对的课堂很难有效生成和体验成功,而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在音乐课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关注和重视每节音乐课堂。

二、 挖掘教材,选择有效音乐活动与学生“对话”

备课预设中,笔者想让学生通过了解江南丝竹乐器、欣赏江南丝竹乐《欢乐歌》和学唱水乡的歌三个环节,有层次地感受、体会江南音乐委婉细腻、优雅清丽的特点。如何让预设达成呢?《欢乐歌》的旋律明快而流畅,结构极富有层次,乐曲的速度也由慢而快,情绪逐渐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水乡歌儿多》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单二段曲式,小调式歌曲表现了人们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两首歌曲都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特征。

《欢乐歌》是首民乐合奏,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要想准确把握乐曲情绪和深刻感受乐曲层次变化,学生首先要了解“江南丝竹”,而了解江南丝竹要从了解江南丝竹乐器入手,正是这些乐器的合奏才演绎出这样优雅的音乐。在了解、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欢快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演唱水乡的歌,准确地表现出三八拍摇曳的节拍特点,更深入地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

三、 语言引导,用音乐唤醒学生探寻江南音乐的热情

笔者认为,一节好的音乐课要浑然一体地彰显一种风格,如同穿衣戴帽除了要搭配和谐,还要区分是参加晚宴还是出席会议。《丝竹流韵》的曲目和活动都是以江南水乡音乐为主线,清新优雅、流畅委婉。语言是师生交流的直接方式,这节课在语言引导上也力求将音乐美和语言美融合起来,处处体现优雅清丽的风格特点。下面具体列举几处语言导入和过渡的方法。

(一)导入部分

“前段时间我们接触了北方音乐,从北国风、红高粱、唢呐高梆以及好汉们舞动移山的臂膀,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捕捉到了北方音乐的特点,接着在欣赏、学唱《对花》《跑旱船》《蓝花花》《革命将士出征歌》(师生一起回忆)等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到了北方小调的音域宽广、高亢粗犷。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来了解、感受南方小调优雅清丽、委婉细腻的风格特点。”

(结合多媒体出示“北方小调——音域宽广、高亢粗犷;南方小调——优雅清丽、委婉细腻”)

(结合课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导入语:

“绵绵的江南雨,像泼洒在春天里的茶香。随着水乡飘荡的丝竹、小唱,姑娘们推开了临河的小窗。”

(二)欣赏环节

说到江南音乐,就要隆重推出“江南丝竹”。

“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古人把有丝弦材料的乐器归为‘丝,把竹制的吹管的乐曲归为‘竹”。

“在山清水秀的江南,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的丝竹音乐,它轻巧、明朗、欢快而又活泼。江南丝竹大约有200年历史,发源于江苏太仓。”

(三)了解江南丝竹乐器部分

(结合课件,逐一聆听各乐器音色和了解各乐器)

“江南丝竹音乐,所用的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

琵琶——“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绘琵琶的音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小三弦——“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单元说到日本的三味线吗?三味线就是由中国的小三弦演变而来的,我们来感受一下小三弦的音色。”

竹笛——“竹笛又分为曲笛和梆笛,南方主要是用曲笛,其音色圆润、优美。”

箫——“箫是很古老的乐器,箫又称为‘洞箫,大家感受一下箫的音色特点,和竹笛比较一下,用一些词语描述。”(学生:悠远、圆润、深沉、委婉、宁静等)

二胡——“我们对阿炳的《二泉映月》比较了解,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应该跪着听这首曲子,二胡那委婉、似倾诉的音色和着乐曲悲恻的情绪,刻画出饱尝人间辛酸痛苦的盲艺人坎坷的一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二胡也能表现明快、欢愉的情绪,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赛马》。”

笙——“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乐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通过簧片的震动发音,能奏出双音的和声,很特别。”

扬琴——“扬琴音域宽广,是用琴棰敲击琴弦发音,但仍属于弹拨乐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音色,用词语描述一下。”(学生:典雅、明亮、清脆)“确实,她的音色很有表现力,似叮咚的山泉,又如潺潺流水。”

(四)歌曲教学导入部分

(结合课件):“古城巷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真的是太美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咏诗作画歌唱美丽的江南。”

“你知道有哪些诗是赞美江南的吗?”

诗人曾这样赞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生朗诵)

教师吟唱这首诗。

“如果把江南比作一幅水墨画,那在座的都是‘画中人呀。作为江南人,身在其中是多么幸福!今天我们也用自己的诗、自己的歌来赞美家乡。”

四、 真诚互动,让学生初步体悟江南音乐文化中的雅、秀

音乐课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建立在真诚的情感交流上的,教师对音乐的热情和态度容易带动学生并激发他们想要体验的欲望。

这节课中的范唱和对江南音乐的风格把握比较到位,在设置问题上注重激发并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感受。比如,在师生有感情朗读:“绵绵的江南雨……姑娘们推开了临河的小窗。”之后,教师问:“你从这些字里行间捕捉到了怎样的意境?用一些词语表述。”学生答:“如诗如画”“丝竹、小唱是关键词”“江南音乐听起来应该如姑娘推开窗般优雅”等。

又如,在欣赏《欢乐歌》时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问题一:《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请你想象一下,这首乐曲适合表现怎样的场面?问题二:你能用颜色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吗?

学生回答相当踊跃:“我认为用红色,因为我感觉歌曲的情绪很热烈。”“我认为用绿色,因为歌曲的旋律很美,感觉像春天般有生机。”“我认为用橙色,它既有红色的热情奔放,又有黄色的含蓄柔美。”“我认为用粉红色,因为它情绪虽然热烈,但和北方音乐相比还是雅致得多。”……这些回答都是学生用心聆听音乐的真实体验。

再如,歌曲教学环节,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听教师范唱;从歌曲中找出表达学生快乐心情的乐句;用比较、分析来实践声断气连、装饰波音的唱法;一起从力度、速度、演唱形式方面处理歌曲、呈现歌曲等等,都是在不停的互动中层层深入去感受、体验江南音乐的特点。

这节课是笔者在实践生命化音乐课堂中比较成功的一个课例。“生命化”的音乐课堂,首先需要师生建立互相信任、尊重和爱的关系,音乐课堂中需要和谐的心理环境作保障;其次,要遵循音乐教学的规律,需要有效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作保障;最后,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堂中需要真诚的交流、真实的情感作保障。

五、 关注学生,营造、对话、唤醒、体悟于音乐教学细微之处

一节“生命化”的小学音乐课,应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以音乐为载体,从人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重视,音乐活动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之上的。另一个课例《雁儿飞》,笔者想通过试上和调整过再上的两节课堂教学对比就此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雁儿飞》是学生上一年级音乐课以来接触的第一首三拍子歌曲,因此要感受到三拍子的韵律是学唱《雁儿飞》这支歌的难点。试上班级学生学唱《雁儿飞》歌曲时,笔者能够感觉到学生学唱的效果不理想,于是在教授第二个班时就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点改变,学生学唱的效果就好多了。

(一)导入的不同带来学生对歌词理解程度的差异

(第一节课)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来了,你们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了吗?

生1:小树叶变黄了,落下来了。

生2: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些衣服。

生2:很多鸟儿飞走了。

师:对,同学们说得真好!(展示大雁飞、树叶落的图片)

师:雁儿飞,排成队,飞呀飞呀飞向南,春天飞向北。雁儿飞,去又回,小树长呀长一年,我们长一岁。(教师边说边指着图片,带领学生熟悉歌词)

(第二节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秋天了,秋天来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1:小树叶变黄了,落下来了。

生2: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些衣服。

生3:很多鸟儿飞走了。

师:哪些鸟儿飞走了?飞到哪儿去了呢?

生4:燕子。

生5:大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

师:什么时候飞向北方?

生:春天飞向北方。

师:有谁见过大雁飞,它们飞的时候是什么样?

生:会排成一字形,还会排成八字形。

师:说得真好,雁儿飞,排成队,飞呀飞呀飞向南,春天飞向北。春天飞回来时表示一年又来了,你们看,雁儿飞,去又回,小树长呀长一年,我们长一岁。(教师边说边用简单的动作表示,帶领学生熟悉歌词)

第一节课中的导入虽然注意到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用了图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语言引导不充分,学生对雁飞排队、冬飞南春飞北的印象很模糊,第二节课通过不断深入的对话,学生不仅对歌词描述有了认知,更是对一年轮回中小树、学生长大一岁产生了自然联想。因此,在第二节课的熟悉歌词环节中,学生明显掌握得更快。

(二)教唱歌词方式的不同带来的课堂气氛的差异

在学生熟悉歌词的环节中,第一节课用按节奏领读的方式,教师一边领读一边指着屏幕上呈现图片内容。一遍之后再齐读,学生读得不熟,那么还可以再来一遍,但是学生出现了应付的态度。第二节课教师不读,而是邀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歌词(不強调按节奏读),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当教师发现有个学生用手指边读边指着相应的字时,及时表扬他习惯好,再请小老师领读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边齐读边用小手指着相应的字,这样读两遍之后,学生就不会因为歌词不熟而影响教学效果了。

课堂的和谐体现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得到了信任就容易情绪高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与众不同的特长进行夸赞,表扬内容要具体,态度要真诚,这些优点一定会持续发挥并影响着其他学生。比如,笔者让所有学生知道自己班级与众不同的特长是什么,有唱歌音色最美的班;有最乖、合作能力最强的班;有课前准备最好、进音乐教室最安静的班;有进步最大的班;有唱歌表情、动作表现最好的班;有最活泼又最守纪律的班。

(三)感受三拍子方法的不同带来的音乐表现的差异

第一节课笔者就很关注学生对三拍子的韵律感受,用大雁飞、拍手、拍腿等体态表现三拍子音乐,但很快发现还不够!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感受很好,一离开教师自己随音乐做动作就不那么理想了。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歌曲“飞呀,飞呀”后面都有一个一拍的休止,学生在这里把握不好,节奏容易乱。找到原因后,笔者在第二节课就作了稍微的调整,即开始用口令的方式:“一、二、三,二、二、三……”学生随口令做拍手、拍腿动作,要求拍手拍腿时表现出强弱拍,紧接着学生随《雁儿飞》的音乐跟教师做刚才的动作,在“飞呀,飞呀”处做扇翅膀的动作,休止符处正好停一下。第二段的“小树,长呀”,也做生长的动作,休止符处停一下,像一节一节地长高,不需要多作解释,聪明的同学跟着做一遍就掌握了,同学们灿烂的表情、有节奏的动作都在表达:“我会了!”

生命化的音乐课堂上,首先关注的是人,之所以“改变一点点”效果就如此好,是因为在第二节课中笔者真正关注了学生。无论是导入的不同所带来的学生对歌词理解程度的差异,还是教唱歌词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课堂气氛的差异,或者是感受三拍子方法的不同所带来的音乐表现的差异。最终关注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体悟,关注学生对自身“成功”的渴望,关注了学生得到老师认可的需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能改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做到处处用心,学生就一定能够逐渐体悟到音乐的美好和对心灵的滋养。

在生命化音乐课堂中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深入探究的地方:比如,在考虑各年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音乐活动的设置怎样凸显音乐性?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音乐课中通过各种具体的音乐媒介来渗透音乐文化?音乐课的愉悦性和美育的最佳切合点在什么地方?在利用和执行音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继续用心探索,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真正体悟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参考文献:

[1]李静怡.“生命化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北方音乐,2017,37(23):188.

[2]吴音昊.在音乐教学中践行“生命化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4(34):56-58.

[3]钟恩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唤醒音乐课堂对话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巧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