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做到“五有”

2024-04-27 12:34李芬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五有法治道德

李芬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我认为要做到“五有”:有人、有料、有趣、有变、有效。让我们一起走进思政课,聚焦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一、课堂“有人”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怎样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体现生命的成长、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切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从学生生命生长的需要出发,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一课时,可播放视频《夜郎自大》、漫画《骑驴》、乒坛藏獒—张继科等丰富多彩的材料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要认识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做更好的自己,做有智慧的人。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和朋友在一起》时,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哆啦A梦》视频引入,再结合学生喜欢的“朋友圈”,假设三千多年前的孔子发朋友圈,文案中一定有这样一句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通过“晒晒我的朋友圈、认识友谊的力量”让学生明白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懂得友谊的重要性,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积极寻找朋友,把握交友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使学生不断扩展的“朋友圈”变得更加干净。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紧紧围绕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目标展开,为目标服务,教学过程中有拓展、有延伸。

二、课堂“有料”

“有料”就是要开发、整合、利用好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整合、利用资源,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活动有必要成为普遍的教学样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一课时,充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用《偷偷回家的瞬间》视频、春运照片、老母亲状告儿子影片片段、孔子家训、学生情景剧《方便面》表演等资源,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解读家的意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父母,谨遵父母教诲,学会与父母沟通,牢记父母恩情,用行动表達孝心。在教学中,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家”入手,通过溯“家”之源—品“家”之爱—行“孝”之举三个环节,帮助学生领悟“家”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优良家风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由“讲堂”成为“学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整堂课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分享感悟,激发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父母到爱别人、爱国家的情感,厌恶生活中的不孝行径,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培育家国情怀。

三、课堂“有趣”

“有趣”的课堂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提升学习效果的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应该做到“有趣”,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有趣的课堂能“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互动性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和理论化,因此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故事,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自信的互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时,通过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视频《自豪中国人》、《赶考路》、漫画、图片、材料等引导学生认识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要正视存在问题,不因存在问题而对祖国未来发展失去信心,应积极、努力解决问题、应对挑战。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有问题,就正视,去应对,去解决!新的赶考路上,不负韶华,勇于担当!

“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还是这样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有创新、有情感共鸣。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融入一些创新性的元素,如翻转课堂、情境模拟、小品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教师通过情感引导,例如,通过分享感人故事、自己的情感经历等,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话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礼待人》一课时,结合疫情防控期间从见面握手到《中国礼》的兴起,把上课前传统的“师生问好”改为师生互行“拱手礼”,让学生体验文明有礼的乐趣,从小树立文明有礼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思考、讨论、对比“最萌鞠躬礼”、“父母的教养”、新闻资料等活动,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具特色的“冥想盘复”进行课堂小结,整堂课趣味横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就对以礼待人的表现留下了深刻印象,知道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进而在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有礼的行为,做文明有礼的人。

四、课堂“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是“应变”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做到因势而变,即议题设置要精巧、知识概念导入要平实、理论阐释要生动,还要做到:理论知识的讲解有血有肉,道德教育的渗透润物无声,让师生在变化的课堂中共享教与学的愉悦。

“有变”的课堂是有生成、有张力、有灵气的。我们面对的是多元的、变化的、活生生的人,既然人是活的,就不能刻板遵守预定的教学方案,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来调整教学预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议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一课时,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寻找诚信影子。紧接着观看“三鹿奶粉”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谈感悟,再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感受榜样的力量,最后让全班学生大声朗读《我和诚信有个约定》、倡议书等活动,在变化多样的情境中,潜移默化让学生懂得了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要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诚信记录,在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做诚实守信的人。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一课时,整节课并不是老师预先完全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通过“怎么维?依法维!”“斗不斗?怎么斗?”等议题的抛出,学生积极研讨,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议题研讨的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学生积极研讨后,懂得了依法维权的途径、诉讼的种类,在保全自身、减少伤害的前提下,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见义智为!这样的课就是“有变”的课、丰实的课。

五、课堂“有效”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主动学习了吗?在整节课中,所有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体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理解和掌握核心内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

为使课堂充实、有效,整个教学过程中人人有事做,教师需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尊重他人》一课时,以歌曲《听我说谢谢你》引入课题《尊重他人》。让学生观看董卿跪地釆访许渊冲先生的视频,从中思考得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司机斑马线礼让行人、小朋友给礼让司机鞠躬的视頻,让我们感受尊重他人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并拓展到尊重社会、自然、历史……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时,从一张图片“你愿意做小孩?还是做大人?”引入—《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通过汶川地震中救灾战士转移儿童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责任的含义和来源,知道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承担责任的意义,理解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关系。通过视频“父亲送儿子上学,拎行李箱吃力上台阶,儿子全程玩手机”的视频,让学生区分负责任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言代价和回报的人心怀感激之情,并努力向他们学习,因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总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做到“有人、有料、有趣、有变、有效”,告别枯燥乏味的说教,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新课标与教材使用、教学实际融合起来,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新境界。

猜你喜欢
五有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做“五有”教师,打造思品课的情感教学
做一个“五有”的管理者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