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研究

2024-04-29 00:06李甜甜周炜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大数据

李甜甜 周炜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课题(编号:2022-YJ-H08)

作者简介:李甜甜(1990— ),女,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通信作者)周炜(1981— ),男,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

摘 要:开展发展规划评估是构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校发展规划有效落地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高校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效能提升。基于系统论视角,以动态监测评估基本理念和高校发展规划管理实践为基础,提出数据驱动的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理论内涵和基本框架,设计了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并对动态监测在发展规划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提供可参考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发展规划;监测评估;大数据;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制定五年一度的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必修课,为高校一个时期的发展制定了阶段目标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是推动其有效贯彻执行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治理已成为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数据分析,把握综合发展态势,优化建设布局,激发内生动力。本研究提出了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一种以发展规划动态监测为主的基本框架,并从办学规模、内涵发展、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等维度设计了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为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传统高校发展规划评估现状分析

高校发展规划评估作为检验规划执行情况及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受到学者及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规划评估的作用、意义、实施路径以及国内外高校经验介绍等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发展规划评估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评估周期长,无法及时改进

高校对发展规划的评估通常以定期评估的形式,集中在实施的中期和末期进行。但是评估周期较长,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无法达成预期目标。

(二)强调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规划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期初制定”和“期末总结”两个工作阶段上,对规划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发生战略重点偏移,无法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使得规划评估流于形式。

(三)数据分散割裂,信效度不高

高校内部缺少统一的数据规划、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主数据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也仅从自身业务需求去定义、统计数据信息,无法保障数据的完整、准确和权威。同时分析功能欠缺,无法进行预测预警,传统的“节点式”规划评估仍注重原始诊断,数据缺乏动态连续性,导致对本校规划周期内的纵向对比以及与标杆高校的横向对比不足,无法科学研判自身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深入收集有关信息,可以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动态直观呈现教育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而基于动态监测的科学决策、持续改进、多元评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更新和优化,也为观测、评估高校发展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

学界关于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是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内涵界定和方法研究。赵立莹认为动态战略评估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价的过程;张英玉提出构筑软环境管理氛围,科学定位战略管理视角,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祁玉清等系统阐述规划实施中的监测内容、监测机制,建议“十四五”时期国家应突出监测结果运用,提升规划监测效果。二是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案例介绍和实践应用。周巧玲介绍了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滚动推进”战略规划与监控性评估的实践;曲瑛德等介绍了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基于项目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监测与评价体系,认为其创新力计划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娄峰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别求解了国家“十三五”规划25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5年最优发展路径,为规划评估提供了具体的监测评估标准。通过将动态监测与高校发展规划相结合,发挥评估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对规划的有效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内涵与框架

(一)内涵

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是对高校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直观呈现发展状态及其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揭示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实现支持科学决策、激励持续改进、服务多元评估的目标。

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高校规划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规划监测活动,主要由规划主体实施,动态监测是推动规划落实完善的一种工具;二是动态监测辅助高校规划主体开展检查、评估及完善工作,部分功能替代规划主体开展管理工作,主要由数据驱动;三是高校规划主体与动态监测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双重驱动下的治理行为,动态监测帮助规划主体监测、预测、预警高校发展状态并向规划主体提出改进方案,实现从经验向数据的认知模式以及从管理向治理的办学治校模式转变。

(二)动态监测框架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是一个基于多要素、多场景、多数据的自我评估系统。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基本框架自上而下包括:总体目标、监测要素、主要功能、支撑保障。(如图1所示)

1.总体目标

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总体目标是将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与高校发展规划进行深入融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动态监测,一方面可以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多个维度,实现对高校发展状态的全方位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各方面事业朝着规划目标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监测数据的连续信息反馈以及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实时准确地掌握学校整体运行状态,及时调整运行策略、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决策。

2.监测要素

高校发展规划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方面。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具有基础性、内涵式、系统性等特点;外部系统主要包括引领服务社会发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发挥国际影响力等,具有服务性、外延性、导向性等特点。综合内外部系统各方面,从办学规模、内涵发展、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四个维度建立了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列举了各维度的主要监测指标。

(1)办学规模。办学规模是决定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依据,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展现了学校发展的整体状态。其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全日制学生数(本科生、研究生)、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经费总收入、校舍面积、固定资产总额等。

(2)內涵发展。高校内涵发展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突出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其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数、一流专业建设点、正高级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率、科研经费、高水平论文/专著、国家级奖项、国家级人才、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等。

(3)社会服务。高校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展壮大,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紧密对接外部需求,在对发展规划的动态监测中突出社会服务功能,要有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水平和能力。其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国家级平台基地数、发明专利数、成果转化数、决策咨询报告被采纳情况等。

(4)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实施对外开放对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国际教育教学及科研合作交流,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其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国际合作高校/机构数、国际合作论文数、举办重要国际会议等。

3.主要功能

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包括三个主要功能。一是常态化监测发展规划的实施。包括对规划实施的宏观过程进行监测,对各专项、各学院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建设成效进行监测,对某一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通过不同层次的监测活动,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二是直观呈现学校发展状态。通过监测学校发展过程中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方法,呈现发展状态,生成规划实施进度条、年度发展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三是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等进行监控,及时将发展情况反馈给决策者、规划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责任单位。

4.支撑保障

一是构建动态监测基础平台。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基础要素是多源异构数据。因此,需要在现有基础设施、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建立健全协同和整合机制,把统一的数据交互标准、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逻辑一致的运行规则等建设成全局性、通用性的发展规划动态监测基础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与协作体系。发展规划涉及校内各职能部门、各类教学科研单位等多元主体,因此需要建立权责明晰、多元联动、专业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协作体系。首先,根据各二级单位的管理权限和主要职责,明确动态监测工作重点,形成纵向各单位间的职权划分标准和主要内容。其次,将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纳入校级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内容,明确其在数字治理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最后,建立跨部门、跨主体协作体系,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动态监测相关工作。

三是建设专家咨询和专业工作团队。一方面,建设多领域、高层次的专家库。通过专家咨询团队为动态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从数据采集、分析呈现等方面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强化动态监测工作人员配备和培训机制。设置动态监测专兼职岗位并配备人员,进行常态化专项培训,提高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四、高校发展规划动态监测应用分析

动态监测在高校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互动性等特点,致力于服务校院两级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推动高校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更新。动态监测在发展规划管理周期中的应用可以分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总结三个阶段。

(一)规划编制阶段

健全规划监测机制,明确动态监测重点。一是制定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战略规划动态监测的牵头单位、责任分工、监测内容、工作流程等要素。规范动态监测程序,建立定期报告、分类报告和预测预警报告制度,有针对性地报送校领导、各二级单位负责人及广大师生等利益相关者。二是对上一个规划周期的发展情况进行重点剖析,完整、清晰地呈现学校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重点领域进行常态化跟踪,建立对标分析系统,明确学校发展方向。

(二)规划实施阶段

围绕规划重点,构建指标体系。以学校办学定位和总体目标为基础,通过对规划中涉及的事业规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指标依据相关度、重要性进行筛选,从而构建发展规划动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

深入挖掘分析,推动持续改进。从大数据中分析、挖掘信息是进行发展规划动态监测的重要环节。基于云计算的动态监测平台,通过高频率采集学校发展规划相关的指标数据,逐步建立起具有足够规模、广度和深度的数据库。通过挖掘数据潜在关联,形成面向主题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仓库,进而运用监测模型、算法进行分析,提炼数据内在价值,展示真实状态,预测未来趋势。

(三)规划总结阶段

呈现监测结果,服务多元判断。动态监测的结果既是调整、修正甚至终止规划的依据,又是新一轮发展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在规划总结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部门一方面参照动态监测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分析,判断高校发展规划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总结有益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内外部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为新一轮规划实施提供借鉴。

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关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数据驱动的发展规划动态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决策、持续改进,改变以往“重规划,轻实施”的弊端,优化和提升高校发展规划管理水平,保障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推动高校管理服务创新和治理能力升级,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金胜,周益民,杨苏松.高校学科建设动态监测体系研究:框架、指标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6).

[2]周炜.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数据治理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9).

[3]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6).

[4]赵立莹.大学战略规划效力提升:规划与评估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7(3).

[5]张英玉.战略管理视角下高校规划实施效果监测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6]祁玉清,薛佳丽.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5).

[7]周巧玲.自我评估与监控:大学战略规划的双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8]曲瑛德,赵勇.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监测与评价:理论、方法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1).

[9]娄峰.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的监测评估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10).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大数据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