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韦贵康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经验*

2024-05-01 15:14钟益梁蒲张林
中医药导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韦氏棘突胸椎

钟益梁,张 弛,蒲张林,陈 锋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脊柱力平衡失调或者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劳损而引起人体其他器官、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类病症[1]。脊柱相关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严峻[2-3]。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4-5],虽然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会造成软组织损伤、神经损害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6-7]。

韦贵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骨伤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建树颇丰,出版了一系列脊柱相关性疾病著作[8-10]。其在脊柱相关性疾病诊治方面见解独到且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韦贵康教授融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创立了一套系统的韦氏手法,对脊柱相关性疾病治疗效果颇为显著[11]。笔者有幸侍诊其中,受益匪浅,现将韦贵康教授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经验整理和归纳如下。

1 韦贵康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1 “六通”与“六不通”理论“六通”与“六不通”是韦贵康教授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学术理论思想。“六通”指正则通、顺则通、松则通、动则通、调则通、荣则通,“六不通”指不正不通、不顺不通、不松不通、不动不通、不调不通、不荣不通[12]。韦贵康教授认为,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通”。《说文解字·辵部》言:“通,达也。”[13]若人体气血经络、五官九窍及四肢百骸能够维持通达,则能延年益寿,反之,则百病丛生。《金匮要略》云:“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4]其指明人体以“通”为要。

“六通”理论中,正则通,指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要注意恢复脊柱中轴的平衡,使之回归至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机体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使得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得以畅通。顺则通,指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要注意理顺脊柱周围的肌肉及软组织,使之顺畅,以达到疏通气血的目的。松则通,指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对于粘连及挛缩的软组织,要以松解手法为主,恢复气血运行通道的舒畅通达。动则通,指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要注意恢复脊柱关节的活动度,保持脊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避免压迫脊柱周围的经脉,使得气血运行的通道得以畅通。调则通,指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要注重调理脏腑功能。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脊柱维持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息息相关。只有顾护好脏腑的正常机能,才能保证脊柱不失衡,进而保持气血运行的畅通。荣则通,指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要注意补益气血,使脊柱骨节得以濡养,发挥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得贯行于脊柱中的督脉气血通调。

“六不通”理论则是相对于“六通”理论而言,即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若不注重正、顺、松、动、调、荣六法,则无法达到疏通畅达经脉气血的治疗效果。经脉具有决死生、调虚实、行气血之作用。经脉作为沟通人体内外、联络人体上下的“生命通道”,不可不通。

1.2 督-柱学说 督-柱学说[1,16],亦称为督柱一体论,即督脉和脊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在结构上,督脉所络属的脏腑与脊柱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脊柱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督脉能够正常调节脏腑及四肢百骸的前提是脊柱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而脊柱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督脉正常温养的结果,两者是协调的;在病理上,督脉的温养失司会导致脊柱发生退行性改变,反过来,脊柱的病变同样会导致督脉的正常温养功能失司,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临床中,树立正确的整体观念是对脊柱相关性病进行治疗的首要前提。

督-柱学说是韦贵康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韦贵康教授认为,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且沿脊上行,且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若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17]《灵枢·经脉篇》曰:“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18]均表明督脉和脊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中医学认为,脊柱是人体的中柱“脊梁”,具有支撑骨架,保护脊髓,协调肢体运动,以及维系经络、气血、津液循行、代谢等一系列复杂功能。从现代解剖学来看,督-柱学说相当于脊柱椎管内的脑脊髓组织和从椎管发出的脊神经构成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神经系统。这些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分行到机体组织的各个角落,进而发挥生理病理调节作用。督脉和脊柱之间密切相关。督脉走行的区域与脊柱重叠,涉及脊柱的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脊髓、椎间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竖脊肌等组织,因此脊柱疾病和督脉所生的疾病也有重叠。脊柱部位是督脉循行线路,督脉若不通畅,则脊柱失稳,引发脊柱关节变移错动、形体歪斜不正。脊柱为督脉从肾贯脊之所。若脊柱歪斜,督脉则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不通会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外、上下、前后、左右、脏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功能。追本溯源,督脉不通是关键,而脊柱关节错动歪斜、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又是督脉不通,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衡的因素[19-20]。

综上,督-柱学说是中医特色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理论,为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防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姿态失衡论 姿态失衡理论[21]是韦贵康教授根据现代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力学并结合其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提炼形成的。其认为正确的姿态有利于维持脊柱系统的平衡,姿态不正确或者长期的姿态不良容易导致胸椎错位。错位的胸椎关节不仅引发椎体失稳,并且容易压迫周围的神经纤维及肌肉等软组织,最终导致脊柱平衡系统遭受破坏,诱发脊柱相关性疾病,尤其是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胸椎源性胃脘痛、胸椎源性胸痛等脊柱相关性疾病。韦贵康教授强调,对于正确、健康的姿态,平衡是最重要的因素。身体的前后左右重心都能达到平衡,为最完美的姿态。韦贵康教授认为,从正面看,后枕部、胸椎、腰椎、骶尾椎应呈一直线,为脊柱的正确姿态;从侧面看,枕骨粗隆、颈7棘突末端、胸6棘突末端、腰骶交界处应呈一直线,为脊柱的正确姿态。

1.4 顺生理、反病理论 顺生理、反病理论[22]是韦贵康教授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理论提炼而成的。其认为,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时,针对脊柱椎体后突移位导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应该施以相反的手法,即向前推拿;针对脊柱椎体前突移位导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应该施以向后推拿的手法;针对脊柱椎体侧突移位导致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应该施以反方向的推拿手法。顺生理、反病理的核心思想认为对于脊柱相关性疾病,应对患者施以与病理形态相反的推拿手法,纠正错乱的脊柱椎体,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即保持椎体的顺列平衡。

2 临床用药及特色手法

2.1 临床辨证分型用药 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病位在肾,与肝、脾相关,病性多为虚,治疗上主张以药物疗法来调养肾精、肾气及肾之阴阳[5]。证型主要分为瘀滞型、风寒湿型、脏躁型和亏损型4种类型。韦贵康教授主张以桃红四物汤及复原活血汤治疗瘀滞型;蠲痹汤或宽经散治疗风寒湿型;甘麦大枣汤加味及天麻钩藤饮治疗脏躁型;六味地黄丸治疗亏损型。此外,韦贵康教授认为,脊柱相关性疾病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进行治疗。其主张初期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要;后期以补益肝肾、气血为法。

2.2 特色手法 韦贵康教授在充分吸收中医推拿手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创了韦氏手法。韦贵康教授的特色手法主要有脊柱整复手法、阴阳五行手法和奇穴手法三大类。其中脊柱整复手法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特色手法。

2.2.1 韦氏脊柱整复手法 韦氏脊柱整复手法[3]主要包括颈椎旋转复位法、胸椎掌推法、腰椎旋转复位法和骶髂单髋过屈复位法等。颈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取矮端坐位,颈前屈35°,左偏35°,右旋转45°,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触到偏移棘突固定之,余四指置于患者右侧头枕部或颞部,右手扶持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患者左侧,待听到“咯”的一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即完成手法操作。胸椎掌推法:患者俯卧位,胸前垫一软垫,两上肢下垂置于身两侧,自然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掌根部(大、小鱼际之间)置于第6胸椎棘突上,左手放于右手背上,嘱患者作深吸气,在呼气末时,医者手掌(与脊柱呈45°方向)向前上方推按,此时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掌下有移动感,即完成手法操作。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于双连凳的前凳上,医者坐于后凳上,左手置于第4腰椎偏右的棘突旁,右手自患者腋部上背至对侧肩颈部而把持之,令患者前屈60°~90°,右侧屈45°,在拇指推按棘突向对侧外上方的同时,另一手向上方略旋转,待听到“咯”的一声,手掌下有移动感,即完成手法操作。骶髂单髋过屈复位法多用于骶髂关节前错位。具体操作:以右侧为例,嘱患者仰卧,两上肢放平置于身两侧,医者站于患者右侧,右手握住患者右踝,左手扶持右膝前,一助手固定左下肢伸直位,医者使患者左膝右髋屈曲,并加压向身体外侧或内侧(避免直接压向季肋部以防损伤),此时有时听到“咯”的一声,或手下有移位感,即完成手法操作。

2.2.2 阴阳五行手法 韦氏阴阳五行手法[23-24]主要包括 衮扌、捏拿、按、摩等几种基本手法。其中捏拿手法包括捏、拿、提等,力度适中,作用于肌肉,影响脾土;摩擦法以摩、擦、散为主,力度轻浅,作用于皮毛,影响肺金;推挤法常用按、揉、振等,力度略浅,作用于经脉,影响心火;弹抖手法含弹拨、理顺等,力度略深,作用于筋,影响肝木;按压扳手法有按压、戳按及各种整复手法,力度最深,作用于骨,影响肾水。韦氏阴阳五行手法具有调理脊柱五行之功效,临床应用当遵循以通为用,扶正祛邪,整体和谐。

2.2.3 韦氏奇穴手法 韦氏奇穴共包括41穴、4线、4区,是韦贵康教授经过五十余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组穴位。该手法疗效确切且操作性强[25]。韦氏奇穴手法[10]包括推散法、活筋松解法、理顺法、拿筋法、叩击法和传导法等。其中推散法适用于局部肿胀、肌肉痉挛、炎症、血运障碍;活筋松解法适用于关节软组织粘连或纤维化;理顺法适用于因病损致组织病变,向生理方向理顺推按;拿筋法适用于深部肌痉挛,为软组织放松手法;叩击法适用于深部软组织及头颅、胸腹部病变部位较深的病损,操作时四指并拢半屈,用指尖轻轻叩击头部反应点20~30次;传导法适用于经络传导障碍引起的病症。韦氏奇穴手法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中疗效显著,对颈椎、胸椎及腰椎等相关疾病均有良好效果[26]。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37岁,202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及背部酸胀2年,加重半年。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胃脘部疼痛,以胃脘部为主,呈放射性隐痛,间歇性反复发作,平躺可稍有缓解,伴有后背部酸胀不适,以第7、8胸椎棘突附近尤为明显,发病期间曾于外院行胃钡餐X线检查多次,除发现胃、十二指肠球部钡剂通过较慢外,余未见异常治疗,考虑为“慢性胃炎”,予护胃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近半年,上症逐渐加重,遂来诊。刻下症见:胸背部肌肉明显紧张,尤以胸7、8椎棘突后突并压痛明显,轻微叩痛,无放射痛。舌暗,苔白,脉细涩。胸椎DR检查示:第7、8胸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稍狭窄。西医诊断:胸椎源性胃痛。中医诊断:胃脘痛(气滞血瘀证)。治法:柔筋正骨,行气活血。具体操作方案:施用手法治疗,先对胸背部进行分筋理筋,放松胸背部肌群,特别加强背阔肌、竖脊肌的理筋松解。胸椎关节行整复手法,患者俯卧位,胸前垫一软垫,两上肢下垂置于身两侧,自然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掌根部(大、小鱼际之间)置于第7、8胸椎棘突上,左手放于右手背上,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末时,医者手掌(与脊柱呈45°方向)向前上方推按,此时可听到“咯”的一声,手掌下有移动感,即操作完成。再予点揉韦氏奇穴胸后(双)30次,揉按背阔肌、竖脊肌斜方肌等肌肉群40 s,术毕。同时,予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桃仁12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黄9 g,川芎3 g,赤芍6 g,牛膝9 g,桔梗5 g,柴胡3 g,枳壳6 g,甘草3 g。7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2年4月22日,患者诉精神好转,胃痛减轻,背部酸胀明显好转。治疗方案如前。

3诊:2022年4月30日,患者诉胃痛好转,后背部酸胀亦明显好转。继前法治疗1次,嘱患者进行相应功能锻炼。后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诊为胸椎源性胃痛,缘由患者第7、8胸椎小关节紊乱,刺激肋骨小头附近的交感神经。此神经有分支到胃部,故出现胃脘部疼痛。第7、8胸椎小关节紊乱,压迫督脉,导致经脉气血不通,导致气滞血瘀,故出现舌暗,苔白,脉细涩。总体病机为气血不通,治以韦氏手法为主加中药内服行气活血化瘀。2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说明手法治疗得当,辨证用药得法,故继续施以前法。3诊时患者诸症尽消,说明治疗有效,故继续守前法治疗1次加以巩固。本案充分体现了韦贵康教授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色手法,通过先筋后骨、松筋揉肌,既纠正错位之胸椎,又梳理失衡之肌。点按韦氐奇穴等,可双向调节神经功能,对胸椎源性胃痛治疗短期内即可获效。同时,中药血府逐瘀汤内服可行气活血止痛,治疗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韦氏棘突胸椎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棘突分叉变异1例
胸椎脊索瘤1例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搓腰
——壮肾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
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