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

  • 论墨学对儒学的转化与发展 ——基于“礼”的视角
    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1](P1459)儒墨在礼制主张方面存在分歧,是墨家脱离儒家、自立学说的主要促成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墨家出于儒家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儒墨关系问题为学界关注已久。着眼于儒墨两家的分歧,就会注意到墨家与儒家的对立。比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视墨子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2](P45)。着眼于儒墨两家的联系,就会注意到儒墨两家相通之处。例如,曾振宇在《论孔墨之相通》中提出:“在儒墨两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2-20

  • “寻短见”为何指自杀?
    历了简葬、薄葬到厚葬的发展过程。人们追求“厚葬”时,对“棺材”的要求也开始讲究了起来。古人将棺材分类:装殓尸体的木制器具称“棺”;空着的棺材叫“榇”,因为死者的尸身将来要躺在里面,“以亲近其身”,因此“榇”从木从亲;而已经装进尸体的棺材称“柩”,即“灵柩”。“见”原来是指蒙在大棺上面的帷幕。“在旁曰帷,在上曰荒。”帷幕四周的部分称“帷”,而帷幕上面的部分称“荒”。参加葬礼的人看不见棺椁,只能看见覆盖了一圈的棺饰,因此这种棺饰就叫做“见”。

    十几岁 2022年14期2022-11-19

  • 日本从“厚葬”走向简单送别
    佚名 新加坡《海峡时报》9月26日文章,原题:长期背负沉重葬礼成本,日本开始采纳简朴告别仪式在为遇害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耗资1200万美元的国葬激起公愤前,日本人就已开始抱怨该国的葬礼费用。如今,随着疫情提供了一个避免大型仪式的理由,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低调的送别仪式。专门提供老年人护理、葬礼和墓地等信息的服务商镰仓新书的数据显示,去年日本的平均葬礼支出为110万日元(约合5.5万元人民币),较疫情前的调查结果下降40%,但仍占日本人平均年薪的约1/4,

    环球时报 2022-09-292022-09-29

  • 解读《论语》
    呀。”【评析】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丧葬以哀悼心诚为本,颜渊家贫,丧葬应该量力而行,厚葬违背了礼的节俭之意。颜渊生前清贫朴素,一直循礼而行,死后厚葬亦违背其本心。孔子一直主张以礼办事,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礼制分得很清楚。他反对任何越礼的行为,坚决维护礼的神圣性。从孔子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译文】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

    文化产业 2022年24期2022-09-02

  • 汉文帝霸陵之谜
    社会心理开始崇尚厚葬。周代商后,继承了厚葬之风,不同阶层人士的墓穴和随葬品规格都有不同的规定。死者生前地位越高,随葬品越多。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超越礼制束缚的僭礼、越等厚葬更加普遍。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帝陵的奢华厚葬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西汉初年,历经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人口减少,经济凋敝。于是自高祖刘邦起,汉朝就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下,汉文帝没有实行厚葬的经济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文帝本人主观上的节俭

    中外文摘 2022年12期2022-08-02

  • 改革篇
    阅读训练一管仲破厚葬齐国好①厚葬,布帛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③。桓公患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⑤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⑥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⑦其尸,罪夫当丧者⑧。”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內储说上》注释①好:喜好。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椁:外棺。④患:担心。⑤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⑥休:停止。⑦戮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9期2022-06-28

  • 浅谈“二重证据法” ——以西汉厚葬与西汉孝文化为例
    以西汉时期盛行的厚葬风气与国家推崇的孝文化为例,以小见大,探讨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及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关系。一、厚葬:西汉时期孝文化的体现(一)考古发现的厚葬之风西汉提倡以“孝”治天下。统治者对孝文化的重视,从历代皇帝以孝开头的谥号就可见一斑。“孝”,不仅是社会判断一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更是决定一个人仕途的政治标准。基于此,在西汉时期,厚葬作为子女向社会彰显孝心的捷径,大行其道。西汉实行等级制度,因此,厚葬之风在统治者与平民之间有着不同的体现:统治者墓葬主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10期2021-12-25

  • 唐前书牍文中丧葬礼俗研究*
    ,人们又不惜重金厚葬去换得死后的富足与安宁,生者无愧,死者欣慰。在这种观念和心理影响下,厚葬便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习尚,并久盛不衰。”[12]用厚葬换取安宁。还有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3]儒家丧葬观念,让人认为厚葬是“礼”“孝”等的具体体现。因此,厚葬成了社会上的一种风尚。但是,在唐前书牍文中记载了诸多的“薄葬”礼俗。薄葬顾名思义,是与厚葬相对的,体现在对丧服、守丧期间、陪葬器物等各个方面的简化。汉武帝时期杨王孙的《与祁侯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06

  • 薄葬安死:“通家”之劝世智慧
    若论薄葬,必先知厚葬,而倡厚葬最着力者,莫过于儒。儒以敬天法祖之心行忠孝节义之事,重丧葬礼隆祭祀,以葬礼彰孝道。《礼记》于葬礼流程诸事记载颇详,如奔丧、问丧、丧服、丧礼及祭法,烦琐至极,而后世为顺应人性之虚荣又日趋浮夸,权贵登封,君主造极。例如,遍览历朝,无君王不以登基之日为造墓之时。天下风靡比附,铺张排场,竭尽所能,谁念物力维艰。于是墨家与儒背道而驰而高呼节葬。究之,或因儒墨身份殊异,墨者经济地位低下,深感物力维艰,此为权贵理念不齿。吕不韦对先秦诸子并非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唐代丝路胡俑与丧葬制度关系蠡测 ——以两京地区为例
    上,人们普遍追求厚葬的风气。《旧唐书·舆服志》载:“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1]1958反映了厚葬之风盛行的程度。“偶人象马”指的就是人俑和马俑,当时人们随葬时所用的俑,仿照真人制作,并进行精细雕刻,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也反映了唐代丧葬对俑的追捧。文献中又载:“太极元年左司郎中唐绍上疏曰:……孔子曰:明器者,备物而不可用,以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传曰:俑者,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1]1958从文献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5-07

  • 优孟哭马
    要以士大夫的礼制厚葬爱马。群臣自然不同意楚庄王这样荒唐的做法。面对汹汹的反对声浪,楚庄王仿佛是铁了心,当即下令说:“如果还有人不让我厚葬我的马,就拖出去砍了!”大臣们听了楚庄王的命令,都不敢说话了。优孟听说了这件事,好整以暇地走进大殿内,看见楚庄王便开始仰天大哭。这一哭把楚庄王吓了一跳,楚庄王赶紧问优孟:“你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优孟擦了擦眼泪说:“这可是大王心爱的马啊!楚国地大物博,要什么没有?臣认为只用士大夫的规格埋葬它还不够!既然大王如此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20年4期2020-03-25

  • 清华简《治邦之道》墨家佚书说献疑
    脚,其文曰:“不厚葬,祭以礼,则民厚。”其说看似有理,但“不厚葬”并不意味着一定等同于“节葬”,而“祭以礼”显然更接近儒家,有必要结合儒、墨诸家的丧葬观念予以讨论。墨家当然是反对厚葬的。在《墨子·节葬下》中,墨子反复申论“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道理。在《公孟》篇中,墨子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其中一条便是“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可见墨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20-01-06

  • 君子之爱人以德 ——从颜回之死说起
    是,纷纷商量着要厚葬颜回。弟子们来向孔子请示,本以为他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谁知孔子只说了两个字: “不可!”弟子们没办法,便去撺掇颜回的父亲颜路。在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颜路的对话: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秦贵族死后,至少是两重棺材,外棺内椁。大家商量,好歹给颜回做个椁吧,老同学清贫了一辈子,葬得体面点儿。但颜回家里确实没钱,于是颜路含着眼泪找到孔

    团结 2019年1期2019-11-18

  • 丧葬习俗中关于厚葬与薄葬的演化分析
    种是薄葬,一种是厚葬。演化又称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族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丧葬习俗的演化过程是这样一种过程:长期的静态停滞过程被短期的、快速的思想变革所打破。系统中的变迁很可能是从一个大的外在冲击开始,这种外在冲击引发了内在变化,这种变化是积累性的或新的,而不是连续地、逐步地发生的” 。我国丧葬习俗是在厚葬与薄葬之间不断发生着演化与变迁。一、厚葬与薄葬的历史演化(一)古代厚葬与薄葬原始社会时期,开始没有处理遗体的习惯。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

    长江丛刊 2019年25期2019-10-09

  • 你跟佛祖熟吗
    。有些中国人讲究厚葬,坟墓搞得非常华丽,还在坟墓周围雕塑佛像、在碑上刻佛经,似乎这样就可以让故去的人在“那边”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让故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升官发财。那么,这是信仰佛教的表现吗?不是。因为佛教有一个“轮回”的概念,认为人去世后会轮回成别的生命。既然人死后真正的生命已经轮回了,那么这个人留下的肉体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没必要厚葬。实际上,印度佛教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张人死了不埋葬。僧人故去以后,就把尸体放到森林中,让野兽去啃食。只不过佛教到了中国

    百家讲坛 2019年4期2019-07-16

  • 唐太宗立法薄葬背后真相如何
    风败俗的。他们以厚葬视为侍奉亡故亲人,修筑高大的坟墓为行使孝心。这样使得丧葬的衣服、被褥、内棺、外椁,极尽雕饰的华美;茅草扎成的人马、陶土等制作的人马及生活用品等,极尽金玉的昂贵。富人超越了法令规定的丧葬规格,穷人倾家荡产也难以赶上。这样做,白白地损伤了教化的意义,对死者毫无益处。造成的这种危害既然很深,就应当惩罚革除。朕告天下,王公以下,以及平民百姓,丧葬的物品,凡是违背法令规定的,明确加以检察,随同罪状予以定罪。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勋臣、贵戚之家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6期2019-06-25

  • 藤县南朝墓葬印证佛教兴盛
    石猪,与南朝前期厚葬的墓葬形式不同,是典型的南朝时期薄葬形式。从该墓室的完整和出土陪葬品的数量之多、品相之完好的情况,考古专家断定此墓未曾被盗,且本地从未发生过大震级地震等自然现象。据该墓葬形制,考古挖掘清理小组初步认定,此墓葬为南朝时的墓葬,距今1400年至1600年。据藤县地名志插页“舆界图”佐证,上述古墓距离古藤州城守(地方政府屯兵地点)约1里。从古墓的规格和出土的文物器皿的配置来推断,墓主应为郡丞(县级行政长官)级别的地方官员。古墓坐南向北,专家们

    西江月 2018年8期2018-11-15

  • 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
    特点、敦煌地区的厚葬之风以及敦煌模印塑像砖的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关键词:模印塑像砖性质;河西模印砖轨迹;葬俗与特点;厚葬;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2-0087-16Abstract: The bricks with impressed statues or motifs in bas-relief are usually called“painted bricks,”while smal

    敦煌研究 2018年2期2018-11-12

  • 厚葬的设计
    于“视死如生”的厚葬观念的影响,在墓葬形制的设计上也体现着浓厚的秦汉特色。为了体现自身地位,以达到永恒的目的,秦汉墓葬从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入手,对于墓葬设计进行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并在中国墓葬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秦汉厚葬思想的研究是秦汉时期设计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厚葬;秦汉墓葬;“视死如生”;设计思想墓葬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社会礼仪制度和风俗信仰,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2018-09-04

  • 也谈刻画人物性格
    确,随将杨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曹操强行出战,险些丧命,带伤而归,厚葬杨尸,被迫退兵。大家总结出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通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曹操虚伪阴险、狡诈奸猾、多疑残暴的个性和奸雄形像。看到杨修改造的园门,操问“谁知吾意”,左右答“杨修也”,虽称美,心甚忌之。他的小聪明被人看穿,心中嫉恨。“美”“忌”表现出曹操多疑、口是心非、嫉贤妒能的性格。杨修把曹操的一合酥分给众人吃,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6期2018-09-01

  • 做好“前因”,不惧“后果”
    议说:“李妃应该厚葬。”当时仁宗正在太后身边,刘太后吓了一跳。她忙令人把仁宗带出去,然后厉声问吕夷简:“李妃不过是先帝的普通嫔妃,为何要厚葬?况且这是宫里的事务,你身为宰相,多什么嘴?”吕夷简平静地说:“臣身为宰相,所有的事都该管。如果太后为刘氏宗族着想,李妃就应厚葬;如果您不为刘氏宗族着想,臣就无话可说了。”刘太后沉思许久,明白了吕夷简的意思,下旨厚葬了李妃。吕夷简出宫后,还找到总管罗崇勋,对他说:“李妃要以太后的礼仪厚葬,丝毫不能有缺。棺木一定要用水银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8年2期2018-03-01

  • 殡葬习俗历史文化变迁与现代厚养薄葬新风尚
    意义。之前的薄养厚葬有一定的社会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生养。比如围绕祠堂文化而形成的是农民群体基于血缘关系构建的乡村公共空间,并由此在乡村社会形成的熟人社区中的攀比之风。“你风光,我要办的比你还风光,否则丢脸。”从这个角度讲,厚葬文化是根植于乡村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衍生文化。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或者说伴随着现代文明转型,厚葬文化的社会基础也正在逐渐消失。厚葬正在转型为薄葬,或者文明殡葬。同时更重要

    中国民政 2018年7期2018-02-06

  • 你跟佛祖熟吗
    。有些中国人讲究厚葬,坟墓搞得非常华丽,还在坟墓周围雕塑佛像、在墓碑上刻上佛经,似乎这樣就可以让故去的人在“那边”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让故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升官发财。那么,这是信仰佛教的表现吗?不是。这是因为,佛教有一个“轮回”的概念。佛教认为,人去世以后,会轮回成别的生命。既然人死后,真正的生命已经轮回了,那么这个人留下的肉体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没必要盖个大坟墓厚葬。实际上,印度佛教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张人死了不埋葬。僧人故去以后,直接就把尸体放到森

    特别文摘 2017年20期2017-11-13

  • 浅谈汉代厚葬风俗
    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汉代厚葬风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汉代厚葬的盛行,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厚葬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丧葬处理的对象虽然是死人,但它跟活着的人更为密切。[关键词]汉朝;厚葬;骄奢淫逸;劳民伤财;随葬品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经历了40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2017-08-24

  • 墨子的丧祭思想 ——基于《墨子》一书的考察*①
    点是他在对儒家“厚葬久丧”的丧祭之礼的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认为厚葬久丧会妨碍君子治理政事和民众从事生产,从而造成国贫人寡、刑政必乱的严重后果,墨子便带有针对性地从“节用”的角度反对“厚葬”,提倡“节葬”;从“害事”的角度反对“久丧”,提倡“短丧”。而这些主张又与墨子尊天的生死观、事鬼的鬼神观、爱人的治国观有渊源关系。厚葬久丧既然不是“天”、“鬼”、“人”所喜爱的,自当予以坚决抵制,且不管是“尊天”,还是“事鬼”,都只是为了实现“爱人”这一现实目标,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14

  • 慎终追远
    葬礼仪;孝文化;厚葬;慎终追远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儒家的忠孝仁义的伦理体系奠定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仁”者,爱人。仁爱作为对人的道德根本要求。“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忠君”作为最高的政治价值,仁的亲亲原则在家庭中表现之一为“孝”,人伦之本,父慈子孝。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沂蒙文化对于儒家的“孝”道观念尤其重视,在沂蒙丧葬习俗中,我们可以从各个环节找到儒家“孝”的影响。子女为已逝父母的净面、理发及祈福,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2017-01-20

  • 富翁裸葬
    了矫正近世以来的厚葬之风。尸体在地下终归是要腐烂的,厚葬对死者并无任何益处,而世俗之人却竞相攀比,劳力费财,引以为荣;或今日厚葬下去,明日遭遇盗贼发掘,这跟暴尸野外又有什么两样?人的精神属于天,形骸属于地,一旦形神分离,便各归其真,这是物化之理和自然本性。人们所说的鬼,其实也就是归顺自然罢了。尸体块然独处,哪有什么知识?若盛以棺椁,裹以币帛,又用金玉塞住各个孔窍,时间久了,成了一具形同枯木的干尸,想物化和归真都不行。直到千年之后,棺椁朽腐,尸体才接触泥土,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6期2016-10-21

  • 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有知无知”渊源考
    知,则怕孝子顺孙厚葬死人,从而损害活人;若说人死后无知,又怕那些不孝子孙将其父母弃而不葬。因此孔子幽默地对子贡说,假如你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等你慢慢死了,你也就知道了。通过对历代文献的仔细检寻可以发现,到了汉代,关于人死后是否有知的思辨已经非常普遍,如《汉书·元后传》曰:莽以太后好出游观,乃车驾置酒长寿宫,请太后。既至,见孝元庙废彻涂地,太后惊泣曰:“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与?何治而坏之?且使鬼神无知,又何用庙为?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岂宜辱帝之堂以陈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4期2016-10-15

  • 国人不应看重“入土为安”
    归来的灵魂“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个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候人们相信“灵魂不灭”,逐渐开始重视“死”后的事情。不少贵族选择直接用奴隶陪葬——古代的“人殉”。清末光绪帝出殡场面活人都给直接埋了,其他陪葬物品自然不会少,而且随着死者的身份高低拉开了差距。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就一口气出土了各种器物近两千件,而且类型格外齐全,几乎包含了以往殷墟出土的所有器物类型。奢华的陪葬,也是因为墓主身份特殊——她是武丁王的法定老婆。人们之所以选择入土为安和厚

    北京文学 2016年5期2016-05-06

  • 试析儒家“孝”观念中的敬与诚
    “孝”的核心。在厚葬与薄葬思想长期并行的封建社会,厚葬始终占领着主流地位。孝和礼的伦理道德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始终不可避免地被统治者作为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因而导致厚葬之风的盛行,以至对形式的推崇日益掩盖了其孝和礼的真正文化内涵;而反对厚葬的一方则极力推崇简化形式,追求精神上的悼念。但在后世的解读中,薄葬却不失孝道的文化内涵前提往往又被忽略,简单地把厚葬看作是传统文化的糟粕试图完全抛却,从而同样走上了一种极端。因此,一旦与形式联系起来,无论厚薄,表面上似乎都以

    文教资料 2016年15期2016-03-16

  • 丧葬词“顶马”之文化观透视
    伴着儒家的崛起,厚葬之风也随之兴起,后世也认为厚葬久丧之风与孔子提倡的孝道观密切相关。孝悌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多部经典中有所体现,《论语》的“慎终追远”、《中庸》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经》里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至今我国许多农村尚存的“三年之丧”,也是孔子提出,他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4期2015-10-28

  • 从鲁南丧葬习俗看墨家丧葬观的现实意义
    样。(二)隆丧、厚葬之风盛行。隆丧厚葬一直是鲁南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重要特征之一,重殓厚葬、铺张浪费是主要表现。隆丧厚葬主要表现在礼俗的系统化、程序化上。鲁南地区各种丧葬制度成熟而完备,执行时一丝不苟,严肃而认真。枣庄市民俗学者田传江在《红山峪村民俗志》一书中,记录了当地丧葬习俗中的一些情况,特别对其程式和制度描述得详细而具体。现从中择录一些有关的术语,说明鲁南地区丧葬习俗的烦琐与隆重:死前:备喜棺、砌喜墓、备寿衣、穿寿衣死后:上场:从死者死后第一天至亲到场

    语文学刊 2015年22期2015-08-15

  • 最奢华国王阿卜杜拉举行“贫穷”葬礼
    “与其拿大笔钱来厚葬自己,不如将身后的钱用来行善”,这是阿拉伯人在谈论生死时常说的一句话。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阿拉伯民族厚养薄葬生死观的诠释。和中国人讲究的孝道一样,阿拉伯人也十分重视对父母赡养的义务。他们视孝顺父母为美德,讲究兄弟婚后和父母共同居住。很多人家选择住在一栋多层的别墅中,上下结构相同,父母住在位置最好的一层或二层,兄弟则分住在其他层。在父母生前厚养,去世后一切从简,这就是薄葬。阿拉伯人讲究入土为安,一般要在三日内埋葬,不提倡墓穴,也禁止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7期2015-06-19

  • 祭之丰不如养之厚,“厚养薄葬”渐成趋势
    然而不惜代价的“厚葬”除了是生者对逝者的告慰之外,还包含着生者囿于攀比心理而搞一些面子工程。扫墓,扫不动许多愁传统的祭奠需要亲临逝者墓前,而墓地多在僻远的郊区,不光是远离家乡的人,就是身在本地的人也必须经受一番舟车劳顿前往。清明节过后一个星期六,家住北京四环的李女士一家一大早就赶到远郊的墓园拜祭父母和姐姐。那天李女士全家人4点多钟就起床了,收拾好东西,就出发了,就是想赶在出城早高峰前拜祭亲人,这是她家多年坚持的传统。“在父母的墓前,我刚把鲜花、祭品摆好,就

    新天地 2015年5期2015-05-30

  • 伟人薄葬
    家提倡孝道,主张厚葬,葬礼自然是越隆重越好。墨家主张薄葬,葬礼以简朴为好,认为耗资巨大的葬礼对逝者无益,对生者有损。而庄子,妻亡,击盆而歌,有点庆祝辩证法胜利的味道。历史上有的帝王,生时就打造自己的陵墓,后继者往往以倾国之力,举行最隆重的葬礼,以显示其尊荣。其实适得其反,后代人对那些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葬礼是很鄙视的。有人把葬礼的厚薄视作人生价值的标志,实在是认识上的误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由其个人作为所决定。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的,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5年11期2015-04-09

  • 农史视野下关中土葬习俗的历史渊源
    程中,又极为注重厚葬。此外,在土葬中对墓址选择时又信仰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本文试图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考察这些习俗形成与流传的历史渊源,以期对当代丧葬改革事业有所裨益。1 关中土葬与农业历史土葬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丧葬形式的土葬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农业生产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在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丧葬遗迹是“距今1.8万多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3]39在该遗迹中,发现有三具人骨,并在人骨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还有少量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01

  • 论先秦儒家无厚葬久丧观念
    )论先秦儒家无厚葬久丧观念王会斌(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厚葬久丧历来被认为由先秦儒家所提倡,也因此而备受诟病。但实际上先秦儒家并无厚葬久丧之说。自仲尼始,经子思、孟轲、荀卿,所宣扬的丧葬观念及礼制细节虽有所变化,但其唯仁、尚礼的精神却并无改变,即使在一些顺时而为、变通礼节的丧葬事件中,也绝无厚葬久丧的现象。关键词:儒家;厚葬;久丧;仁;礼;时先秦儒家因好言丧葬礼制而被指成宣扬“厚葬久丧”,为此饱受诟病。从墨翟、韩非等指责其“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2-12

  • 说“葬”
    此主张,与儒家的厚葬唱着对台戏。那时有人说,厚葬是仁义之事,是孝子之事。墨子反驳道:仁义,就是使天下穷人富起来,人力资源多起来,就是能够定危治乱,有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他问道:“厚葬久丧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吗?”可惜中国后来一直是儒学的一统天下,墨子这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少有人讲,也少有人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驻外大使去世了,问及他的夫人有何要求时,回答是希望在墓地旁为她预留一个墓穴。周恩来得知,叹息道:死去的人、未死的人都要一块墓地,那将占用多少土地啊

    读书 2014年5期2014-09-10

  • 杨王孙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1期2014-03-20

  • 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
    观念的影响,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其结果是,上至统治阶级,下至黎民百姓一方面大兴土木,盛行孝道之风,另一方面为死者树碑立传,建祠祭祀,大兴厚葬之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众多的画像石、画像砖、帛画、陶器等就是这种厚葬之风的产物,这其中就包含石辟邪,它作为陵墓神兽,担负着守卫和祈福的双重功能。那么汉代石辟邪有哪些特征呢?(东汉)班固在《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狮)子,犀牛”,三国曹魏时人孟康注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2014-03-13

  • 论汉魏六朝的遗令文
    着简丧薄葬与隆丧厚葬的对立,这既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联,更与文化风俗信仰密不可分。笼统地说来,原始先民限于经济条件实行最原始意义上的简丧薄葬,殷商重鬼神而实行隆丧厚葬;西周用礼制文化弱化与约束殷商旧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厚葬之风又有所抬头,至秦代达到一个厚葬高峰;汉代儒学推崇孝文化,隆丧厚葬之风兴盛;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乱形势促使简丧薄葬盛行,至唐代经济发达厚葬之风再盛;宋元明清时代由于封建制度定型、朝廷等级制度森严,从而进入丧葬相对守制的常态阶段。因此,丧葬主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12-18

  • 厚葬的殇者,驱祟的仪式 ——南阳许阿瞿画像石墓个案研究
    3)【史学新探】厚葬的殇者,驱祟的仪式 ——南阳许阿瞿画像石墓个案研究王娟(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6-24

  • “愚昧”的祖训
    愿一无所有,也要厚葬逝者!”帕尔多摇了摇头:“真是荒谬至极,就怕这样下去,你们的生活会越变越糟!”帕尔多的担心不无道理,后来他辗转多地,听到人们都嘲笑卢卡村民冥顽不化,宁可愚蠢地固守厚葬的陋习,也不顾及自家的幸福,结果家境日下,一代不如一代。50年后,帕尔多再次路过卢卡村,顺便带了一批救助物资。眼前景象却令他大吃一惊:田地种满了小麦玉米,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楼,里面摆上了家具电器。为什么周围的村庄条件没多少改善,而这里却能突然暴富?帕尔多百思不得其解,有个

    知识窗 2013年3期2013-05-14

  •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
    丧葬习俗方面多为厚葬,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历朝历代都有厚葬之风。另外,厚葬的源远流长还与中国古人对祖先、鬼神的崇拜和信仰密切相关,即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因此,厚葬的出发点,“一方面是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另一方面在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无不可以纳入墓中。”[1]170这也就是所谓的“谓死如生”(《论衡·薄葬篇》)、“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盐铁论·散不足》)。秦汉时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11

  • 试论王充与东汉批判思潮
    曰财富匮乏,三曰厚葬害民。无疑,崔寔的批判是有力的,只是批判的对象有显零散,未能形成完整的批判体系。据载仲长统善文辞,颇有文名,为人“耿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9],故而有“狂生”之名。其批判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一,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主张。对东汉以来的天道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从而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谶纬经学妖言惑众的假象。其二,对外戚宦官乱政现象的批判。东汉和帝之后,外戚、宦官乱政,争权夺利之势使朝野混乱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11

  • 孟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主要如下:1.厚葬首先,我们由“孟子葬母”可以得观。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记载,孟子葬母后,工匠因“木若以美然”而疑之,孟子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可见,对于亲人之丧,孟子主张竭尽全力,故有言:“亲丧固所自尽也”[1]《滕文章句上》。而这种“自尽”也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4-07

  • “死不起”与豪华墓
    中国古代崇尚隆丧厚葬厚葬之风始于东汉民间,其时厚葬的目的是敬畏死者,安抚亡魂,避祸除殃。现在虽无此社会背景,但是“厚葬以名孝”的习俗早已植入人们的深心,“入土为安”也是传统殡葬的全部要义。和出生一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关卡,中国人凭借各种不同的礼俗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对死亡亦如此。中国“孝文化”为体、“礼文化”为用的伦理体系对死亡的仪式也昭示孝、礼和俗的意义。儒家提倡仁,而仁始于亲,亲之首位是“孝”。儒家《孝经》里开宗明义说“孝,德之本也”。儒

    延河 2012年3期2012-07-28

  • 农村厚葬之风该刹
    ·党员呼声·农村厚葬之风该刹■武耀林近日笔者深入农村采访时了解到,一位农民为“发送”故去的老人,请来民间的“鼓乐队”吹奏5天,摆上40多桌酒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友,整个丧事下来花掉2万多元。时下,类似这样的丧事操办之风在我省农村一些地区愈刮愈猛、愈演愈烈。办丧事不仅要请鼓乐队热热闹闹地“发送”几日,还要订做一些诸如纸人、纸马、纸家具之类的冥品为死者“陪葬”,同时还要盛摆宴筵,一连数天猛吃猛喝,款待前来帮忙“操办”的亲友和乡亲。办一回丧事至少得花费数千元,多的

    支部建设 2011年21期2011-08-15

  • 当前晋东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弊端与改革设想
    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晋东南;厚葬;二次葬;改革丧葬习俗是指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1]是人生四大礼仪(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之一,作为人生最后一次生活礼仪,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不管在尸体的装殓或处置上,也不管在葬后的礼仪或祭祀上,都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反感与恐惧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宠物死后的不同待遇
    ,有些地方是隆重厚葬,有些地方却将其尸体随便弃之。宠物死后的命运完全由它们生与死的地方来决定。对宠物死后埋葬的传统还始于古埃及,正是在那里出现了首批神祈动物的陵墓和坟地:猫咪埋在布巴斯季斯和贝尼哈桑(帝王宠物被涂上防腐剂,埋在专门的金字塔里),鳄鱼埋在奥姆博斯,羊埋在象岛。自然,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幸埋在这些陵墓里,只是那些生活在寺院里的四足动物。美国将宠物的遗骸做成钻石美国纽约的兽医塞缪尔•约翰逊于1896年将此行当做生意来赚钱。他在纽约有钱人家死去的宠物

    知识窗 2007年4期2007-05-14

  • 庄子主张丧葬从简
    ,对儒家所鼓吹的厚葬礼教,显然是一种批判。这篇对话如下: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榔,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日;“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日:“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篇对话的意思是:庄子将要死了,他的弟子打算用棺木来厚葬他。他说:“我要用天和地来作我的棺榔,用日和月作我的壁玉,星辰作我的宝珠,自然界的万物都作我的送葬品。这样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完备吗?还有什么葬

    祝您健康 1988年3期1988-12-31

  • 杨王孙“裸葬”矫时弊
    时之间,整个社会厚葬成风。当时,成固县有一个“家业千金”的杨王孙,他非常痛恨这种误世害民的风气,决心从自己做起,与厚葬之风斗争。他病中嘱咐儿子,待他死后,将他“裸葬”,用“以矫世”。儿子感到十分为难,照办吧,从感情上过意不去,不照办吧,父命又不能违抗。于是,便把这件事告诉给父亲的好友祁侯。祁侯写信给杨王孙,劝他改变自己的主张。祁侯说,你搞裸葬,若灵魂有知,“是戮尸地下”,光着身子去见先人,如何使得?况且眼下时兴的葬仪,是“圣人之遗制”,怎能不从呢?杨王孙给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0期1984-11-01